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409篇 |
免费 | 14824篇 |
国内免费 | 100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929篇 |
废物处理 | 810篇 |
环保管理 | 2955篇 |
综合类 | 26714篇 |
基础理论 | 6074篇 |
污染及防治 | 4679篇 |
评价与监测 | 2171篇 |
社会与环境 | 2298篇 |
灾害及防治 | 160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48篇 |
2024年 | 1250篇 |
2023年 | 1734篇 |
2022年 | 2761篇 |
2021年 | 2680篇 |
2020年 | 2826篇 |
2019年 | 2162篇 |
2018年 | 2138篇 |
2017年 | 2512篇 |
2016年 | 2084篇 |
2015年 | 2251篇 |
2014年 | 2078篇 |
2013年 | 2670篇 |
2012年 | 3092篇 |
2011年 | 2994篇 |
2010年 | 2685篇 |
2009年 | 2474篇 |
2008年 | 2316篇 |
2007年 | 2394篇 |
2006年 | 2379篇 |
2005年 | 1699篇 |
2004年 | 1209篇 |
2003年 | 878篇 |
2002年 | 790篇 |
2001年 | 674篇 |
2000年 | 591篇 |
1999年 | 382篇 |
1998年 | 209篇 |
1997年 | 153篇 |
1996年 | 152篇 |
1995年 | 115篇 |
1994年 | 110篇 |
1993年 | 81篇 |
1992年 | 78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4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选用0.1μm的PVDF中空纤维内压式微滤膜组件,在死端微滤工况下,研究了酵母(平均粒径5.3μm)和高岭土(平均粒径0.7μm)体系在浓度和压力变化时的污染机理及过滤阻力、膜渗透通量的变化规律性。通过恒压堵塞定律积分式的具体形式与实验数据的拟合及根据堵塞过滤定律计算的结果都表明:死端微滤时,酵母体系和高岭土体系均符合滤饼过滤机理。 相似文献
92.
加快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中国资源禀赋的特殊性和区域能源分布差异,各地区对煤炭的依赖程度有很大差别。煤炭资源依赖程度对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差异性影响值得高度关注。为系统评估环境目标约束对煤炭资源依赖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的影响,该研究在理论分析环境目标约束对各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的内在影响机理,以及经济增长压力和绿色金融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环境目标约束制度为准自然实验,中国30个省份2003—2020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环境目标约束对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的影响,并讨论了经济增长压力与绿色金融对该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目标约束制度实施后,相比非煤炭资源依赖地区,煤炭资源依赖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受阻,说明存在“绿色悖论”效应。该结论在考虑相关政策影响、运用合成工具变量等方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②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在煤炭资源依赖地区,地方政府在环境目标约束和经济增长目标“双目标”压力下,更有动力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受金融监管水平和企业“洗绿”行为影响,绿色金融加剧了煤炭资源依赖地区的能源转型困境。③基于地区市场环境的拓展性分析表明,相比高市场化水平地区,低市场化水平地区的环境目标约束对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的抑制作用更为突出。研究建议高度重视煤炭资源依赖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有序推进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将“绿色”作为地方经济增长的底色,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地方经济增长;构建科学高效的绿色金融监管制度,确保绿色金融资金真正运用到绿色低碳项目中;完善市场化的环境规制机制,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93.
特种作业培训考核管理工作是安全生产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国家为加强危险岗位管理而制定的一项强制性政策。2011年,北京市安监局将研究改进特种作业培训考核管理工作机制调研列为市局重点研究课题,调研工作分为现场调研、函件调研及电话咨询三种形式。本文在对北京市、其他直辖市,以及四川、江苏、辽宁、吉林、安徽、浙江和山西等九个主要省市特种作业培训考核管理工作机制调研基础上,阐述了目前我国主要省市特种作业培训考核管理工作机制现状,分析了国内主要的特种作业培训考核管理模式、特点、基本状况及主要优缺点。按照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全国各主要省市主要采取"一条龙"、"1+1"和"2+1"三种特种作业培训考核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4.
为了获得土壤中能降解聚己内酯(PCL)的微生物并研究其降解效果,对陕西普通土壤中的细菌、真菌、霉菌和放线菌进行驯化、筛选,并分别对PCL进行生物降解,研究降解前后PCL质量损失、表面形态、结晶度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陕西普通土壤中存在能够降解PCL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其中放线菌的降解能力最好,真菌中霉菌的降解能力相对较弱,部分细菌具有较好的降解能力.经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具有较强降解PCL的细菌为蜡状芽孢杆菌.经上述菌种侵蚀后的PCL球晶均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其结晶度都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95.
三峡库区消落带经历反复的淹水-落干循环影响,消落带土壤磷迁移转化过程加快,可能加剧支流库湾水体富营养化.采集了三峡库区腹心支流库湾典型消落带土壤,测定磷赋存形态与磷素饱和度(DPS)等,分析磷释放风险.结果表明,(1)消落带土壤ω[总磷(TP)]、ω[无机磷(IP)]和ω[有机磷(OP)]均值分别为771.80、485.33和166.30 mg·kg-1,IP和OP均以非活性形态磷为主.(2)消落带土壤形态磷的赋存格局受落干-淹水方式影响,Ex-P和NaHCO3-P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土壤,Fe-P、HCl-Po和Fulvic-Po含量沿高程下降而显著降低(P<0.05),反复的干湿交替促进了消落带土壤活性磷的生成和中等活性磷的释放和积累.(3)消落带土壤生物ω[有效磷(Bio-P)]为49.19~148.78 mg·kg-1,占TP的质量分数为7.71%~24.78%,磷素饱和度(DPS)为5.85%~22.00%.目前,支流库湾消落带土壤整体磷释放风险较低,170 m高程土壤需要重点关注.Fe-P、HCl-Po和... 相似文献
96.
于2013年10月对辽宁省白石水库水质、颗粒有机物及底泥沉积物中δ~(13)C和δ~(15)N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石水库POC的平均浓度为(1.76±0.98)mg·L~(-1);TP的平均浓度为(0.04±0.03)mg·L~(-1);TN的平均浓度为(1.80±0.08)mg·L~(-1),TP和POC从上游到下游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TN的水平分布变化不大.小型颗粒有机物的δ~(13)C值平均为(-24.6±0.9)‰;δ~(15)N值平均为(4.8±0.4)‰.大型颗粒有机物的δ~(13)C值平均为(-22.5±0.9)‰;δ~(15)N值平均为(6.7±0.5)‰,颗粒有机物的δ~(13)C和δ~(15)N变化范围都很广,小型颗粒有机物的δ~(13)C和δ~(15)N值最大差异可达4.6‰和2.7‰,大型颗粒有机物的δ~(13)C和δ~(15)N值最大差异分别为3.3‰和1.8‰.底泥沉积物的δ~(13)C值平均为(-24.2±1.2)‰;δ~(15)N值平均为(4.1±0.7)‰.大型颗粒有机物与小型颗粒有机物之间的δ~(13)C和δ~(15)N值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颗粒有机物和底泥沉积物中δ~(13)C和δ~(15)N值的水平分布具有由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大的规律,颗粒有机物与沉积物之间的δ~(13)C和δ~(15)N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垂直分布中,颗粒有机物的δ~(15)N值是表层大于底层,TN和大型颗粒有机物的δ~(15)N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POC与颗粒有机物的δ~(15)N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白石水库水中和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和土壤有机质,颗粒有机物的δ~(13)C值与POC和TP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97.
为研究北京地区菜田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污染状况和分布特征,采集了11个长期施用粪肥蔬菜基地的温室土壤和大田土壤,进行了抗生素以及ARGs种类和丰度的检测.结果表明,菜田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量最高,其次为磺胺类抗生素,温室土壤抗生素残留普遍高于大田土壤.温室和大田土壤磺胺类抗性基因sul1、sul2和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 L的检出率均为100%.温室土壤的Ⅰ类整合子(int I1)检出率比大田土壤高1.5倍.定量PCR的检测结果表明,菜田土壤中sul2和tet L的相对丰度介于10-4~10-2之间,温室土壤sul2和tet L的相对丰度普遍高于大田土壤.sul2的相对丰度与磺胺二甲嘧啶和强力霉素的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tet L相对丰度与抗生素含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本研究结果对于掌握北京地区农田土壤ARGs的污染现状,以及从ARGs角度评估农艺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
99.
研究了厦门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r,Cd,Hg和As和16种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Cu,Pb和As平均含量均介于效应浓度区间低值(ERL)和效应浓度区间中值(ERM)之间,而大多数站位Zn,Cr,Cd和Hg平均含量则低于ERL值;(2)沉积物多环芳烃(PAHs)以石油或油料燃烧来源为主,PAHs的总量远低于ERL值(4000μg·kg-1);(3)重金属与低环PAHs相关性显著,易发生交互作用;(4)利用沉积物平均效应区间中值商法(mERM-Q)进行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发现,筼筜湖表层沉积物对海洋底栖生物可能存在较强的生物毒性风险. 相似文献
100.
在九龙江上游北溪流域,选择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红叶石楠(Photinia fraseri)3种植物及原生撂荒杂草地,构建对照(A)、草本(B)、灌草(C)和灌木(D)4种不同处理的植被缓冲带,通过模拟不同浓度面源污染下的农田径流,探讨不同植被组合对径流量及总磷的消减效果.结果表明:各缓冲带不同植被对径流量及总磷的消减效果均表现为草本灌草灌木,其中,草本缓冲带对径流量的消减率最高,达到86.93%,在高、低浓度进水时对总磷浓度的消减分别为95.20%、80.69%;4种不同植被缓冲带对总磷浓度的消减效果随缓冲带宽度的增加均出现上升的趋势,其中,前半段消减效果最佳,后半段消减趋势减缓;高浓度污染进水条件下缓冲带对总磷的消减效率高于低浓度进水;4种缓冲带对磷总量的消减量分别为27.70、28.02、28.06和26.94 g.研究成果可为九龙江上游河岸缓冲带建设及流域氮磷污染率治理和生态评价提供科学示范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