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234篇
安全科学   71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463篇
基础理论   87篇
污染及防治   63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剖析通用电气Plan(政策/目标)-Do(运营体系)-Check&Act(检查改进)的EHS管理体系框架;通过综合指数法分析各环境、健康和安全绩效指标近年的变化趋势以及采取的管理措施;分析总结GE环境管理和环境质量绩效持续改进的机制与工具:(1)全球统一的EHS管理和运营体系;(2)自上而下的EHS培训与自下而上的沟通;(3)数字化的EHS管理工具;(4)严格的EHS审计保证机制;(5)强烈的企业公民责任意识和EHS文化,为国内企业建立和完善EHS管理和运营体系所借鉴。  相似文献   
72.
研究了某市10座生活垃圾焚烧炉烟气中二噁英的排放特性,对比了焚烧炉炉型、焚烧处理量、烟气净化系统对二噁英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座生活垃圾焚烧炉二噁英的排放浓度为0.016~0.104 ng·Nm~(-3)(以I-TEQ计),9座垃圾焚烧炉二噁英排放满足国家相应的排放标准(0.1 ng·Nm~(-3)(以I-TEQ计)).根据二噁英排放浓度排序对应的烟气净化系统分别为SNCR(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半干法+活性炭喷射+布袋湿法+活性炭喷射+布袋半干法+活性炭喷射+布袋,表明安装SNCR装置有利于二噁英的减排.另外,不同垃圾焚烧炉排放的二噁英指纹特性不仅与烟气净化系统和炉型有关,还与垃圾来源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73.
电化学法处理含盐染料废水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电化学法处理含盐染料废水的可行性及其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电化学法对废水的色度和COD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电解过程中余氯的产生对色度和COD的去除有决定性作用.实验确定的高浓度含盐废水电化学处理条件为:电流密度0.017A/cm2,电压10.3V,平均电导率12.35ms/cm,电解60min,色度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5%和99.8%.电解过程无难以继续反应的中间产物生成.  相似文献   
74.
水溶性有机物对土壤中菲的生态毒性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采用生物培养和物理化学试验,研究了水溶性有机物(DOM)对土壤中phe生态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用DOM均具有表面活性;小麦根phe毒害的敏感区间为0~200mg/kg,200mg/kg是土壤中phe的50%小麦根伸长抑制率浓度.DOM的存在会降低phe的生态毒性,但是降低程度与其疏水性馏分含量和表面活性有关,且phe生态毒性的降低程度随DOM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本研究的结果说明DOM能减轻土壤中phe的生态毒性.  相似文献   
75.
为减少生活垃圾填埋场内污泥坑的存在给填埋场后期竖向扩容工程带来的难度,以辽宁省某含污泥坑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对其竖向扩容工程进行了工艺设计和验证分析.根据工程目标和相关规范,合理确定了扩容后填埋场整体平面布置和填埋堆高等参数,选用原位固化技术对污泥进行了加固处理,并确定了处理后污泥的力学参数设计值.使用Geo-Slop...  相似文献   
76.
城域突发事故灾害发生机理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域突发事故灾害发生机理涉及事故灾害致因、演化过程、发展规律3个主要方面;从典型事故致因理论入手,探索城域突发事故灾害致因有本质原因、基础原因和直接原因;事故致因要素之间的综合作用是城域突发事故灾害发生机理研究的关键,可考虑建立与之对应的数学模型,运用突变理论,对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城域突发事故灾害演化是一个流变-突变过程,并满足尖点突变模型,引发因素和控制因素两个参数决定事故状态的变化;总结城域突发事故灾害的发展规律,指出城域突发事故灾害沿链条传递,并呈现一定周期性,研究成果可为事故灾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7.
为了解咸宁细颗粒物(PM2.5)来源,对2019年在湖北咸宁两个环境受体点位采集的不同季节大气中PM2.5样品中的主要成分和化学元素进行统计研究;通过颗粒物排放源采样建立本地特征源谱,用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解析其来源;通过VOCs离线监测数据分析其中二次气溶胶(SOA)生成关键组分,并对关键组分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咸宁市PM2.5超标情况主要出现在冬季,PM2.5中主要化学成分以水溶性无机盐和含碳组分为主;一次解析揭示硝酸盐、硫酸盐和铵盐等的二次转化对PM2.5浓度的贡献最大,总贡献率在45%以上;二次解析揭示工业源、机动车源及电厂对PM2.5浓度的贡献最大;VOCs对二次有机气溶胶贡献最高的组分为芳香烃,关键组分为苯、甲苯、间/对-二甲苯和乙基苯,对关键组分来源分析发现主要来源为溶剂使用.控制工业排放、机动车排放及调整能源结构是目前控制咸宁PM2.5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要考虑控制溶剂排放的芳香烃.  相似文献   
78.
水位是影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蓝碳功能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可能加快水位的变化,从而改变生态系统碳交换的过程。然而,滨海湿地碳汇功能响应水位变化的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评估水位对滨海湿地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特征的影响,以及验证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对模拟预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的适用性,该研究设计了野外水位控制试验(自然水位,地下20 cm水位、地表10 cm水位),并利用DNDC模型模拟和预测水位变化对滨海湿地NEE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水位处理之间NEE差异显著,地表10 cm水位处理促进CO2吸收,地下20 cm水位则抑制CO2吸收;(2)经过校准和验证的DNDC模型可以准确模拟水位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湿地NEE的影响,NEE模拟值的日动态与田间观测结果显著相关(R2>0.6);(3)通过改变气候、土壤和田间管理等输入参数对DNDC模型进行灵敏度检验,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对日均温、降雨和水位改变的响应最为显著,其中,水位对NEE的影响主要作用于土壤呼吸(Rs)。未来气候情境下,不同水位变化下的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随年份增长呈现不同的规律,因此未来的模拟研究应关注DNDC中水文模块和植被演替过程的完善。该研究可为预测水文变化情境下滨海湿地碳汇功能的未来发展以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从话语视角出发,运用建构主义分析方法分析了杭州市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建构,指出杭州旅游发展历经了“政治话语下的风景疗休养城市”、“市场话语下的天堂城市”和“市民话语下的品质生活城市”3个时段。结果发现:叙事要素从西湖的“局部视角”扩散到社会的“全景敞视”;建构方式由“去生活化”转变为“日常生活的回归”;驱动机制经“旅游外交”、“市场产业化”发展到“增长联盟”。由此,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从外延式的营销招徕转向内涵式的身份认同,突出“杭儿风”的形象特质和生活美学。  相似文献   
80.
通过底泥培养实验,研究了硝酸钙添加和锆改性膨润土覆盖联用控制底泥中磷释放的效果及机制.结果发现,在缺氧条件下,底泥中磷会先释放出来进入间隙水中,而后穿越底泥-水界面扩散进入上覆水中,导致上覆水中溶解态活性磷(SRP)和薄膜扩散梯度(DGT)有效态磷浓度较高.但是,联合使用硝酸钙添加和锆改性膨润土覆盖可有效控制底泥中磷释放出来进入上覆水中,导致上覆水中SRP和DGT有效态磷浓度处于很低的水平.此外,该组合技术还可有效降低底泥中间隙水SRP和DGT有效态磷浓度以及最上层底泥中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含量,这对于其控制水体内源磷释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单一的硝酸钙添加技术相比,组合技术对上覆水中SRP的去除效果较优,对底泥间隙水中SRP及底泥-水界面SRP扩散速率的削减效果较佳,对最上层底泥中BD-P的削减率也较高.与单一的锆改性膨润土覆盖相比,组合技术在底泥修复后期对上覆水中SRP的削减效果较佳.另外,组合技术对底泥中间隙水SRP和DGT有效态磷的削减率要高于单一的锆改性膨润土覆盖技术,前者对底泥-水界面SRP扩散速率以及表观磷扩散速率的削减效果也好于后者.硝酸钙添加/锆改性膨润土覆盖组合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水体内源磷释放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