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68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51.
2005年夏季环渤海16条主要入海河流的污染状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龙军  夏斌  桂祖胜  江春波 《环境科学》2007,28(11):2409-2415
2005-07-01~2005-07-05对环渤海的黄河等16条主要河流的入海污染同步调查显示,13条河流断面的水质属于Ⅳ类以上,其中子牙新河等8条河流水质属于劣Ⅴ类,通过污染分担率分析,环渤海河流的首要污染物为石油类(11条河流),其次为营养盐,高锰酸盐指数仅位居第3.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大辽河、黄河等7条河流处于富营养状态,而小清河、蓟运河等7条河流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可见环渤海河流的富营养化现象非常严重.有机污染物的调查显示,16条河流断面采样点TOC的平均值为16 .41 mg/L,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值为6 .04 mg/L,其中易降解有机物所占比例平均为15 .61%,表明虽然环渤海16条河流中的化学需氧有机物质的污染严重,但总有机物的入海通量更大,这一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2.
硝基苯生产废水处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宗红鹰  谢强 《化工环保》2003,23(5):265-269
介绍了硝基苯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化学氧化法、生物降解法和物理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这3种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尚未出现具有显著经济和环境优势的处理方法,同时还指出硝基苯废水处理技术近期的进展可能将更多地取决于现有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53.
1997年5月云南昭通两次大型泥石流灾害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德孝  高必春 《灾害学》1998,13(2):67-70
1997年5月6日,云南昭通地区发生了两次大型泥石流灾害.本文对这两次泥石流灾害的灾情、诱发的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进行了剖析,并根据山区城镇潜伏的泥石流灾害,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54.
分析了羰基镍生产中的危害因素、事故源项和可能出现的概率,确定了风险评价的标准。并根据预测结果划定了警戒防护范围,提出了预防事故的措施和应急计划。  相似文献   
155.
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矛盾极大地影响基本农田的稳定性和长久性,不利于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论文以江西省余江县为研究区,在协调各规划关系的基础上,将城市周边自然质量等高于研究区平均水平的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其他耕地,选取农用地自然质量等、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耕地到城镇的距离、耕地到交通主干线的距离、空间连片性、田块规整度等6个评价指标构建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基本农田划定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确定最终划入基本农田的面积。结果表明:城市周边划定基本农田面积为4 474.65 hm2,其他耕地中划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为24 045.13 hm2,总计28 519.78 hm2,主要分布在余江县中部河谷平原区。通过与现行基本农田对比分析:保留地块综合最优,是区域基本农田划定的首选对象;调入地块不仅在质量状况、区位条件、空间形态上均较优,而且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格局;调出地块规整度较低、集中连片性较弱、污染或灾毁严重、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共同建设用地重叠。研究划定的基本农田不仅有利于“多规合一”,而且为丰富基本农田划定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56.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过多年发展,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公众参与制度可操作性不强,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可供选择方案缺失,违法成本过低,未批先建现象严重。在对这些主要问题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对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完善措施,以便更好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7.
纳米铁为脱氯菌供电降解三氯乙烯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一种从氯乙烯污染场址土壤中提取的脱氯菌种(Dehalococcoides spp.)进行三氯乙烯(TCE)降解实验,研究纳米铁厌氧腐蚀产氢为该脱氯菌种提供电子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甲醇做电子供体时,稀释25倍的菌液[(2.0±0.44)×105 cell/mL)]可以在96 h内将20 mg/L TCE完全降解,并在190 h时有2.706 μmol乙烯产生.而在无甲醇做电子供体时,96 h内只有部分TCE转化为顺二氯乙烯(cisDCE),且190 h时几乎无乙烯产生(0.159 μmol),因此无电子供体时菌液脱氯活动不能维持.但在4 g/L纳米铁腐蚀产氢的情况下,脱氯菌可以利用纳米铁产生的阴极氢维持脱氯活动,在131 h内将20 mg/L TCE完全降解,并且其耦合的脱氯速率高于纳米铁单独降解时的速率.从乙烯的产量分析中可以看出,纳米铁供电时190 h后由脱氯菌产生的乙烯量为1.187 μmol,明显低于甲醇做电子供体时乙烯的产量2.706 μmol,表明纳米铁可能对微生物存在一定的毒性效应.同时反应190 h后乙炔的产量为0.109 μmol,相对低于与纳米铁单独降解TCE时的产量0.161 μmol,说明微生物在无电子供体的情况下,竞争利用了纳米铁与水反应产生的电子导致乙炔的生成量降低.上述结果表明,4 g/L的纳米铁与水反应生成的活性氢可以为脱氯菌提供电子,并维持其脱氯活动,这对纳米铁和脱氯菌耦合应用于地下水的有机氯修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8.
文章以干化太湖淤泥为主要原料进行烧结制砖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仪器对干化淤泥和烧结制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太湖干化淤泥以二氧化硅和氧化铝为主要成分,干燥敏感性较低,塑性较高,适宜作为烧结制砖的主要原料.考察了不同的升温程序、烧结温度及粉煤灰配合比等因素对烧结制品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显微...  相似文献   
159.
为全面掌握国内首个500 kV地下输变电工程——500 kV世博变电站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今后此类工程的环境监管积累经验,制定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受环境保护部核安全司电磁辐射与矿冶处委托,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对该工程进行监督性调查与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与工程建设前的电磁环境水平相当,该工程对电磁环境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0.
岷江上游地区在我国长江上游同山峡谷区代表性,由于近几十年来人为活动加剧,该区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简要介绍了岷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概况,讨论了关键种群在退化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岷江上游山地系统退化机理研究应以典型的干旱河谷灌丛,亚高山森林和亚高山草甸等主要生态为对象,以关键种群为核心和切入点,重点研究了干旱河谷批示植物种群动态有其与环境退化的关系、主要动植物种群在变化在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中的作用、亚高山关键种苗木定居及对退化产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有其对系统中氮素归还的影响等,进而有助于在理论上阐述关键种群的生态功能,探讨关键种群变化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作用机理;在实践上为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需求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和该区域的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