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1篇
安全科学   43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180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31.
于2004—2007年在上海市西南部某采样点使用分级采样器和PM10采样器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采用化学序批式提取法分析了颗粒物中的ExPM(可交换汞)、HPM(可溶盐酸汞)、EPM(元素汞)和RPM(剩余汞)4种形态汞的含量. 结果表明:颗粒物中ρ(total-Hg)(total-Hg为总汞)在0.07~1.44ng/m3之间,47.8%集中在粒径<1.6μm的颗粒物中;颗粒物中w(total-Hg)在0.35~6.89μg/g之间,高于煤炭和水泥中的含量; 颗粒物中ρ(total-Hg)在冬、春季较高,夏季较低; PM10中ρ(total-Hg)日变化呈双峰型,然而w(total-Hg)的日变化并不明显.夜间各种形态汞的质量浓度都高于白天.汞的形态受气象条件和污染源分布的影响. 除了2006年春季外,其他年份各季节的w(HPM)基本持平;ρ(EPM)在2005年冬季和2006年春季均出现较高值,分别为0.19和0.17ng/m3. HPM和EPM主要集中在细颗粒物上,而RPM在粒径<1.6μm和1.6~<3.7μm颗粒物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 颗粒物中的ρ(total-Hg)、ρ(RPM)与温度、日温差、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ρ(SO2)呈正相关;但ρ(HPM)和ρ(EPM)与这些参数的相关性不同. 这可能与HPM和EPM的来源与大气化学特征有关,其中,HPM易溶解于液相,与对光照依赖性很强的光化学反应有关;而EPM主要取决于一次来源的贡献和气态汞沉积速率.   相似文献   
332.
为研究自然条件下饱和含水层中1,2-DCA(1,2-二氯乙烷)的自然衰减过程及该过程中含水层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特征,利用室内连续水流土柱模拟饱和含水层,研究生物降解作用对1,2-DCA自然衰减的贡献以及饱和含水层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规律. 初始ρ(1,2-DCA)为50 mg/L,模拟地下水流速为450 μL/min,模拟试验连续进行30 d,分别监测ρ(1,2-DCA)和水环境指标. 结果表明,1,2-DCA自然衰减的一级速率常数为0.068 9 d-1,其中生物降解作用的贡献率为6.34%. 1,2-DCA自然衰减过程中,NO3-首先充当生物降解的电子受体,随后Fe3+、SO42-依次发生反应,土柱内部不同高度出现了氧化还原分带,分别是硫酸盐还原带、铁盐还原带、硝酸盐还原带.   相似文献   
333.
原油脱除硫化氢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油中的硫化氢不仅会腐蚀设备、管道,降低原油品质,而且会严重威胁人身安全,因此在原油集输过程中脱硫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与天然气的脱硫化氢技术相比,国内的原油脱硫化氢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有必要开展原油脱硫化氢的技术研究。在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原油物理脱硫技术、化学脱硫技术和生物脱硫技术的新进展,发现物理法脱硫是主要的脱硫技术,优质脱硫剂的研发是化学脱硫的关键但其效率受多因素影响,微生物竞争排斥技术是很具潜力的生物脱硫技术。  相似文献   
334.
载硫活性炭脱除天然气中单质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固定床反应装置上考察了商业载硫活性炭脱除天然气中气态Hg0的吸附性能、影响因素、再生方法以及吸附动力学,同时结合BET,FTIR,XRD等表征手段提出载硫活性炭脱汞机理.结果表明,空速对脱汞效率限制作用有限,空速从12000 h-1提高至48000 h-1,脱除率变化范围在7%以内.增加汞浓度在初始阶段可以提高其脱汞率,增加单位质量活性炭对汞的吸附量,提高温度会增加吸附体系内的活化分子,提高脱汞率,温度在80℃时效果最优,但是温度过高则会产生负面效应.不同阶段的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化学吸附是整个吸附过程的控制步骤.热脱附实验表明载硫活性炭的脱汞温度是在300~450℃,再生后对汞的吸附能力减弱,其原因可归为再生过程中碳硫键的损失和活性炭二次碳化时表面的烧蚀.  相似文献   
335.
以废旧铝箔为原料,采用化学镀铜的方式制备了铜铝双金属材料(Cu@Al0)并应用于硝基苯废水的还原降解。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系统考察了镀铜率、初始pH、Cu@Al0投加量、硝基苯初始浓度对硝基苯降解效果的影响,最后借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气相色谱(GC)进一步揭示了Cu@Al0对硝基苯的还原降解机理。结果表明,金属铜可成功负载在铝箔表面,当铜负载率为3.43%,初始pH=3,Cu@Al0投加量为0.50 g,硝基苯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反应时间为20 min时硝基苯的降解率可达88.4%,且Cu@Al0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能。Cu@Al0对硝基苯的降解是从亚硝基苯到羟基苯胺再到苯胺的逐步还原过程,初始pH过高会影响中间产物亚硝苯进一步还原成最终产物苯胺。  相似文献   
336.
笔者把下扬子地区卫星数字记录图象进行计算机卷积增强,比值和假彩色合成处理。目的是增强线性影象清晰度,提高断裂构造的解析效果。笔者认为:活动断裂的影象清晰程度与其活动强弱有关。按其影象清晰程度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并探讨了各类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37.
洁净煤及其正确使用,是治理锅炉烟尘污染最经济、最快捷的手段,这已被国内外的实践所证明。所有的燃煤锅炉都要依据一定的煤质技术条件制造。这也就是为什么锅炉燃用满足其设计要求的燃料,就不会冒黑烟的原因。各种炉型的洁净煤技术条件及其环保操作方法正是依此制定的。因此,以煤的洁净化适应炉,就可以做到不停炉而治理冬季冒黑烟污染。  相似文献   
338.
用于地下水原位生物脱氮的缓释碳源材料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允  张旭  张大奕  李广贺  周贵忠 《环境科学》2008,29(8):2183-2188
针对地下水原位生物脱氮时缺乏电子供体(碳源)导致反硝化受抑的问题,以淀粉为碳源原料.聚乙烯醇(PVA)为载体,a-淀粉酶为添加剂,采用共混技术制备GPVAS和GEPVAS两类反硝化原位反应格栅(PRB)缓释有机碳源(SOC)材料.扫描电镜和静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材料内部形成淀粉分子填充的PVA网状骨架结构.释碳符合二级动力学过程.动力学参数平衡浓度(Cm)和释放速率系数(k)可作为评价缓释碳源释碳能力的核心指标.材料配比和a-淀粉酶含量对材料性能影响显著,当淀粉/PVA=40/60时,材料Cm和K值最低;Cm值随酶含量增加显著升高,k值随酶含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表明碳源释放速率可通过组分配比和酶添加剂含量进行有效控制.以适应不同地下水环境和硝酸盐污染程度.提高原位脱氮效率.  相似文献   
339.
推广工业型煤治理锅炉烟尘污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一些地方推广力度不可谓不大,但至今未见有较大的突破。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一般的工业型煤无法在占中小型锅炉保有量三分之二的链条炉上正常燃烧。在探讨一般工业型煤在链条锅炉中燃烧时遇到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在不改变锅炉结构和操作的前提下,应用黏合剂、配煤、成型等技术对煤炭进行加工,生产出与链条锅炉炉型相匹配的工业型煤,即用不规则的污泥固硫活性型煤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340.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激增,机动车尾气污染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重点介绍了南京市机动车污染防治的主要工作,从组织机构的建立到监管手段的多样化,从实施简易工况法到开展地方立法,从对新车准入的监管到对在用车检测的监控,从环保标志的发放到区域限行的推行,从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到老旧车辆的淘汰.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机动车污染防控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