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7篇
安全科学   16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99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11.
废水生物除磷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废水生物除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与评述了生物除磷机理及其工艺发展现状,并对生物除磷今后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2.
环境治理上硬绿和软绿的争议反映了不同环境产权形式的理论论争。本文对环境产权相关理论作了综合梳理和系统分析。揭示环境产权研究对环境规制问题的理论启发和现实意义。进而提出了对环境问题进行制度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3.
根据长江口南槽 3a中的 2 3次地形实测资料 ,揭示拦门沙航道的季节性冲淤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并利用所获得的经验关系对入海水沙特征年份及洪水、风暴迭加情况下河床的冲淤幅度进行了预报。结果表明 :拦门沙航槽的季节性冲淤变化主要受洪水和风暴控制。在不受风暴干扰的前提下 ,河槽纵向上各点的水深同大通站径流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关性以径流同落后 1~ 2月的地形之间的关系为最好 ;随着向海距离增大 ,这种“滞后”时间有延长趋势。正常年份径流引起的洪枯季最大冲淤幅度约为 0 .6~ 0 .7m量级 ,特枯水 (沙 )年和特丰水 (沙 )年引起的洪枯季最大冲淤幅度估计分别为 0 .4~ 0 .5m和 0 .9~ 1.0m量级。十年一遇的风暴引起约 0 .4m的淤积。若特丰水 (沙 )年洪水和百年一遇的强台风碰头 ,拦门沙河床的洪枯季冲淤幅度可能达 1.5m左右量级。  相似文献   
114.
沟渠化对三江平原湿地铁元素沉积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沟渠化是湿地垦殖的标志性过程和景观.在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选择了一个典型四级排水沟渠系统,沿等级在沟渠底部布设沉积板,并以附近的河漫滩天然湿地为对照,连续两年定量采集了不同级别沟渠和天然湿地中的当年沉积物,分别计算了沉积通量和沉积物中的铁元素及其氧化物和生源要素含量.结果表明,各等级沟渠的枯落物、泥沙和总沉积通量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其均值分别为(57.00±16.90)、(3 997.57±798.98)和(4 054.57±792.91)g·(m2·a)-1,其中枯落物所占比例随沟渠等级增加而逐渐降低;天然湿地的枯落物沉积通量[(120.26±19.42)g·(m2·a)-1]显著高于沟渠,而泥沙[(35.41±11.15)g·(m2·a)-1]和总沉积通量[(155.67±20.75)g·(m2·a)-1]则显著低于沟渠;各级沟渠和天然湿地沉积物中的总铁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游离态铁含量显著低于天然湿地;农渠、斗渠和支渠沉积物的无定形铁和络合态铁含量都与天然湿地接近,且都高于干渠沉积物;各级沟渠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的游离度为天然湿地的60.2%,而络合度和活化度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各级沟渠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含量都没有显著差异,但都低于天然湿地,分别为天然湿地的14.6%、31.6%和41.0%.三江平原湿地垦殖形成的沟渠化对天然湿地的铁和生源要素沉积产生了显著影响,合理的农田用水管理才能避免由此带来的环境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15.
牛粪源蚓粪及其生物炭对Pb2+、Cd2+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牛粪源蚓粪(CV)为原料,于350℃下热解制备蚓粪生物炭(标记为CVC350)并表征其物理化学性质,进一步就CV和CVC350对Pb~(2+)和Cd~(2+)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CV相比,CVC350的比表面积增大,孔径变小,芳香性和非极性增强.CV和CVC350对Pb~(2+)和Cd~(2+)的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uir方程,两者对Pb~(2+)的最大吸附量表现为CVC350CV,而两者对Cd~(2+)的最大吸附量间差异不明显.解吸特性研究表明,CV和CVC350对Pb~(2+)的吸附率明显高于其对Cd~(2+)的吸附率,且两者的吸附态Cd~(2+)与其吸附态Pb~(2+)相比均相对更易解吸.CV和CVC350对Pb~(2+)的吸附动力学均为快速吸附过程,而CV和CVC350对Cd~(2+)的吸附动力学则均表现为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两个阶段.当溶液初始pH较低时,CV和CVC350对Pb~(2+)和Cd~(2+)吸附量受pH影响明显,且CV和CVC350对Cd~(2+)的吸附受pH变化的影响相对更大.FTIR分析表明,CV对Pb~(2+)和Cd~(2+)的吸附位点主要集中在脂肪醇或脂肪酸、碳酸盐和磷酸盐,而CVC350对Pb~(2+)和Cd~(2+)的吸附位点主要为芳香醇或芳香酸和碳酸盐.  相似文献   
116.
北京建筑施工裸地时空变化及扬尘污染排放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近年来北京城市格局逐步调整,伴随城市扩张与功能疏解,大规模建设工程使建筑施工裸地广泛分布于城市内部,施工扬尘带来的颗粒物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选取北京平原区为研究区域,遥感反演了2013~2017年的建筑施工裸地,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地面颗粒物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城市建筑施工裸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估算北京平原区2013~2017年建筑施工裸地的扬尘排放量.结果表明,北京建筑施工裸地沿中心城区向四周辐射,呈现出环形的带状分布,以城乡结合部最为集中.2013~2017年建筑施工裸地面积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2015年后重心向东南偏移,逐步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特征.建筑施工裸地面积与PM10呈正相关,23个地面自动监测站点的相关系数均在0.80以上.2017年北京平原区建筑施工裸地颗粒物排放量核算结果如下:TSP排放量为39.5×10~4t、PM10排放量为19.4×10~4t、PM_(2.5)排放量为4.0×10~4t.单元网格的建筑施工裸地颗粒物排放强度向两级化发展,建筑施工裸地的局部集中导致高污染单元网格排放强度进一步增大.以标准化的PM10网格排放量为依据,将北京平原区分为低污染排放区、较低污染排放区、中污染排放区、较高污染排放区及高污染排放区5个级别,分级管控可以更有效地减轻扬尘污染影响.  相似文献   
117.
樊文辉 《青海环境》2007,17(1):34-37
随着西宁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湟水河沿岸工业企业不断增加,市区人口快速增长,废水排放量与日俱增,使致湟水水质不断变化,水体功能逐渐下降或丧失。经调查湟水河西钢至新宁段水中油类污染主要以动植物油为主,动植物油占油类总量的78.3%左右,石油类相对较小,但随着西宁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类的污染问题也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18.
为研究上海市滴水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其水质进行评价,于2012年春夏秋冬四季对滴水湖进行4次采样调查。共检出后生浮游动物39种,其中轮虫29种,枝角类3种,桡足类7种,优势种包括轮虫9种和桡足类3种,不同季节优势种有所差异。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1 387个/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1.47±0.44和0.80±0.43。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a、pH是对滴水湖后生浮游动物密度及种类数变化影响较强的因子。综合运用水质理化因子、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多样性指数及浮游动物优势种对滴水湖进行水质污染水平和富营养化评价,得出2012年滴水湖水质状况属于α-中污型,营养程度为中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19.
长三角区域性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文辉  沈荣芳 《灾害学》2006,21(1):23-26
区域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区域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对当前区域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法制、体制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0.
土地处理池塘污水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户外动态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淹水时间、土壤厚度、土壤粒径和淹水深度对池塘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连续淹水超过4~5d,COD去除率明显下降;相同进水条件下,土层厚度在120cm处,COD去除率达到80%以上;土壤粒径<0.1mm时,COD去除率达到90%;在土层厚度120cm处,淹水深度为60cm时,COD去除率仅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