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59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51.
52.
以龙王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扩建工程为例,在分析该污水处理厂提标改扩建工程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工程提标改扩建方案,并进行了工程设计。该工程经扩建改造后,出水水质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同时实现了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并有效改善了污水处理厂周边的环境,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类似工程的升级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3.
揭示果园、农耕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渭北旱塬乃至黄土高原区土壤碳库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同步采样及湿筛法将果园和农耕地这2种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土壤粒径分组,得到大团聚体( 2 mm)、中间团聚体(0. 25~2 mm)、微团聚体(0. 053~0. 25 mm)及粉黏粒(0. 053 mm)组分质量分数,测定各组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并计算出0~40 cm土层各组分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含量分布、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果园不同粒级团聚体( 2、0. 25~2、0. 053~0. 25和0. 053 mm)含量均值分别为12. 9%、51. 3%、28. 8%和7. 0%,农耕地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含量分别为8. 3%、49. 7%、33. 6%和8. 4%, 0. 25 mm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农耕地.在0~40 cm土层,农耕地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显著低于果园(P 0. 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各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影响主要在0~10 cm土层,与农耕地相比,果园大团聚体、中间团聚体、微团聚体和粉黏粒内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56. 0%(P 0. 05)、57. 1%(P 0. 05)、40. 8%(P 0. 05)、13. 0%(P0. 05).各粒径团聚体内有机碳(粉黏粒除外)储量均为果园高于农耕地.果园增加了 0. 25 mm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缓解了农耕地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并提高了有机碳的稳定性.因此,与农耕地相比,果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较高,提高了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促进了土壤固碳.  相似文献   
54.
天津市大气中羰基化合物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天津选择不同的功能区研究了天津大气中羰基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及来源。天津大气中羰基化合物在不同的采样地点,不同的采样时间浓度水平变化不大;浓度水平与世界上其他污染较为严重的几个城市相当。  相似文献   
55.
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环境空气中的樟脑,选择硅胶为吸附剂,甲醇/丙酮混合溶剂(体积比90∶10)为解析剂.方法在0.544 mg/L~109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6 mg/L,当采样体积为20 L时,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003 mg/m3,标准溶液平行测定的RSD≤3.8%,空白...  相似文献   
56.
重工业城市济源经常发生雾-霾污染事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的前体物,SOA对细颗粒物(PM2.5)贡献约15%~20%.于2019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在济源进行PM2.5、 O3、 VOCs和其他微量气体在线监测,并分析VOCs污染特征、来源和SOA生成潜势(SOAP).济源观测到φ(TVOC)平均值为(54.3±27.5)×10-9.烷烃、卤代烃和炔烃是主要组分.运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识别并分配VOCs来源.确定8个主要VOCs来源:液化石油气/天然气(LPG/NG)、聚氯乙烯(PVC)工业、机动车、焦化工业、溶剂使用、工业、工艺过程和油气挥发.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分析发现芳香烃对SOAP的贡献最大,其中苯系物(BTEX)对SOAP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57.
土壤微生物的C、N、P养分需求和代谢限制与环境养分的有效性有着密切关系.然而,有机无机肥配施如何影响苹果园土壤微生物C、N、P代谢限制亟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基于2008年建立的苹果园长期定位试验,应用土壤酶化学计量学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C、N和P周转相关的酶活性(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碱性磷酸酶,PHOS)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和微生物碳利用率之间的关系.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和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结果表明:①在果树各生育期,施用有机肥处理(MNPK和M)的微生物量碳(microC)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CK和NPK);微生物量氮(microN)含量,在萌芽期NPK、MNPK和M处理比CK处理分别增加了89%、269%和213%(P<0.05).②CK处理在萌芽期有较高的叶片ω(N)和ω(P)(29.8 g ·kg-1和2.17 g ·kg-1),并且仅果树萌芽期的叶片P含量与土壤有效磷(A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③土壤酶化学计量分析的所有数据点均在1 :1线以上,表现为微生物群落存在较强的P限制;果树生长期,矢量长度和角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6~0.79和59.3°~67.7°,且研究中矢量角度均>45°,也体现了微生物存在较强的磷限制.④RDA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和速效氮(AN)是影响矢量长度的主要理化因子,AP、AN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矢量角度的主要理化因子;SEM分析表明,A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直接影响microC和microN,AP直接影响microP和microN,DOC和AP直接影响矢量长度,AP和microN直接影响矢量角度;微生物碳利用率与矢量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矢量角度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有机无机肥配施通过影响果树不同生育期土壤碳和磷含量,调控微生物碳、磷代谢进而影响微生物碳利用率,为有机无机肥配施提升土壤质量、维持土壤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该文通过优化土壤中硝基苯类化合物加速溶剂萃取/净化方法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采用丙酮-二氯甲烷混合溶剂(1∶1,V/V)为萃取溶剂,萃取温度80℃,循环2次;经硅酸镁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分析。该法对土壤中20种硝基苯类化合物有良好的分离效果,选择不同浓度基体加标得到的回收率为73.0%~108%,相对标准偏差在1.8%~8.4%之间,方法检出限为2~10μg/kg。  相似文献   
59.
加氢反应器裙座热箱结构对底封头与裙座连接处的应力影响较大,需采用有限元法进行详细的温度场与应力场分析。本文采用APDL语言建立了裙座热箱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对其在机械载荷、机械载荷与热载荷耦合作用下进行了应力分析,并按照JB 4732标准对关键位置进行了应力强度评定。计算结果表明温度场的施加对结构等效应力影响较大;直接施加地震、风以及偏心载荷产生的弯矩与施加弯矩产生的等效应力得出的结构总应力和应力线性化结果基本一致。计算的方法与结果为该类反应器裙座的设计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0.
为了研究铅与纳米SiO2联合染毒所致的细胞损伤特征,并从氧化应激方面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用铅和SiO2处理A549细胞,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评价铅和SiO2联合染毒所致的细胞损伤特征;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比色法检测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评价铅与SiO2联合染毒所致细胞的氧化应激状态;检测了细胞内抗氧化物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细胞内抗氧化酶的活性,以评价铅与SiO2联合染毒对细胞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将实验数据进行ANOVA分析。结果表明,铅、SiO2单独染毒组各指标没有明显改变;而联合染毒能造成细胞氧化损伤,表现为细胞存活率、GSH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及2个单独染毒组(P<0.05),细胞内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各单独染毒组(P<0.05)。可见,联合染毒可引起明显的细胞毒性,氧化损伤可能是铅与SiO联合染毒致肺细胞毒性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