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2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90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5 毫秒
121.
以用不同浓度的HNO3预处理后的椰壳活性炭为载体,负载铈制备SCR催化剂。利用比表面积分析仪(BET)、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催化剂活性实验,探讨了不同变量如金属离子的分布、焙烧温度和载体属性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NO3处理后,经500℃焙烧金属铈负载量为7%的催化剂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性能。在90℃时,NO转化率在90%以上,随温度升高,达到接近100%的NO转化率。  相似文献   
122.
臭氧和基于臭氧的高级氧化工艺降解农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超  强志民  张涛  张忠国 《环境化学》2011,30(7):1225-1235
由于农药的环境持久性以及毒性,饮用水源中的农药微污染日益受到水处理行业的关注.在众多水处理工艺中,由于其高效氧化去除有机污染物及控制嗅味等特点,臭氧及其相关高级氧化技术的应用已日趋广泛.本文综述了这些氧化技术对多类代表性农药(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氯乙酰胺和三嗪等)的降解效能,详细讨论了农药的降解效率、反应动...  相似文献   
123.
巢湖滨岸水塘洼地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及对外源碳氮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如忠  王莉  刘超 《环境科学》2020,41(4):1684-1691
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在巢湖西半湖北侧滨岸筛选3个典型水塘洼地,采集表层沉积物及上覆水样,开展外源碳氮浓度梯度培养实验,解析底质反硝化速率对碳氮的限制性,并识别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洼地蒲草、水塘芦苇、水塘蒲草等3种植物丛沉积物对照样的反硝化速率[mg·(kg·h)-1]分别为2.15~10.87(均值为6.47)、2.08~10.65(均值为6.97)、2.06~10.88(均值为6.76),彼此间差异性不显著;②总体上,外源氮(硝态氮)的添加可以明显提高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表明硝态氮为反硝化过程的限制性因素;③外源碳(葡萄糖)的添加导致植物丛沉积物反硝化速率明显下降,表明有机碳对沉积物反硝化产生了抑制作用;④外源碳氮同时添加明显提高了沉积物反硝化速率,除10月洼地蒲草丛和6月水塘蒲草丛低碳氮浓度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相对较高以外,其它情形均表现为高碳氮浓度沉积物反硝化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4.
丁永平  党丽  刘超  苏醒 《装备环境工程》2014,11(5):103-106,136
目的从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中提取随机脉冲噪声并分析其来源。方法建立一个简单的检测随机噪声的测试系统。结果 FSV方法可以成功地识别热水壶在电力线上造成的随机脉冲噪声,同时也证明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于识别随机脉冲噪声效果不佳。结论可以通过对MAFFSV方法结果设定阈值来识别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中的随机脉冲噪声,进而可以确定低压电力线网络拓扑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5.
刘超 《环境保护》2023,(6):20-23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完善的法治保障。实现控制碳排放和增加碳汇的效果,是司法助力“双碳”目标的着力重点和机制路径。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一些地方法院积极探索的“蓝碳司法”是以增加碳汇为目标的司法机制创新,包括狭义的裁判执行方式创新和广义的蓝碳司法机制体系化建设。从法理上审视,当前探索的蓝碳司法机制存在法律依据不足、生态修复方式的适用位序有待界定、“认购碳汇”修复机制有待体系化构建等问题。应当从为蓝碳司法机制提供法律依据、界定生态修复方式的适用位序、体系化构建“认购碳汇”修复机制等方面完善蓝碳司法机制。  相似文献   
126.
“双评价”已成为构建国土空间格局的科学基础。现行“双评价”方案的城镇部分在理念、技术路线、具体方法与结果运用层面存在不完整性,难以指导规划实践。回应上述问题,在国家技术指南的基础上,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从评价方法、指标选取、评价应用等三个层面进行了优化,得出结论如下:(1)区分强限制指标、适宜性指标,以多因子加权后分级的方法代替等级法;(2)适宜性评价新增社会经济因子,区分通用指标体系和地方特色指标体系,承载力评价增加水环境容量约束以凸显水资源的制约性;(3)融入三大应用以解决指导与衔接问题。应用此优化技术路径,证实其可以有效指导不同类型地区城镇集约化发展的“双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科学可行的、整合多维要素实现综合城镇“双评价”的技术框架,可供中国更多城镇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127.
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脆弱区土壤呼吸速率特征和土壤温湿度对其影响,对准确评估和预知该区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黄土丘陵区自然撂荒地22 a柠条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CO2分析仪和温湿度传感器测定不同土层(10、50和100 cm) CO2浓度平均值和土壤温湿度,采用Fick第一扩散系数法计算土壤呼吸速率,探究不同土层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土层土壤呼吸速率对土壤温湿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降低(P<0.05),峰值出现时间存在滞后现象,相邻土层间(10、50和100 cm)土壤呼吸速率由上至下均滞后1 h;6~9月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为多峰曲线,其中10、50和100 cm土层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分别在7月25日、8月6日和8月10日,达13.96、2.96和1.47 μmol ·(m2 ·s)-1;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50 cm及以下土层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无显著影响(P>0.05),10 cm土层指数拟合最优,R2=0.96,50 cm和100 cm土层拟合较差,R2分别为0.00和0.01,温度敏感系数Q10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不同土层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均显著(P<0.05),二次拟合表现为50 cm (R2=0.35)>10 cm (R2=0.22)>100 cm (R2=0.31);10、50和100 cm土层土壤温度与土壤湿度的综合作用可解释土壤呼吸速率的96%、6%~50%和22%~24%.综上所述,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纯林不同深度土壤温湿度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存在差异,10 cm土层土壤呼吸速率受土壤温湿度的综合影响,但土壤温度的相对贡献更高,50 cm土层及以下土壤湿度为关键因子.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该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为温室气体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8.
为探究生物膜处理系统对纳米ZnO的耐受性能,构建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开展纳米ZnO对生物膜的胁迫试验.计算纳米ZnO在生物膜中的累积量,研究其对有机物、氮、磷的去除性能影响,判定SBBR对纳米ZnO的耐受阈值.通过测定生物量、微生物活性及群落结构变化,分析微生物群落对纳米ZnO的响应.结果表明:低浓度(1~10mg/L)纳米ZnO对COD、NH4+-N、溶解性磷(SOP)去除无显著影响,但5mg/L纳米ZnO对微生物代谢速率和生物活性产生促进作用.纳米ZnO浓度逐增至50mg/L,对生物量、微生物活性抑制作用增强,COD、NH4+-N、SOP去除率分别下降26.45%、57.83%和43.50%.纳米ZnO的胁迫对SBBR中COD去除性能影响最小,对NH4+-N影响较大.COD所指示SBBR的纳米ZnO耐受阈值为911.49mg,而NH4+-N、SOP所指示的耐受阈值为579.83mg.纳米ZnO的胁迫降低了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改变了群落结构组成,Proteobacteria和Chlorofiexi相对丰度由21.09%和7.03%分别降至8.00%和2.60%,致使NH4+-N去除受到显著抑制;Patescibacteria丰度由9.33%突增至56.64%,为有机物的去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污染物去除性能及微生物活性表明,SBBR生物膜系统对纳米ZnO的耐受性强于活性污泥法.  相似文献   
129.
塑料制品的管理及处置不善是导致微塑料污染的关键因素,微塑料不仅会与环境中多种污染物相互吸附,也极易被大型藻类、动物、植物等生物摄入富集,具有巨大的环境风险。城市作为塑料制品的主要生产以及消费主体,是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源头。塑料制品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光照、机械力、水力作用等,发生老化、裂解、剥离进而迁移至自然环境,存在潜在的污染风险。掌握微塑料从塑料制品中的释放行为以及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规律,对评估城市源微塑料污染风险十分重要。综述了城市生活用品、垃圾、基础设施中微塑料的释放行为,阐述了微塑料在水、砂及土壤介质中的迁移规律,为微塑料污染的风险评估及防控提供依据。今后可在环境因素对城市塑料设施中微塑料释放、迁移的影响,以及微塑料与城市水环境中污染物的相互作用行为2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0.
通过在碱性条件下将羟丙基引入到壳聚糖分子上,再利用离子凝胶法制备羟丙基壳聚糖(HCS)纳米微粒.结果表明,HCS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8~2.0 mg/mL、多聚磷酸钠(TPP)的质量浓度为0.4~1.5 mg/mL时,均可以生成HCS纳米微粒.粒径分布表明,HCS纳米微粒主要粒径约为200~300 nm,粒径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