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8篇
安全科学   43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232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41.
2018年11月23日-12月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出现了一次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的复合型大气重污染过程,为揭示区域性重污染过程中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利用气象资料、空气质量监测等多源数据以及区域污染特征雷达图,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此次重污染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PM2.5/PM10[ρ(PM2.5)/ρ(PM10),下同]可将此次重污染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2018年11月23-26日)PM2.5/PM10在0.5~1.0内波动,"2+26"城市大气扩散条件转差,一次污染物局地积累及SO2、NOx、NH3等气态污染物在高湿条件下二次转化是污染形成并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阶段(11月27日)PM2.5/PM10突降至0.2左右,"2+26"城市北部受形成于蒙古国的沙尘影响,短时ρ(PM10)快速升高(峰值为818 μg/m3),中南部受形成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沙尘及上风向PM2.5污染的传输影响,ρ(PM2.5)和ρ(PM10)均较高,维持日均重度污染水平(参照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HJ 633-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第三阶段(11月28日-12月2日)PM2.5/PM10由0.3逐渐升至0.8,在静稳、高湿的不利气象条件下,一次污染物积累并二次转化,第二阶段残留沙尘中的矿物质对硫酸盐起到催化作用,导致ρ(PM2.5)快速上升,"2+26"城市大部分达日均重度及以上污染;第四阶段(12月3-4日)与第二阶段类似,PM2.5/PM10突降至0.2,"2+26"城市再次受到沙尘天气和区域传输的共同影响,因冷空气持续时间较长,污染被有效清除.研究显示,此次污染过程是气象条件、污染物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区域传输、沙尘天气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静稳、高湿等不利气象条件或沙尘天气出现时,区域应加强对各类污染物排放的管控力度,以降低污染物的一次排放、二次转化以及沙尘和区域传输的共同影响,进而削弱污染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42.
洱海流域稻鸭共作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稻季是水旱轮作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时期,探索有效措施实现稻季温室气体减排和水稻增产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稻鸭共作是减少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而确定合理的稻鸭共作密度对确保洱海流域水稻产量基础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稻鸭共作密度试验,采取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稻鸭共作对温室气体排放规律、排放量及全球增温潜势(GWP)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CH_4和N_2O均在分蘖期和结实期出现排放峰;CH_4排放通量、累计排放量和总排放量大小均为常规处理(CT)低密度鸭处理(LDD)高密度鸭处理(HDD)空白处理(CK),而N_2O为HDDLDDCTCK.与CT相比,CK、LDD、HDD的CH_4排放总量分别降低45%、18%、25%,N_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8%、增加11%和37%,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分别降低41%、14%、17%.田面水DO、NH~+_4-N、NO~-_3-N及土壤温度是引起温室气体CH_4和N_2O排放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为LDDCKCTHDD.合理的稻鸭共作密度降低CH_4排放,增加N_2O排放,减缓全球增温潜势,提高了水稻产量.兼顾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减排效果,LDD处理综合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343.
研究了二甲胺盐酸盐与氯胺反应生成N,N-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动力学.采用隔离法测定得到反应物浓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进而采用尝试法求解反应级数、速率常数、速率方程和活化能.结果表明:对于二甲胺盐酸盐与氯胺反应生成中间体的第一步过程,反应物两者的反应级数均为一级,反应速率常数在5,15和25℃下分别为1.5361×10-3,1.8707×10-3,7.7217×10-3mol-1·min-1,反应活化能Ea为51.27kJ/mol.由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数值可以看出温度高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所得结果可为含二甲胺基及其同系物与氯胺整体反应的动力学研究,以及原水处理过程中消毒副产物NDMA生成风险的判定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44.
水质监测项目及其测点优化的对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对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水质监测项目与测点的相关性;讨论了厦门地区水质监测项目与测点的优化。  相似文献   
345.
本文重点给出近年来稀土生产“三废”对环境污染简况及包头市4年治理整顿取得的成效,找出存在问题,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为环境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46.
利用海水资源直接农业灌溉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2000~2002年在半干旱的山东莱州地区进行了海水直接灌溉鲁梅克斯(Rumexpatientia×R.Tianschanicus.cv.RumexK-1)、油葵(HelianthusannuusL.“G101B”)、菊芋(HelianthustuberosusL.)等耐盐植物的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①试验期总降雨量212.9mm,灌溉定额每年为1500m3·hm-2,海淡水比例0∶1、1∶9、1∶3、1∶1混合灌溉后的耕层土壤(0~40cm)盐分没有差异;室内模拟表明,降雨量为800mm,即使用1∶1的处理,1m土体脱盐率仍可达17%左右,表明海水适量灌溉可以缓解滨海盐土的土壤盐渍化;②海水灌溉大大减缓滨海盐土水分蒸发,1∶1处理灌溉30d后土壤水吸力仅为0∶1(全淡水)处理的50%左右;③1∶1海淡水灌溉处理的鲁梅克斯、油葵、菊芋产量与全淡水灌溉的没有显著差异,比不灌溉的增产1倍以上。  相似文献   
347.
喹啉的O3及O3/UV降解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小 《中国环境科学》2003,23(2):134-138
研究了O3单独作用及O3/UV联合作用时喹啉的降解规律,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空气吹脱和UV本身对喹啉的去除贡献率都不大.O3单独作用时,提高体系的初始pH值有利于喹啉的降解.O3/UV联合作用时,在某个临界pH值上,无论是提高还是降低体系的初始pH值都有可能提高喹啉的去除速率.初始pH值较低时,O3单独作用时喹啉的去除速率明显低于O3/UV联合作用时喹啉的去除速率,但在初始pH值较高的情况下,UV的介入可能会降低喹啉的降解速率.无论是O3单独作用还是O3/UV联合作用,喹啉的降解基本上满足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如果体系的pH值基本保持恒定,这种规律就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48.
概述在胶合板生产过程中,为改善木材的加工性能,需将原木进行蒸煮,以除去其油脂和色素等物质。随着胶合板产量的增加,原木蒸煮的废水量也相应增多。这类废水,含有大量有机物质,排入江河后,这些有机物在分解的过程中,将消耗大量溶解氧,使河水发黑、变臭,使鱼类窒息、死亡,严重影响环境质量,危及人民身体健康。所以,原木蒸煮废水的治理和控制,是木材行业中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49.
在亚铁的歧化作用(disproportionation)的理论模型中,我们认为地幔中可能存在着大量的三价铁。在该模型中,三价铁的镁铁矿(MgFe_2O_4)应该是地幔的一个重要组分。但在与地表不同的条件下,其稳定范围却是不知道的。用改良的金刚石窗口压腔和激光加热系统,在相当于600公里的地球深处的条件下对镁铁矿进行实验,这是深部地幔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50.
通过对地热水的特点及其用途的分析 ,阐述了地热水除铁除锰机理 ,采用曝气充氧、天然锰砂接触氧化的除铁除锰工艺 ,并适当控制反冲洗强度和时间 ,使处理后地热水含铁、锰浓度达到标准 ,且不增加有害成分或减少有益成分。设备投资省、运行成本低 ,热损失小 ,是一种理想的地热水除铁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