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77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垃圾渗滤液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卫华  季民  张昕  杨洁 《环境化学》2007,26(1):58-61
研究了Fe(Ⅱ),Mn(Ⅱ),Cu(Ⅱ)作用下,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的腐殖质.分析催化剂用量、溶液pH值对腐殖质催化臭氧氧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纯臭氧氧化比较,催化臭氧氧化对UV254和色度去除率无明显改善,但可明显提高以TOC和CODCr表征的有机物去除率;当投加催化剂过量时,以TOC和CODCr表征的有机物去除率虽降低,但仍有促进作用.但Fe2 的过量投加将明显抑制UV254和色度的去除效果.在碱性条件下,催化臭氧氧化法具有更好的去除效果.三种催化剂催化效果为Cu(Ⅱ)>Mn(Ⅱ)>Fe(Ⅱ).采用Cu(Ⅱ)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实际渗滤液生化处理出水,对CODCr,色度和UV254都显示出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2.
利用集对分析理论,对北京市近4年的空气污染指数API,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分析可知最近4年来北京市空气质量是以优良趋势为主,依集对势大小可得知各年际闻空气质量的优劣排序为:2003年:〉2004年:〉2002年:〉2001年,不同季节的空气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四季的空气质量优劣顺序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探究干旱区盐碱土壤可溶性无机碳的动态分布特征,选取内蒙古河套灌区7种不同电导率土壤的0—100 cm剖面,采用临近样地,随机布点的方法,研究该地区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和盐基离子的剖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对可溶性无机碳含量及盐基离子含量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含盐量土壤(S_1-S_7)的可溶性无机碳平均含量随电导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呈先减小后增加,表现为浅层0—50 cm含量少,深层50-100 cm含量聚积;可溶性无机碳储量随电导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不同含盐量土壤(S_1—S_7)盐基离子含量随电导率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壤深度的加深盐基离子含量逐渐减少,具有较强的表聚性。研究区域土壤盐基离子组成以Ca~(2+)、SO_4~(2-)为主,平均含量分别占离子总量的27%和29%;K~+、Mg~(2+)含量较少,平均含量分别占离子总量的13%和7%。通过相关性分析,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含量与EC呈显著负相关(R~2=0.83,p0.05),与pH无显著相关性(R~2=0.17,p0.05),盐基离子平均含量与EC呈显著正相关(R~2=0.85,p0.05),与pH无显著相关性(R~2=0.07,p0.05),表明土壤EC的增加会影响可溶性无机碳和盐基离子的聚积。  相似文献   
104.
基于不确定度和敏感度分析的LCA数据质量评估与控制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提出定量评估并控制LCA数据质量的系统化方法(称为CLCD-Q方法),从LCA案例的原始数据和清单数据算法开始评估不确定度;然后通过两次蒙特卡罗模拟,先后得出单元过程清单数据及LCA结果的不确定度;最后结合敏感度分析,辨识出LCA模型中具有高不确定度和高敏感度的关键数据,从而指出控制和改进数据质量的关键点.结果发现,上述方法可在eBalance软件和CLCD数据库中实现.同时,对中国电网电力生命周期的示例研究表明,上述方法将传统的LCA数据质量评估延伸到了原始数据层面,从而为数据收集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与算法选择提供了直接的支持,同时也可以针对数据质量不达标的LCA结果,指出最有效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5.
电子废弃物拆解场多氯联苯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我国典型的电子废弃物拆解场为研究对象,以拆解场各环境介质中PCBs浓度全面调查为基础,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人体健康评价模型,结合问卷调查和实际测量修正暴露参数,对浙江台州拆解区人群(成人)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拆解场大气和土壤中PCBs各同系物的浓度显著高于其他介质,经调查表明可能与拆解场直接焚烧、湿法酸洗工艺有关.多种暴露途径所导致拆解场成人PCBs污染总致癌风险为2.80×10-3,总非致癌风险为1.64×10-3,均超过了US EPA、ICRP等推荐的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其中经口暴露的致癌、非致癌风险最大,其次是呼吸暴露.进行敏感性分析表明:无论何种暴露途径,体重(BW)、呼吸速率(IR)、实测参数食物摄食(IR)、皮肤接触表面积(SA)和污染物实测浓度的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绝对敏感性都较大.在健康风险评价时,需要对研究区人群暴露参数进行实地调查实测,以降低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6.
对太湖流域某市农业活动区具代表性的14个监测点的土壤(0~10、20~30和50~60 cm)进行采样分析,利用多元统计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该地区Cd、Pb、Cr和Mn等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来源. 结果表明,各采样点和各层土壤之间重金属的含量变化较大,变异系数为39.05%~243.52%. 各层土壤中w(Cd)和w(Pb)以及底层土壤中w(Cr)均超过土壤背景值,尤其是w(Cd),表层、中层和底层分别为19.92、17.41和19.97 mg/kg,远高于背景值. 地统计学分析表明,各层土壤中w(Cd)、w(Pb)以及表层土壤中w(Cr)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而中层和底层土壤中w(Cr)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 w(Mn)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分布较为均匀. 表层、中层和底层土壤中w(Cr)和w(Mn)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5(P<0.01)、0.632(P<0.05)和0.602(P<0.05),w(Pb)与w(C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2(P<0.01)、0.590(P<0.05)和0.874(P<0.01). 主成分分析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中w(Mn)主要受地球化学的影响,Cd、Pb和Cr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工厂所排放的废气、废水,机动车尾气,以及农业活动施入的化肥、农药.   相似文献   
107.
构建了含早期、晚期、极晚期启动子、全期表达HBsAg 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vTnNPVP35HBsOCC+ .结果HBsAg 表达时间由感染后12 h 提前到4 h,而其表达量,特别是病毒感染早期的表达水平亦显著提高,其中24 h 和96 h 的表达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80 % 和60 % . 转录起始位点分析结果显示,该重组毒株可在病毒感染的早、晚期形成多个转录本  相似文献   
108.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生物淋滤飞灰处理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响应面法进行试验设计,选定蔗糖初始浓度、黑曲霉孢子浓度、投加的飞灰浓度以及飞灰投加时间作为影响因素,对生物淋滤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处理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响应面法,得到飞灰中Cd、Cr、Fe、Mn、Zn及重金属总量与4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回归方程,确定了生物淋滤的最适条件范围:蔗糖初始浓度为114~126g/L;黑曲霉孢子浓度为(1.6~2.1)×107个/mL;飞灰浓度为29~39g/L;飞灰投加时间为3.6~4.4d.在最适条件下,70g/L飞灰经20d生物淋滤后,溶出重金属总浓度降为901mg/L,占飞灰中重金属总量的41%,处理后飞灰的重金属浸出毒性远低于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09.
为明晰公众对城市地下空间的风险感知,服务韧性城市战略,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心理认知测量、统计分析、地理空间评估等方法,形成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类型和风险清单,绘制风险感知地图,并对风险感知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类型可整理为6类14种,包含技术、环境、人因三维15种风险,其中地震、洪水、火灾风险的严重程度高,辐射、地下管网故障和基础沉降风险的未知程度高;公众对城市地下空间风险感知在人口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地理空间上存在聚集效应,与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相反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从社会学视角为城市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可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0.
重金属化学形态影响其反应活性、迁移特性、生物可利用性及生物毒性,因而备受关注。道南膜技术(DMT)因具有测定范围广、检测限低、对待测体系扰动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环境介质重金属形态的研究。结合最新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了DMT原理、方法及改进过程,系统综述了DMT在不同环境介质和在重金属同位素分馏效应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装置的改进和应用环境的扩展展望了DMT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