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69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2010年6月,西南石油大学大三学生陈文森观察到,每年毕业生们总会留下很多带不走的日常用品和书籍等。这些物品的清扫处理成了让校园管理人员头疼的难题,校园媒体上还出现了"大学生离校宿舍成垃圾堆"诸类新闻。当时,陈文森就想,能不能把这些物品送给需要的人?这样既满足了别人需要又不会污染环境。经过缜密筹划,2012年6月,陈文森发起了第一届"绿色离校,绿色感恩"活动。该活动倡议毕业生在离校之际,将自己带不  相似文献   
102.
乌鲁木齐市大气硫酸盐化速率与二氧化硫浓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市1989年至1991年中大气硫酸盐化速率与二氧化硫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除七道湾化工厂外,两项目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建成区7个测点三年中83对监测数据进行了一无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合理可行的回归方程式  相似文献   
103.
基于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摄与移动核查技术,构建了集自然保护区"一张图"、图斑任务管理、移动核查为一体的天地一体化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管系统,并以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试点监测监管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监管系统可提高自然保护区监管时效性,有效解决监管盲区。对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人类活动进行监测评价,该保护区有工矿用地、农田、居民点、道路、其他人工设施等5类,以农田、居民点、普通道路为主,人类活动影响一般。  相似文献   
104.
<正>1995年,河南省伊川县葛寨乡葛寨村,一个男孩诞生了。父母发现孩子的眼睛睁不开,经医生诊治,结论是眼体发育不全,无治。无治也得治,这对农民夫妻抱着孩子跑医院,所有医生都说无治。夫妻俩欠债数万,再也借不到钱,只好放弃。  相似文献   
105.
为揭示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选择受交通影响扰动较强的环境指示物——公交站地表灰尘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SE)分别测定灰尘中8种重金属(V、Cr、Co、Ni、Cu、Zn、Cd和Pb)含量,应用地累积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法分析灰尘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定性(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定量[绝对因子得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PCS-MLR)]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公交站附近地表灰尘重金属来源探讨,应用克里格空间插值法明晰重金属不同来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提出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来评价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开封市公交站地表灰尘重金属ω(V)、ω(Cr)、ω(Co)、ω(Ni)、ω(Cu)、ω(Zn)、ω(Cd)和ω(Pb)平均值依次为:68.36、59.73、5.81、19.34、40.10、208.32、1.01和49.46 mg·kg-1,灰尘中重金属(Cd、Zn、Pb、Cu、Cr)含量平均值均高于开封市周边灰尘背景值,分别是背景值的3.37、2.70、2.01、1.95和1.28倍;8种重金属的地累积指数顺序为:Cd > Zn > Pb > Cu > Cr > V > Ni > Co,其中Cd、Zn、Cu和Pb属于轻度污染水平,其他元素为无污染;源解析结果显示,Cr、Co和Ni为自然源元素,Cu、Zn、Pb和Cd为交通源元素,V则来源于工业-自然混合源.APCS-MLR结果表明,4种来源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自然源为34.17 %,交通源为29.84 %,工业-自然混合源为14.64 %,未知源为21.35 %,其中交通源贡献率空间分布规律与交通量及公交线路密集度分布趋势一致.由健康风险评价可知,儿童的总致癌风险指数和总非致癌风险指数均高于成人,Cr为主要的非致癌因子,Cd为主要的致癌因子,自然源和交通源分别对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的贡献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6.
基于ARCGIS的四川省分级退耕还林还草空间决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土壤侵蚀、数字高程模型、坡度、生态环境质量等级、植被指数、降雨、温度、植被分区、土壤类型和行政区、水体缓冲区、聚落缓冲区等栅格GIS数据库。其次,将旱地数据分别与坡度、土壤侵蚀、植被指数、生态环境质量等级、水体缓冲区和聚落缓冲区等栅格指标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再次,利用各指标构建了基于ARCGIS的一、二级退耕决策模型及其空间复合模型,并得到一、二级退耕面积分别为724 495hm2和333 085hm2。然后,利用温度和降雨指标数据构建了基于ARCGIS的还林还草决策模型,并得到一、二级还林的面积分别为702 362hm2和331 357hm2,还草的面积分别为22 133hm2和1 728hm2。最后,将其分别与行政区、植被分区和土壤类型数据进行空间叠加统计分析,得到各行政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情况,以及每一个退耕栅格单元所处的植被分区和土壤类型情况。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研究结果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规划、实施和管理等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7.
运用微反技术考察了CrOX负载型催化剂对CO+O2和CO+NO反应的催化活性。研究了微量Pd加和CrOX基双组元催化剂对上述反应的催化活性,中间产物N2O生成和N2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研究生物炭不同施用量施用5 a后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明确生物炭施用下土壤的固碳潜力,为桉树林业废弃物生物炭的土壤改良效应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7年建立的桉树人工林生物炭中长期定位试验,以桉树人工林废弃枝条为原料,在500℃条件下厌氧制备生物炭,选取CK (0%)、T1(0.5%)、T2(1.0%)、T3(2%)、T4(4%)和T5(6%)这6个处理,一次性施用生物炭5 a后测定不同处理下有机碳组分含量特征.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相比,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在T4或T5达到最大值,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态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碳储量分别增加了101.62%、67.46%、143.03%、164.78%、110.88%和41.73%.②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各生物炭处理土壤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在0~10、10~20、20~30 cm土层的增幅分别为41.41%~140.63%、9.26%~87.04%、-19.54%~106.90%和15.32%~78.99%、15.72%~75.25%、89.49%~148.64%.0~30 cm土层土壤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亦呈现增大的趋势,土壤碳库中以较稳定的重组有机碳为主.③土壤有机碳、碳储量和有机碳组分含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小.总体上,生物炭施用5 a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和碳组分含量,有利于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和土壤稳定性碳库,生物炭施用是提升桉树林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9.
正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非同寻常。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福建省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2017年10月16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严  相似文献   
110.
脱灰煤基活性炭吸附处理含镉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硝酸脱灰煤样自制活性炭对Cd(Ⅱ)的吸附去除特征。结果表明,随煤样粒径的减小,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增强,吸附过程符合分形动力学特征;随着镉浓度的升高,活性炭对镉的吸附量增加,活性炭吸附镉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镉离子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属单分子层吸附;煤基活性炭适宜的吸附除镉条件为粒径0.054mm、Cd(Ⅱ)初始浓度35mg/L、活性炭用量0.05g、吸附时间1h,此时的吸附容量达40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