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3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493篇
安全科学   104篇
废物处理   62篇
环保管理   96篇
综合类   875篇
基础理论   241篇
污染及防治   341篇
评价与监测   96篇
社会与环境   94篇
灾害及防治   4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综合类工业园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青浦综合类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作用于生态环境的8项经济发展指标和制约经济发展的11项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式.基于灰色理论,计算了上海青浦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联度与耦合度,对它们进行了时序变化分析,并与上海市青浦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进行了时序比较.结果显示:上海青浦工业园区的经济...  相似文献   
962.
为了检测五种酞酸酯类化合物的类雌激素活性,采用重组人雌激受体α、相关效应元件以及β-半乳糖苷酶报告基因酵母分别测定17β-雌二醇(E)2、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单独作用时诱导酶活并计算其EC50。通过各化合物与E2的EC50的比以及最大β-半乳糖苷酶活性来比较酞酸酯类化合物的类雌激素活性。五种酞酸酯类化合物的实验浓度范围为1.0×10-3~1.0×10-11 mol/L。结果表明,DEP(1×10-7~1×10-9 mol/L)、DBP(1×10-6~1×10-9 mol/L)、BBP(1×10-3~1×10-6 mol/L)具有明显的类雌激素活性,诱导的最大酶活分别为:1.515、0.832 2、1.669,而DMP和DOP并未检出明显的类雌激素活性。DEP、DBP、BBP与E2的EC50的比分别为8.85×10-2、2.54×10-2、8.82×10-6。说明DEP、DBP在低浓度就表现出类雌激素活性,而BBP在较高浓度才表现出类雌激素活性。  相似文献   
963.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作为内陆省份的贵州长期经济欠发达,工业落后,金融产业也没有得到蓬勃发展,而近几年兴起的"绿色金融",即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纳入银行贷款及审批过程,有望改善贵州的金融行业现状,并促使其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当然,发展"绿色金融"也有赖于政府的牵头与推动,完善银行准入及考核机制,并制定推出相关法律法规。本文从贵州的金融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并对"绿色金融"的概念与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探讨,最后提出发展"绿色金融"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4.
研究了扫频脉冲磁场对电厂循环冷却水中异养菌的影响,并对灭活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脉冲磁场对电厂循环冷却水中的异养菌有灭活作用。灭活率对频率和输出电压具有选择性,并且随着作用时间和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扫频范围100~1 000Hz、输出电压3 V、单次作用时间为15 s,温度45℃时,异养菌灭活率可达78.8...  相似文献   
965.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河北省某准好氧填埋场作业台阶表面的温室气体CO2释放通量,分析了填埋时期和导气管距离对CO2释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导气管附近区域表面的CO2释放量较大,且不同区域的CO2释放通量存在明显差异(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278.6和12.5 g/(m2.d);同一区域上午、中午和下午的CO2释放通量差异相对较小,但中午和下午高于上午。同时,填埋4、8、12和16个月区域的CO2平均释放通量分别为56.9,70.0,110.2和47.0 g/(m2.d),即CO2的释放通量随着填埋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并在填埋12个月达到CO2释放通量的最大值。此外,各填埋区作业台阶表面CO2释放通量随着距离导气管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函数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66.
利用辽宁省52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对辽宁省不同等级霾日时空变化特征和气候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霾日在空间上存在一个高值中心(沈阳)和两个副高值中心(锦州西南部和朝阳东部),年平均霾日在50 d以上,辽西山区和东北部山区年平均霾日最少在10 d以下.辽宁省霾日主要集中在冬秋季,占全年霾日60%以上,夏季次之,春季最少;1961—2013年辽宁省平均霾日呈明显增加趋势(3.5d/10 a),轻微霾日、轻度霾日和中度霾日也呈显著增加趋势,重度霾日无明显变化.不利的气候条件加剧了霾日的出现,霾日数与降水日数呈显著负相关,降水日数的显著减少(-2.6 d/10 a)导致大气对污染物的沉降能力减弱,而静风日数增加(5.1 d/10 a)、年平均风速减小(-0.2m·s-1/10 a)和大风日数的减少(-10.1 d/10 a)则使得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增加了霾天气形成的概率.  相似文献   
967.
介绍了稠油废水的来源与性质,提出3种处理技术,即"水解酸化-接触氧化-臭氧催化氧化",出水CODCr为48.6 mg/L,去除率达到86.55%,处理成本为6.03元/m3;"活性焦预吸附-厌氧-固定化微生物BAF-活性焦后吸附",出水CODCr为40.2 mg/L,去除率达到88.97%,处理成本为5.45元/m3;"强化絮凝-活性污泥MBR",出水CODCr为36.8 mg/L,去除率达到82.64%,处理成本为5.76元/m3。第2种工艺处理效率与处理成本略优。  相似文献   
968.
张薛  赵璇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3):750-755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特殊的有机污染物,在去污、洗衣、印染等废水中广泛存在.本文以某电厂实用的5种去污剂为研究对象,考察了UV/H2O2对5种去污剂的矿化能力,研究了H2O2和去污剂初始浓度、初始p H值、去污剂种类、辐照时间等因素对氧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去污剂在254 nm处均无较强吸收,单独UV辐照对其降解效果不明显.当去污剂初始DOC浓度为50 mg·L-1,H2O2最佳投加量为1 m L·L-1,反应时间为90 min时,对5种去污剂的矿化率(即DOC去除率)在53%~87%,矿化率随去污剂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对去污剂的矿化率随着UV辐照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去除率曲线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废水初始p H值对氧化效果的影响不显著,H2O2/DOC比值对氧化效果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UV/H2O2技术能高效矿化水中的去污剂,H2O2/DOC比值和UV辐照时间是影响氧化效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69.
大气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煤炭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本文采用WRF-CAMx 空气质量模型定量分析了煤炭消费- 污染物排放- 空气质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基于情景分析方法,研究了2020 年、2030年空气质量改善需求对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煤炭消费总量的约束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重点地区行业发展与能源供需等因素,提出各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与控煤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要实现2020 年、2030 年空气质量改善阶段性目标,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应分别控制在40.8 亿吨和37.7 亿吨左右,京津冀鲁豫等11 个重点省份2020 年煤炭消费量应控制在15.8 亿吨、2030 年控制在13.1 亿吨,全国煤炭清洁化利用水平需要在当前基础上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970.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artitioning behavior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in liquid and ice phases, as well as the changes in the optical properties and chlorine reactivity of DOM during the freezing processes of water. DOM was rejected from the ice phase and accumulated in the remaining liquid phase during water freezing. Moreover, the decrease in freezing temperature, as well as the increase in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concentration of feed water, caused an increase in DOM captured in the ice phase. The ultraviolet-absorbing compounds, trihalomethane precursors, as well as fulvic acid- and humic acid-like fluorescent materials, were more liable to be to be rejected from the ice phase and were more easily retained in the unfrozen liquid phase during water freezing, as compared with organics (on average) that comprise DOC. In addition, it was also found a higher accumulation of these organics in the unfrozen liquid phase during water freezing at higher temperature. The freeze/thaw processes altered the quantity, optical properties, and chlorine reactivity of DOM. The decrease in ultraviolet light at 254 nm as well as the production of aromatic protein- and soluble microbial byproduct-like fluorescent materials in DOM due to freeze/thaw were consistently observ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changes in DOC, trihalomethane formation potential, and fulvic acid- and humic acid-like fluorescence caused by freeze/thaw vari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sam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