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4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46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31.
高效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36株菌株,培养、筛选得到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9株,其中有一株絮凝活性较高,命名为B-8,同时考察了培养时间、温度、pH和碳源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时间72h,最佳温度为37℃,pH为7.0,葡萄糖为最佳碳源时,该微生物所产生的絮凝剂的絮凝效果最好,絮凝率可达95.75%。  相似文献   
132.
以哈工大(威海)为例,对校园噪声进行监测和分析,以探明当前中国大学校园噪声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校园大部分区域的声环境处于达标水平,噪声污染主要集中在校门口、体育场和校园广场等区域,为轻度污染型,且白天比晚上的噪声污染严重,休息日的噪声明显高于工作日。校园施工产生的噪声声级较高,容易产生瞬时高分贝噪声,应采取相应的降噪、除噪措施。  相似文献   
133.
海河流域氮磷面源污染空间特征遥感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MODIS遥感数据为驱动,采用以遥感像元为基本模拟单元的DPeRS(Diffuse pollution estimation with remote semsing)面源污染负荷估算模型,分析了2016年海河流域氮磷面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十三五”《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划定的海河流域172个控制单元进行面源污染优先控制单元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海河流域总氮(TN)排放量为13.62万t,入河量为2.53万t;总磷(TP)排放量为8152t,入河量为1597t;空间分布上,海河流域中部和南部地区氮磷面源污染较重,其中河北省片区氮磷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及入河量最大;农田径流型是海河流域氮磷面源污染的主要类型,其次城镇径流影响也较大;筛选出海河流域TN和TP面源污染优先控制单元分别为127和131个,面积占比分别为84.2%和87.0%.  相似文献   
134.
从时空角度对岩溶区不同赋存条件水体进行研究,目的为掌握无机三氮变化规律、探究影响其转换的环境条件,为喀斯特山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标准方法检测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DO、CODcr、TP、TN等相关指标,研究表明:①自然环境越是相对封闭,三种无机氮形态总体年内变幅也越小,其中亚硝酸盐氮表现最为显著。②赋存封闭的地下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与硝酸盐氮含量依次是未检出、0. 006和1. 469 mg/L,其浓度依次增高的特点与亚热带喀斯特山区地层溶蚀孔隙和漏斗等地貌形态的充分发育和淋溶土对氨氮的吸附作用是密切关联的。对于该水体亚硝酸盐氮,初秋时节出现浓度峰值,与夏季农业施肥与土壤下渗补给存在2~3个月时间滞后有关。③地表半开放水体清荷园氨氮和亚硝酸盐氮也表现为夏季含量低的特点。低温影响到AOB活性则成为亚硝酸盐氮冬季含量低的主导因素。春秋季气温回升(相比冬季)而降水不大(相比夏季),故各出现一个峰值。其硝酸盐氮曲线夏季仍然平稳,表征NOB增殖的瓶颈因素不是温度,而与溶解氧有关。④地表开放水体流仓桥河段夏季氨氮浓度低主要与降水稀释和水生植物对氨氮有最大吸收偏好有关。夏季陡变的自然环境条件(栖息环境突变、碳源不足等)和NOB自身适应环境能力差等因素,都会造成其增殖受限、硝化受阻而亚硝酸盐氮累积现象的发生。表现为亚硝酸盐氮峰值时节基本对应着硝酸盐氮低谷时段。且地表径流如要激发NOB活性,DO和环境温度的阈值分别应在4 mg/L和10℃以上。  相似文献   
135.
湿地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埋藏分解等方式将有机碳输送至沉积物中,为了探究植被对于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库的贡献率,本文使用埋管与长石粉样方两种手段,以崇明东滩为例,定量估算了海三棱藨草植被对潮滩沉积物有机碳库的贡献率.埋管研究显示,不同温度下死亡植被分解输入和沉积物呼吸降解过程的差异是造成沉积物中冬夏两季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冬末时节埋管沉积物有机碳平均含量为5.72mg·g-1,碳库呈"积累"状态;夏季含量减少为4.89 mg·g-1,碳库呈"亏损"状态.海三棱藨草死亡、倒伏和掩埋,使得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剖面出现显著分层,埋管样品中分层间隔为10 cm左右,与长石粉样方测研究区域当年沉积速率相对应(11.6 cm·a-1:2012年8月28日—2013年9月2日).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δ13C值的显著负相关性(p0.01)表明,植被输入有机碳的累积和降解是沉积物碳库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忽略有机质降解中碳的分馏作用下,根据碳同位素质量平衡混合模型,计算得出春夏季植被有机碳净输入为0.65 mg·g-1,约占沉积物有机碳库含量的7.35%,秋冬季节植被有机碳净输入为2.06 mg·g-1,约为占有机碳库含量的31.20%.  相似文献   
136.
NAC是一类广泛参与调控植物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下防御应答的转录因子.基于系统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对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的NAC基因进行进化与多个生物和非生物逆境下的应答研究.在藜麦C.quinoa、祖先二倍体Chenopodium pallidicaule和Chenopodium suecicum基因组中分别共鉴定得到106、54和54个NAC基因.染色体定位数据表明藜麦基因组中18个NAC基因涉及串联倍增事件.3个物种NAC基因的系统进化树证明藜麦基因组中存在NAC基因的倍增与丢失.藜麦分别和C.pallidicaule和C.suecicum之间同源基因组模块的对应数目关系进一步证明藜麦保留了相当数量的祖先二倍体NAC基因,是其NAC基因倍增的主要动力.此外,藜麦NAC基因在干旱、高温、盐、低磷胁迫和GCFSV侵染下的表达模式被阐明;大量NAC基因被显著地诱导表达,推测其参与了藜麦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下的防御应答反应.本研究结果为藜麦的遗传育种提供了优良的候选NAC基因.(图7参26)  相似文献   
137.
统计了2022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60起,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矿业事故、化工事故、市政事故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60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36.67%,矿业事故占10%,化工事故占20%,建筑事故占5%,市政事故占21.67%,其他事故占6.67%。60起事故共死亡144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46.53%,矿业事故占8.33%,化工事故占18.75%,建筑事故占41.67%,市政事故占15.97%,其他事故占6.25%。2022年5—6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4个省和自治区分别为山西(8起)、浙江(6起)、山东(4起)和辽宁(4起);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山西(14人)、山东(12人)、甘肃(11人)和广东(10人)。  相似文献   
138.
为了解决厌氧氨氧化(ANAMMOX)污泥在低温下脱氮效能较低的问题,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通过投加不同浓度的Ca~(2+),考察低温胁迫下Ca~(2+)对ANAMMOX污泥脱氮效能及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ANAMMOX污泥脱氮效能明显降低,当Ca~(2+)投加量为0mmol/L时,氨氮、亚硝态氮去除率分别降至50%、54%,UASB反应器的TN去除负荷最低为0.094kg/(m~3·d);投加一定Ca~(2+)对ANAMMOX反应有正面促进作用,在最佳Ca~(2+)投加量(0.04mmol/L)下,氨氮、亚硝态氮去除率可分别提高至65%、68%,TN去除负荷提高至接近0.200kg/(m~3·d),脱氮效能是未投加Ca~(2+)时的2倍左右,但Ca~(2+)投加量大于0.04mmol/L时,脱氮效能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投加Ca~(2+)可以增大污泥颗粒粒径,提高污泥的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浓度,但对污泥活性的提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9.
污泥干化芦苇床中的渗滤液水质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3个中试规模的高有机质剩余污泥干化床中污泥渗滤液水质变化特征进行了为期2年的实验研究。Ⅰ单元作为对照床,未种植植物;Ⅱ单元和Ⅲ单元种植芦苇。Ⅰ单元和Ⅱ单元底部充填炉渣,通过穿孔PVC通风管与大气相连通,目的是通过床体填料空隙提供氧气。3个干化床按照如下周期运行:进泥大约半小时,闲置1周,污泥负荷平均为41.3kg TSS/(m2·a)。实验结果表明,污泥干化芦苇床去除污泥渗滤液中的有机物较传统干化床更有效,通风结构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3个床体的污泥渗滤液总磷浓度均高于进泥,但两个芦苇床渗滤液总磷浓度较低,可能的原因是较传统干化床多了植物吸收作用。根据实验数据分析,3个床体中都发生了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单元Ⅲ获得了最高的总氮去除率30.38%,Ⅱ单元和Ⅰ单元获得的总氮去除率分别为25.47%和20.59%。高有机质剩余污泥渗滤液仍含有较高的污染物浓度,需回流至污水处理单元进行进一步处理。  相似文献   
140.
ASBR中泥水混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持足够多的活性污泥和泥水的充分混合是保证厌氧反应器高效处理废水的两个基本原则,为有效提高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的处理效率,研究了ASBR的混合特性.采用示踪法研究了不同MLSS及搅拌速度下混合时间的变化,并考察了不同条件下ASBR内污泥的垂直分布情况,得出ASBR内MLSS分别为12000、17000、21000、25000mg/L时,泥水完全混合所需要的最佳搅拌速度分别为200、200、300、300r/min.结合混合时间和泥水完全混合所需的最佳搅拌速度,经分析,以ASBR内污泥垂直分布确定的最佳搅拌速度较为合理,为ASBR工艺的工程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