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49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36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继1982年11月15日国际电工委员会秘书长斯坦福先生来所参观后,1983年11月8日下午,副秘书长万罗依先生又兴致勃勃地参观访问了我所家用电器和环境试验室.  相似文献   
162.
农村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农村能源消费增长迅速,消费模式的转变,传统生物质能源与以煤炭为主的商品能源的消费格局发生变化,与此相关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农村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也产生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农村能源消费的变化与主要问题,利用农村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采用排放系数法,估算了1980-2004年时段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的CO2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比较了传统生物质能源与煤炭为主的商品能源的消费特点与环境效应,指出基于我国农村地区存量巨大的生物质能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是满足我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需求,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村能源消费提出相应的政策导向建议,实现农村能源的可持续消费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3.
矿山数字化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字矿山被定义为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手段,把矿山的所有空间和有用属性实现数字化存储、传输、表述和深加工,并应用于生产与管理和决策之中.对矿山数字化系统的构建和功能板块的实现以及关键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数字化矿山系统的实现为矿山的安全生产和减少事故发生,降低事故损失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64.
农田土壤环境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维系“菜篮子”工程、保障“吃的放心”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为探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以污染问题突出、地势起伏较大、水网密布的我国湖南省某典型流域为研究区,以流域主干河流沿线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借助单因子指数、内梅罗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综合评价土壤Cd、Hg、As、Pb、Cr这5种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与地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因子与重金属含量的关系,并对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和污染来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Cd、Hg、As、Pb、Cr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9、0.19、33.01、229.95、72.78 mg/kg.其中,Cd、As、Pb的平均含量均超过研究区土壤背景值.②内梅罗指数分析显示,研究区中77.16%的土壤点位评价结果为重度污染;与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相比,土壤点位中Cd、As、Pb超标现象突出,主要分布于流域上游西部;综合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3.05%的土壤点位表现为强生态风险及以上.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旱地、水田、果园土壤中Cd、Hg、As、Pb的含量依次降低.高程与各重金属(除Hg外)含量均呈显著相关(P < 0.05),坡度、坡向与各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 < 0.05).④源解析结果表明,流域农田土壤中Cd、As、Pb受到工业生产活动、交通运输、农业活动的综合影响,Hg、Cr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等自然因素.研究显示,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重金属富集受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65.
为实现重点污染企业影响区内土壤重金属来源贡献程度的定量化分析,选取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表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中w(Cd)、w(Hg)、w(As)、w(Pb)、w(Cr);使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对5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污染源解析,并结合地统计空间分析法识别各源的主要影响区域;基于地统计分析结果,运用莫兰指数表征重点污染企业与污染源的空间关系,以探讨不同行业排放的工业废弃物对土壤中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w(Cd)、w(Hg)、w(As)、w(Pb)、w(Cr)的平均值分别为1.474、0.291、65.165、217.974、66.697 mg/kg,除w(Cr)以外,其余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高于湖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表明这4种重金属元素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研究区5种重金属元素受4类源影响,其中,自然源是Cr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为88.2%,主要影响区域分布在苏仙区北部;大气干湿沉降是Hg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为80.6%,主要影响区域分布在苏仙区中东部;采选业的工业废弃物是Cd和Pb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分别为63.2%和65.9%,主要影响区域分布在苏仙区中部;工业混合源是As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为75.1%,主要影响区域分布在苏仙区中部及中北部.研究显示,莫兰指数与PMF模型的结合运用,一方面可以辅助解析验证PMF模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使解析结果更加具体,可为区域企业管理和土壤污染治理决策提供行之有效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6.
矿用钢丝绳在线监测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钢丝绳损伤的类型,选取了相应的监测参数,建立了对矿用钢丝绳损伤性能进行全面监测的在线监测系统.根据监测参数,分别从在线监测、数据采集处理和计算机分析处理3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实现对矿用钢丝绳性能的定量监测.另外,从信号监测、信号传输和信号处理3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所采取的一系列抗干扰措施,大大提高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7.
三峡库区非线性延迟的环境效应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非线性延迟的环境效应的概念、危害及其预测和防治对策。针对三峡库区的污染现状,与浙江千岛湖(新安江水库)建库40年后蓝藻水华暴发的环境状况比较,强调三峡水库局部水域可能存在人为富营养化污染引起的非线性延迟的环境效应,特别是水库蓄水后库区支流香溪河水域蓝藻水华暴发的风险性极大;根据三峡水库毗邻武陵山汞矿带高汞背景区,燃煤的硫和汞含量较高,以及库区酸沉降和汞污染状况较为严重的状况,提出库区存在汞甲基化和酸沉降引起的非线性环境效应。讨论了相应这些效应的控制对策和措施,并建议现在充分重视这些非线性环境效应,在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中要考虑这些影响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8.
<正> 目前湖泊底质采样器多为抓式和冲击式,所得到的底质样品为混合样,或是被水冲洗过的底泥,往往失去了底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我们没计了一个简便实用的钻式采样器。采样器利用二个半园结成不锈钢管的空心结构,垂直旋转钻入底质中,底泥进入管内,当管下口到达硬质层时,由于硬质底泥粘附和管壁粗糙面阻力,在旋转下使管内底泥与底质断裂,使进入管内的底质被粘附卡在管内,随采泥器的提升出水面,而得到一个完整的底质泥样。由于采样器整体是封闭式的,样品不被水洗刷,也未被混合,因而保持了样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169.
双极性颗粒床电极用于活性炭的再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群慧  周定 《化工环保》1990,10(2):69-72
对吸附阳离子艳蓝染料溶液的饱和活性炭进行了再生试验研究,根据双极性颗粒床电极理论,提出了新的活性炭再生方法.此法再生效率高、能耗低、炭损失和再生成本低、操作简单,再生后的活性炭可反复用于吸附,特别适用于吸附易氧化还原物质的饱和炭的再生。  相似文献   
170.
通过对几种大孔树脂的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MC效果的比较,发现BS树脂对MC-RR和MC-LR的去除效果都很好,优于其他型号的树脂,静态吸附实验的结果显示,适当减小溶液的pH有利于树脂吸附MC,在pH:5,BS树脂对MC-RR和MC-LR均有比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