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7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39篇
综合类   169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区域态势仿真通常会采用在既定区域内放置大量的点状接收机来接收电磁信号,分析计算信号功率与场强,从而达到模拟态势区域的目的。这就要求每个点状接收机都需要进行信号的处理与计算,计算上的重复性很大。采用n米采点投影的方法,假定接收区域投影为长方形,将其划分成n*n米2的小正方形。发出射线后,从射线进入接收区域的位置开始,每隔n米对射线信号进行取样。该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计算效率,且在仿真应用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82.
文章基于虚拟源二叉树射线跟踪算法,针对目前射线跟踪技术在遮挡测试和路径有效性检测过程中,由于部分遮挡等相交计算导致效率低的问题,使用新的判据代替求交运算,提高了算法效率。采用文章所提算法模型对某微小区的相关场景进行了仿真,并与基于GO(Geometrical Optics,几何光学原理)/UTD(Uniform Theory of Diffraction,一致性绕射理论)混合理论的三维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使用该判据可以提高二维射线跟踪算法的效率。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文章所提出的二维射线跟踪算法在计算时间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83.
2015年12月中国长三角区域经历了4次高浓度、大范围、长时间的颗粒物污染.本研究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结合GDAS(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气象数据和长三角区域15个主要城市的PM2.5质量浓度数据,利用轨迹聚类、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ectory,CWT)分析了2015年12月长三角区域主要气流轨迹方向和重污染过程中细颗粒物的潜在来源分布,探讨了不同污染过程的气象特征和影响气团分布.结果表明,2015年12月长三角区域主要受到来自西北和北方气流影响(B、C、D类),其出现概率分别为39.5%、20.0%和25.8%;西方内陆(A类)出现概率最低,仅为14.7%.西北内陆方向长距离输送(B类)对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在此类气团主导下,长三角区域颗粒物(PM2.5、PM10)质量浓度和气态污染物(SO2、NO2、CO)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90.9、135.1、32.4、54.4和1200 μg·m-3,且粗颗粒物比重较其它3类聚类高;经过东北海面气团(C类)携带的颗粒物浓度也较高,且PM2.5/PM10比值最高,可能是其水汽含量较高加剧了污染物的二次生成.PSCF和CWT分析结果表明,污染过程1(12月5-8日)期间,长三角区域PM2.5浓度主要受内蒙东部、京津冀、山东和江苏东部等地影响;污染过程2(12月10-11日)和污染过程3(12月13-15日)期间,京津冀地区对长三角区域PM2.5浓度的贡献都较低,污染过程2的主要潜在源区较为集中,主要为内蒙东部、辽宁、山东东部、江苏和上海;而污染过程3的潜在源区较广,内蒙西南地区、甘肃、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南部、山东、安徽北部等地及长三角本地对区域PM2.5浓度均有重要贡献;污染过程4(12月20-27日)持续时间最长,相较前3次污染过程,京津冀地区和西南地区对长三角区域PM2.5浓度的贡献相对增加.总体来说,2015年12月4次污染过程期间长三角区域PM2.5污染的潜在贡献源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东(长三角)地区,区域性污染和长距离输送对冬季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84.
煤氧复合热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煤的氧化放热是引起煤自燃的主要原因。煤氧复合热效应与耗氧速率和表面反应热有关。通过分析得出 ,q(z,n,CO2 ,T,d5 0 ) =h(Z) .g(n) .f (CO2 ) .I(T) .Ψ (d5 0 )。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煤结构、温度、氧浓度及粒度。根据威斯化学结构模型、本田化学结构模型及煤分子中包含的 7种表面活性结构 ,推出煤自燃表面分子结构模型 ,并分析其表面活性结构的种类、数量、活泼性 ,它们随煤体不同而千差万别 ;表面活性结构随温度变化的氧化活泼性及反应过程不同 ,造成煤表面氧化反应热 H不同。外在主要影响因素—煤的温度、氧浓度、粒度不同造成了耗氧速率 VO2 不同 ,使煤的放热强度不同。对此 ,通过 XK型煤自然发火实验台及 XKS程序升温实验台进行了实验分析  相似文献   
285.
李莉  黄海  朱法华 《环境科学》1997,(5):59-61,67
以江苏徐塘电厂炮车镇灰场为例,建立了炮车镇灰场及邻近地区地下水水质(污染)模型,并选用灰渣溶滤后产生的F-作为模拟因子,对地下水水位变化和F-浓度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最后利用模型对地下水中F-污染的范围和程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模型可靠、合理、实用,为建立灰场后所可能引起的对地下水污染的预测预报提供了科学手段  相似文献   
286.
海州立井矿井水净化及深度处理技术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海州立井矿井水中主要含有以煤屑为主的悬浮物,且硫酸盐、氟、溶解性总固体等指标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GB5749-85.先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净化工艺,再采用"反渗透"深度处理工艺,使处理后矿井水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287.
针对西南某气田投产运行后,净化厂尾气、集气站火炬等正常生产和事故性放空等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硫的问题,及其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现实,研究建立气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通过现场踏勘、资料收集等手段,提出建立气田生态监测的布点网络、生态监测方法体系,重点探讨生物多样性及典型植物监测方法。通过在该气田实际监测得出该生态监测体系具有科学性、完整性、有效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88.
利用2022年9月嘉兴市光化学站小时分辨率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和臭氧(O3)数据,分析了O3和VOCs的污染特征;采用基于观察数据的(observation-based model,OBM)模型,分析嘉兴市O3敏感性;并通过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模型进行了环境VOCs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温(28.8~33℃)、低湿(69%~74%)、小风(1.4~2.0 m/s)等不利的气象条件有利于O3浓度升高。嘉兴市VOCs组分含量烷烃(6.7×10-9)>芳香烃(5.0×10-9)>烯烃(1.7×10-9)>炔烃(0.6×10-9),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芳香烃(74.0μg/m3)>烯烃(19.8...  相似文献   
289.
水是保障世界和平和安全的重要因素,水质安全问题频发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是水体新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战争、恐怖活动和国际冲突也可能造成大范围水污染和卫生设施的严重破坏,进而造成比战争本身更大的灾难。落后的水质安全不能满足人民期待拥有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水生态环境和更加安全健康的饮用水的需求。如今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水质安全监测预警技术主要包括生物监测和理化监测,本文就水质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进行综述介绍,为水质安全精准监测和预警提供辩证借鉴。  相似文献   
290.
于2014年7月8日至8月13日在成都市城区和工业区选取两个点位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样品采集工作,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市夏季城区大气中VOCs质量浓度在34.1~458.8μg/m3,平均值为(137.3±91.8)μg/m3;工业区大气中VOCs质量浓度在26.7~474.9μg/m3,平均值为(135.9±103.5)μg/m3。早高峰时段(7:00~10:00)两个点位VOCs的浓度水平均高于其他时段,说明VOCs浓度受机动车排放的影响较为明显。用·OH消耗速率和臭氧生成潜势评估VOCs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结果显示,芳香烃和烯烃是影响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的关键组分。城区和工业区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潜势分别为4.859、4.559μg/m3,芳香烃不仅是臭氧生成潜势的关键活性组分,同时也是SOA的重要前体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