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115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1.
针对银川东换流站主时钟及服务器对时异常问题,通过对主时钟和服务器对时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提出了主时钟增加装置容错机制及内部时钟守时机制,服务器系统增加对时抗干扰机制的解决方案。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案有效提升了主时钟及服务器抗外部信号干扰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站内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12.
边博  周灵君  屈阳  李磊 《环境工程学报》2014,8(7):2991-2996
固化/稳定化污泥进行填埋产生填埋气,产气规律是指导填埋气收集处理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通过构建大型填埋柱模拟填埋实验,研究不同固化材料添加量污泥气液转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原泥和固化污泥产气规律分为2种类型:前期产气速率呈线性增加,达到最大速率后产气速率呈指数降低。低添加量的固化污泥,产气分3个阶段,分别为产气抑制期、增长期和衰减期。高添加量固化污泥,产气只有一个阶段,产气速率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小,产气量很小。固化污泥降解过程就是有机质含量降低,气体产量、含水率增加相互转化过程,达到固化材料添加量25%时,水分和气体产生量均很小,降解受到很强抑制,产气150 d左右稳定,产气量很小,无需单独设置气体收集系统。  相似文献   
213.
氧化、还原改性对活性炭吸附草甘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氧化、还原改性对活性炭吸附草甘膦的影响.以傅立叶红外光谱定性表面官能团变化,以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以化学吸附分析仪测定后再通过测定样品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计算比表面积和孔径.结果表明:(1)氧化改性使活性炭比表面积增大;还原改性使活性炭比表面积减小.还原阶段使先前氧化阶段中产生的孔道以及原有孔道均发生塌陷,导致还原改性活性炭比表面积减小.(2)在静态吸附的条件下,氧化改性和还原改性活性炭对草甘膦的吸附均为吸热反应.还原改性在活性炭表面产生的还原性官能团有利于活性炭对草甘膦的吸附,而氧化改性产生的氧化性官能团并不利于活性炭对草甘膦的吸附.(3)热力学参数的计算进一步表明,改性活性炭对草甘膦的吸附为吸热反应.  相似文献   
214.
案情简介 小王是河南省某职业学校2001级1班的学生,2003年9月学校安排推荐小王到某汽修厂实习。11月20日,小王在实习单位上班时,被驾驶员刘某倒车时撞伤,他随即被送往医院救治。该市劳动保障局于2003年12月30日认定小王受伤属工伤性质。2004年7月27日,该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小王的伤残等级为七级。  相似文献   
215.
深圳大运会期间一次光化学污染事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深圳大运会期间8月20日发生的一次光化学污染过程进行分析。此次过程中,处于工业区的石岩大气成分站测得O3浓度小时平均最大值为213.4μɡ/m3,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限值(200μɡ/m3),出现时间在当日13:00~14:00时。与处于城区的竹子林站和郊区的西涌站污染物浓度进行对比分析得知,此次光化学污染的主要特点是局地性较强,持续时间较短,影响范围小。同步的风速、风向、温度、相对湿度及紫外辐射等气象要素分析表明,此次光化学污染事件与气象条件关系非常紧密,当日天气晴朗、日照强烈、温度高、相对湿度适中,有利于光化学反应的发生,且不利的风向条件使得来自上风向城区的污染物易于累积。  相似文献   
216.
为了解决带支线结构管廊内通风系统运行时所出现的平均风量不足和沿程风量分布不均等难题,选择北京市某综合管廊的燃气舱作为测试对象展开实体试验。试验设计了6个工况,包含150 m、480 m及640 m这3种不同长度管廊,以及机械进风与机械排风、自然进风与机械排风、机械进风与自然排风3种通风模式,探讨了带支线结构管廊内不同通风区间长度及通风方式对管廊内风量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带支线结构的管廊内平均风量为系统风量的50%左右,且沿程风量分布与通风长度相关性较弱;当管廊支线靠近风井时,会造成主线管廊内风量不足,导致管廊内风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机械通风模式相比于机械、自然结合的通风模式更适应用于结构复杂的管廊;当支线结构管廊采用机械进风、自然排风系统时,若增加风机风量,主管廊风量并不能等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217.
为提高应急预案评估的科学性,提出基于云模型和TODIM法的应急预案评估新方法,利用云模型表征语言评估信息,通过得分函数处理云值,提出基于云值的主客观权重计算方法,以弥补单一赋权法求解评估指标权重的不足;基于云模型和TODIM法对候选应急预案进行优劣排序,并验证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云模型和TODIM法的应急预案评估新方法计算出的数值结果合理、准确,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18.
目的 研究不同诱发条件下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和燃烧特性,科学认识海洋工程和装备领域储能电池的安全性,为海洋工程的消防安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模拟三元锂离子电池机械滥用和热滥用场景,分别用针刺和加热方式触发锂电池热失控,对不同带电状态(0%、25%、50%、75%、100%SOC值)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中温度、电压、质量损失进行测量,对热失控后的电池进行拆解,并分析极片残余物的宏观和微观变化特征。结果 随着电池SOC值的增加,热失控反应强度增加,电池表面最高温度、温升速率和质量损失率均增大。针刺和加热触发电池热失控后极卷形态变化特征不同,分别呈“贝壳”和“月牙”形状。极片残余物的热重分析表明,50%SOC值和100%SOC值电池在针刺和加热后,极片残余物氧化分解后的质量损失比例分别为36.73%、18.75%和38.28%、30.38%。结论 三元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行为随电池SOC值和诱发条件的改变而变化,高SOC值时,电池热失控反应更剧烈。一定条件下,针刺比加热更易触发电池热失控,而加热触发的热失控反应速率更快。热失控后的极卷形状变化和残余物热重分析可为火灾原因调查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