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28篇
安全科学   62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36篇
综合类   299篇
基础理论   69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461.
对氯代有机污染物在产甲烷和硫酸盐还原条件下还原脱氯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并介绍了国内外加速厌氧条件下还原脱氯的方法与成果以及缓释氢物质 (hydrogenreleasecompounds ,HRC)的工作原理与工程应用。此外 ,作者还对厌氧还原脱氯的机理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462.
微生物对冰封期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磷降解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左乐  吕昌伟  何江  王伟颖  颜道浩 《环境科学》2015,36(12):4501-4508
以寒旱区湖泊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以有机磷降解过程中的形态转化为主线,探讨了冰封期内底物添加与灭菌处理对有机磷释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80 d冰封期内,灭菌处理(T_N)上覆水中可溶性总磷酸盐(DTP)和可溶性正磷酸盐(DIP)及可溶性有机磷(DOP)的质量浓度均高于底物添加处理(T_M),揭示T_M体系中厌氧微生物的同化利用降低了上覆水中磷的质量浓度;同时微生物驱动下铁的异化还原作用也是影响水-沉积物界面有机磷释放的重要机制.释放周期内,沉积物中活性有机磷(LOP)、总活性磷(TLP)的含量均减少;T_M体系的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含量先减少后增加,非活性有机磷(NLOP)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T_N的MLOP含量波动性增加,NLOP的含量波动性减少.释放初期(0~60 d),T_M的MLOP含量高于T_N,而NLOP的含量低于T_N;释放中末期(60~180 d),T_M的MLOP含量低于T_N,而NLOP的含量高于T_N.揭示释放中沉积物MLOP与NLOP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性.释放过程中,T_M沉积物有机磷的相对含量降低,无机磷的相对含量增高,呈现有机磷向无机磷转化的趋势,沉积物有机磷约有6.1%转化为无机磷,揭示了冰封期内,微生物可加速沉积物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提高了磷的生物可利用率,增加了沉积物磷向上覆水释放的风险.  相似文献   
463.
在火灾蔓延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低干预的建筑改造措施对村寨建筑群的火灾蔓延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建筑间火灾蔓延路径的判定,建立建筑群火灾蔓延网络的邻接矩阵和蔓延矩阵以确定火灾蔓延风险,进一步结合节点删除法确定改造不同建筑后建筑群的火灾蔓延风险下降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建筑改造的优先级序列并确定了危险建筑。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云南某杆栏式村寨建筑群火灾蔓延危险建筑的确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找出建筑群中对火灾蔓延影响大的危险建筑,且在仅改造少量建筑的情况下,建筑群的火灾蔓延风险便能有可观的下降。  相似文献   
464.
本文首先重点阐述了“五律协同”这一新理念中的环境规律 ,继而由规律与规则的相互关系 ,指出只有同时符合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五律”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并辅以五律协同图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65.
为了解永城市浅层地下水中氟化物对居民健康的危害和富集原因,运用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永城市8个乡镇浅层地下水氟化物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得出各乡镇浅层地下水氟化物所致个人健康风险均介于1E-08~2E-08(每年),且各乡镇浅层地下水氟化物所致个人健康年风险与对应各乡镇实际氟骨病犯病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73076;将商丘市其他各县区出露基岩面积、地形、地下水盖层岩性等方面与永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偏酸性基岩的风化、地势低洼,浅层地下水盖层岩性偏粘粒为永城市浅层地下水氟富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66.
生物膜CANON反应器中沉积物影响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人工配制无机高氨氮废水为对象,通过CANON接种污泥,以聚氨酯海绵为填料,在HRT=9 h,温度为30℃±1℃,pH为6.92~8.52的条件下运行.针对反应器中填料表面的沉积物,试验研究沉积物对CANON工艺的影响及其成分、形成原因.研究发现:1沉积物影响基质的传递,导致CANON反应器中去除效果不佳且反应器中的生物量下降;2沉积物成分是碳酸钙;3填料表面形成沉积物可能是微生物的pH调节作用、吹脱作用、胞外聚合物作用、海绵的吸附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的共同结果;4沉积物一旦形成,很难恢复.因此,为了避免沉积物的产生而又不影响CANON工艺,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对原水进行预处理,降低Ca2+和Mg2+等的浓度,2保证短程硝化效果完好,避免因短程硝化效果破坏而要降低DO,造成pH升高,并导致沉积物产生;3在保证反应器良好的总氮处理效果、稳定的短程硝化下,可选用其他合适的填料,以减缓沉积物的积累程度.  相似文献   
467.
鄱阳湖流域面源污染负荷模拟与氮和磷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于气象、土壤、土地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和农业管理等数据基础上,对输入鄱阳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河"上的7个水文站的径流、泥沙和面源氮(N)和磷(P)污染负荷进行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利用实测数据对参数校准和验证,通过SWAT模型对2003—2012年十年间入湖的径流、泥沙和面源N、P污染负荷进行了模拟.2003—2012年面源总氮(TN)、总磷(TP)、硝氮(NO-3-N)、有机氮(ON)和有机磷(OP)面源污染负荷入湖特征呈现出:时间变化上,年际间变化大、年内集中在4—7月入湖,鄱阳湖N、P污染负荷主要来自于面源污染,入湖面源TN组份中NO-3-N所占比重较高,TP组份中OP所占比重较高的特征;空间分布上,"五河"中赣江流量和流域面积最大,流域各项面源N、P污染物入湖量最大;修水流量和流域面积最小,流域各项面源N、P污染物入湖量最小的特征.  相似文献   
468.
燃煤电厂氮氧化物产生浓度监测是计算排放浓度的基础,要实现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的控制,研究其产生浓度的影响因素很重要.因此,本文选取了187组燃煤电厂的现场实测及历史实测氮氧化物数据,装机规模覆盖12~1000MW,通过敏感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对不同类型燃煤机组氮氧化物产生浓度的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敏感性分析发现,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的发电锅炉中,影响氮氧化物产生浓度的因素依次为机组规模、空气过剩系数、机组负荷率、煤中挥发分、煤中含氮量;未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的发电锅炉中,影响氮氧化物产生浓度的因素依次为煤中挥发分、空气过剩系数、机组规模、机组负荷率、煤中含氮量.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对于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的发电锅炉,在置信水平为99%的情况下,氮氧化物产生浓度与机组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412;与空气过剩系数呈正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265;与煤中挥发分呈负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355;与机组负荷率呈正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245;与煤中含氮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对于未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的发电锅炉,在置信水平为99%的情况下,氮氧化物产生浓度与机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345;与空气过剩系数呈正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325;与煤中挥发分呈负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543;与机组负荷率及煤中含氮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469.
好氧颗粒污泥亚硝化工艺的启动与运行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杨洋  左剑恶  卜德华  顾夏声 《环境科学》2007,28(11):2462-2466
以具有硝化功能的活性污泥与厌氧产甲烷颗粒污泥的混合物接种小试曝气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采用自配无机氨氮废水为进水,在中温(30~35℃)条件下成功培养获得亚硝化颗粒污泥,亚硝化工艺的进水NH4-N负荷可达2 .5~3 .0 kg/(m·d),氨氮去除率和亚硝化率均可稳定在90%以上;进水中约100 mg/L的有机COD对亚硝化工艺的运行无明显影响;常温(约20℃)条件下亚硝化工艺也能高效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470.
好氧反硝化菌株的鉴定及其反硝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王弘宇  马放  苏俊峰  左薇  张献旭  张佳 《环境科学》2007,28(7):1548-1552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1株好氧反硝化细菌C3,并对其反硝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3菌株在好氧条件下能有效去除培养液中的硝酸盐氮,其脱氮率可达90%以上.通过对该菌株的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C3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同时分析了其在系统发育中的分类地位.对菌株C3的生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其反硝化最适宜的温度和pH值分别为30℃和7.0.和其他已报道的好氧反硝化菌相比,C3菌株有着更高的氧耐受浓度.C/N对菌株C3的好氧反硝化能力有很大影响,其最适宜的碳氮比是在5.5~6.0,在此区间能进行完全的反硝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