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16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64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福建南平地区 ,对林龄和密度不同的两片杉木人工林的凋落物和森林降水化学进行了 3a(1994~1996 )的定位研究 .株密度n =2 370hm-2 的 16a生林分 (标记为FFC)和株密度n =1180hm-2 的 41a生林分 (标记为XQF)的年凋落量分别为 6 2 10 .7kghm-2 和 3 146 .2kghm-2 ,其中落叶分别占总重量的 76 %和 6 8% .凋落物中 5种主要营养元素的年归还量分别为 173.92kghm-2 和 84.2 0kghm-2 ,其数量大小顺序均为Ca >N >Mg >K>P ,并在 4月份和 11月份出现两次峰值 .在两监测样地 ,降水通过林冠后养分富集现象均十分明显 .降雨、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养分浓度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 ,均以夏季最低 ,冬季最高 ,春秋季居中 ,这种格局强烈受降雨量的控制 .在两林分中降水引起的 5种元素的年淋溶量分别为 173 .33kghm-2 和 10 7.5 3kghm-2 ,大小顺序为K >Ca >Mg ,而N(及FFC的P)出现负值 ,表明其被林冠层直接吸收 .林龄和密度对生态系统的养分归还具有重要影响 .图 5表 4参 15  相似文献   
72.
基于2015~2019年北京生态环境监测和气象数据, 分析了延庆地区山谷风对PM2.5浓度的影响, 揭示了含山谷风环流污染过程(事件1)与未有山谷风污染过程(事件2)初始阶段的异同及其气象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延庆持续性污染过程集中在9月~次年3月, 共计63次, 其中27次(43%)伴随1d或多天的山谷风日, 39d山谷风中有32d(82%)出现在污染过程的初始阶段, 18%出现在峰值阶段; 36次过程未出现山谷风日.山谷风日逐时PM2.5浓度大于非山谷风日4.5~15.4μg/m3, 全日差值最大时段为谷风阶段(15:00~19:00)均大于13μg/m3, 山谷风日存在SSE-ESE风频中心0.59%, 15:00~16:00风速3.3m/s左右, 非山谷风日风频中心在WSW-SW和SE-ESE, 最大值为0.41%, 风速较山谷风日小.事件1和2初始阶段PM2.5浓度变化关键期为15:00~19:00, 事件1风向E-SSE风速2~4m/s, PM2.5增长速率大于事件2, 与露点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23:00事件1PM2.5浓度显著高于事件2 20μg/m3左右, 污染过程发展初期出现的山谷风环流谷风阶段的偏东南风形成气溶胶和绝对水汽的区域传输, 对PM2.5浓度的升高有正贡献.平原空气污染过程(延庆未出现)特殊污染型占比20%, 该类污染型白天风频中心分布分散, NNW-WNW、SW-SSW和ENE-NNE均有0.7%左右的风频中心, 未出现S-ESE的风频.  相似文献   
73.
基于2015~2020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多源气象数据,分析了北京地区0~3km中低空垂直风切变在不同PM2.5等级下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风速日变化特征随着PM2.5浓度升高而逐渐减弱,PM2.56级污染时近地面风速日变化基本消失,甚至反向变化;白天边界层风速增大时段对应10m/(s·km)以下的风切变,20:00后增大至12~14m/(s·km),该现象随着PM2.5污染加重变得更为显著,白天时段近地层垂直风切变较小值(<6m/(s·km))维持,可能是污染严重的信号之一;基于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将污染日下中低空垂直风切变分为无扰动型和压缩型,压缩型低压强度略强于无扰动型,无扰动型的PM2.5浓度均值、峰值较压缩型更高,逆温强于压缩型,另外,无扰动型PM2.5浓度增长期和边界层高度(PBLH)反向变化,压缩型PM2.5浓度增长期和PBLH同向变化。  相似文献   
74.
连续年龄序列尾巨桉人工林养分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尾巨桉乔木层养分随林龄变化的趋势,对闽南山区连续年龄序列(2年、3年、4年、5年、6年)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y×E.grandis)人工林乔木层的养分积累、分配和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尾巨桉各组分中氮(N)的含量最高,其次是钾(K)、钙(Ca)、镁(Mg),最低的为磷(P).(2)尾巨桉养分贮量随林龄增长而增加,各林龄5种养分元素的总贮量依次为753.26、882.07、1 010.22、1 087.51、1 704.79 kg hm-2,其中树干的养分贮量最大,枝的贮量最小.(3)各年龄段人工林对5种养分元素的年净积累量分别为383.37、392.25、424.21、400.89、505.36 kghm-2a-1.(4)各林分养分年吸收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而养分归还量则呈相反趋势.(5)林分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系数分别为0.51、0.44、0.42、0.37、0.30,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减小;循环系数分别为0.18、0.19、0.24、0.24、0.16;周转时间分别为8.76、9.75、7.58、9.39、17.47年.因此,尾巨桉在生长初期对养分的利用效率较小,中期归还给林地的养分多,到了后期对养分利用增加的同时,归还速率也变小,容易引起林地养分的匮乏,在尾巨桉生长初期和后期中应通过施肥、增加林下植被种类和数量来维持林地地力.  相似文献   
75.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环境污染纠纷日益增多,并成为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所以·充分认识其特点·有效地防范和治理,是当前基层经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重要课题。环境污染纠纷.就是排污损害环境者与被污染损害者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争执、每个公民和法人都享有合法的环境权益,并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当这种权益受到污染损害的时候,就必然发生权利人和义务人之间的矛盾和争执。在市场经济建设中,这种矛盾和争执是不可避免的。正如人们的生存需要不断地吸收养分和排泄废物一样,社会经济的…  相似文献   
76.
据统计,90%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因此,抓住了“人”的问题,安全工作就全迎刃而解,安全培训是解决“人”的问题的根本手段之一,它是以提高安全监管监察人员,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和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安全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77.
湟水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1961-2005湟水河流域9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等地面观测资料,研究了湟水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湟水河流域2001—2005年比最冷的60年代四季平均气温分别偏高0.7-2.5℃,冬季增温比较显著;年降水量总体变化趋势是中游地区缓慢增加,而上游和下游地区则缓慢减少,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四季地表蒸发量均在增加,夏秋季大于其它季节;90年代湟水河流域秋季和春季降水的减少,使得秋季和春季发生中(重)干旱的频次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8.
通过水热法合成制备二氧化铈(CeO2)纳米颗粒,再通过和沉淀法合成以CeO2为基底负载MnFe2O4的磁性复合材料。通过条件优化实验确定复合材料类芬顿催化降解染料的最佳条件,实验证明复合材料能够在90 min内有效降解罗丹明B和亚甲基蓝,并具有较好的磁性回收性能和重复利用性能,在未来的水处理技术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79.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了湖南省在1996-1999年遭受洪灾的10722户居民,对洪灾造成的总经济损失、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洪灾所导致的经济损失与洪灾的程度、类型及居民的受灾时间和灾前的经济水平有关。洪灾程度越大、受灾时间越长和灾前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其洪灾的总经济损失越重;地区方面,山洪暴发地区的总经济损失最低;溃垸地区的经济损失最大。因此,在抗洪救灾中,要重点预防溃垸,设法缩短被淹时间,对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要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80.
微电解技术是基于金属腐蚀电化学所引起的物理、化学、电化学综合作用,包括电极反应、氧化还原、絮凝沉淀、微电场等,达到处理多种废水的目的。由于微电解技术在工程放大后存在处理效果低、日常维护及运行成本高、能耗高等问题,提出设计新型科学的微电解反应器、微电解工艺与其他工艺联用发展方向,使微电解技术成为真正的"环境友好型"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