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20篇
安全科学   66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309篇
基础理论   35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501.
滇池柱状沉积物磷形态垂向变化及对释放的贡献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选取了滇池外海北部、中部和南部柱状沉积物样品,结合上覆水磷和柱状沉积物有机质数据,研究了有机质(OM)及粒径组成对沉积物释放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形态磷对沉积物释放的影响及贡献.结果表明:1沉积物间隙水ρ(DTP)和ρ(SRP)均与OM、沉积物黏土(4.00μm)和粉砂粒(4.00~63.00μm)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砂砾(63.00μm)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其间隙水中磷的质量浓度,且黏土和粉砂粒含量的增加也会降低间隙水磷的质量浓度,抑制了沉积物磷的释放.2滇池沉积物潜在可移动磷(BD-P和NaOH-nrp)与黏粒和粉砂砾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砾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黏粒和粉砂砾可能对沉积物磷的移动能力提升,砂砾可能对沉积物磷的滞留能力提升.3在较短时间尺度内,外海北部沉积物磷以释放为主,中部和南部以滞留为主;在较长时间尺度内,外海北部和中部沉积物磷以释放为主,南部的以滞留为主.控制滇池沉积物磷释放需要考虑不同磷形态特征及有机质和粒径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以主要控制滇池北部沉积物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502.
对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开展在即,本研究简要回顾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普查技术、数据管理应用等不足。指出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与第一次普查相比有着迫切的管理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因此,建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一是以适应未来环境管理要求为目的,重点放在污染源活动水平调查上;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延伸普查数据生命力;三是突破传统数据库限制,采用大数据技术维护数据生命周期;四是借普查大数据创新环境管理方式,实现污染源信息动态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503.
为掌握我国湖泊流域TCs(toxic chemicals,有毒化学品)的生产与环境赋存状况,以化学品高产量湖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我国湖泊流域有毒化学品的污染现状等进行总结,提出我国典型湖泊化学品和水环境调查和研究思路.研究表明:我国湖泊流域有毒化学品污染形势严峻,亟需全面开展湖泊TCs的污染调查工作,以期为加强污染控制、治理和管理提供依据.目前我国对于湖泊流域TCs的生产、使用和排放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湖泊化学品多介质赋存情况不清、来源不明,并且缺少对TCs调查的统一技术规范.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典型湖泊流域TCs研究与管理方面差距较大,而我国应优先从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区同步开展湖泊和流域的TCs调查,建议基于现有行政区开展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和排放情况调查,即选择我国中东部19个省级行政区的30个典型湖泊水库(太湖、洞庭湖、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等)开展TCs的生产、使用和排放以及环境赋存、生态效应的调查与研究,其中调查部分采用三级调查方式(普查、详查和核查),湖内TCs调查采用多介质(水、沉积物和水生生物)调查方式,同时进行溯源并提出优控清单,将有助于我国对湖泊中TCs的种类、赋存形态和浓度水平的总体把握,为科学有效地管理湖泊及其TCs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04.
选用芦苇、黄花鸢尾、菖蒲、香蒲、水葱和千屈菜等六种挺水植物在室内静水条件下,研究了其对北运河下游富营养化河水中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六种植物生长良好并表现出较好的氮磷去除效果.试验结束后,六种植物生物量均增长了40%以上,植物组对氮、磷的去除率相对于空白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氨氮的去除率为93.75%~98.49%(p>0.05),对总氮的去除率为75.91%~89.42%(p<0.05),对总磷的去除率为53.12%~96.94%(p<0.05),其中黄花鸢尾和千屈菜对总氮的去除效果较好,黄花鸢尾和香蒲的对总磷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05.
某铅蓄电池厂土壤中铅的含量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西南地区某搬迁铅蓄电池厂为研究对象,在不同车间分层采集了48个(共18个土壤样点,其中3个样点只采集表层,15个样点分0~20、20~40、40~60 cm三层采集)土壤样本,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检测了土壤中铅的含量,研究了铅在该蓄电池厂不同车间表层土壤中的累积状况和土壤剖面中铅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①该搬迁铅蓄电池厂不同车间表层土壤(0~20 cm)中铅的含量介于18.18~52 332.50 mg.kg-1之间,其最大含量严重超过国家相应标准(HJ 350-2007);土壤中铅的累积排序为:4车间>2车间>废铅存放坑>污水处理站>3车间>5车间>1车间>原4车间>包装车间>办公区.②在该厂区内,铅的剖面分布表明土层深度对铅的累计无显著影响;与一般的自然土壤或城市土壤中铅在表层的累积情况不同,铅在土壤的不同深度均能实现较高的累积.③Hakanson潜在生态危险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该厂区内土壤中的铅普遍存在生态风险,在大量富集的车间存在"很强的生态风险",该铅蓄电池厂局部富集的场地如果要开发利用,必须经过修复治理.  相似文献   
506.
遥感技术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社会日益关注全球环境问题的今天,大气中CO2和CH4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诱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严峻挑战。因此,针对各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成为气候变化和区域发展研究的重点和关键。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种类等的变化,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来影响着全球碳循环,而遥感技术具有宏观、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多时相等特点,因此在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分类、碳循环遥感模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相似文献   
507.
出国前,我去银行兑换了些澳大利亚塑料钞票,那些防水防污、结实耐用、防伪性强的新奇货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塑料钞票是澳大利亚1988年推出的专利技术,至今已被20多个国家使用。  相似文献   
508.
王海鲲  傅立新  周昱  林鑫  陈爱忠  葛卫华  杜譞 《环境科学》2008,29(10):2970-2974
采用一套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对深圳市7辆具有代表性的轻型车辆进了实际道路排放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了机动车运行工况对排放的影响,比较了基于油耗和行驶里程的排放因子,并计算了各测试车辆的平均排放因子.结果表明,深圳市轻型机动车加速和减速运行模式共占整个运行时间的66.7%和行驶里程的80.3%,对各种污染物的贡献率达74.6%~79.2%.并且加速模式下的排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运行模式;基于油耗的排放因子受车速的影响较小,可以避免因机动车运行工况不同所带来的排放差异,从宏观尺度更为合理地预测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车辆技术水平对排放影响很大,化油器车的C0、HC和NOx排放因子分别是欧Ⅲ车的19.9~20.5、5.6~26.1和1.8~2.0倍;我国在进行轻型车排放测试时使用ECE EUDC工况,不能反映我国城市实际道路行驶工况下的机动车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509.
为了评估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市机动车控制措施效果,对不同控制措施阶段北四环道路的气态污染物进行监测,并同步采集车流与气象信息.基于监测结果归纳气态污染物特征,分析控制措施的影响,并计算高峰小时与日间小时平均污染物人体吸入剂量.结果表明,控制措施全面实施期间(Ⅲ阶段)北四环路日间平均车流量下降约22%,其中轻型车流量降低约43%.与之相对应,北四环CO、NOx、NO2的浓度水平范围分别是0.10~3.94,0.002~0.139,0.002~0.099mg.m-3,较奥运前(2008年5月)监测浓度显著下降.其中,奥运赛事期间(Ⅲ-2阶段)CO、NOx、NO2平均浓度降幅最大,分别达到63%,71%和70%.奥运期间(Ⅲ阶段)CO与NOx的单人与总人群的高峰小时和日间平均小时吸入剂量较奥运前(2008年5月)均有显著下降,其中CO单人高峰小时与日间小时平均吸入剂量降幅分别是63%和81%;NOx单人高峰小时与日间小时平均吸入剂量降幅分别是58%和55%.区域总人群的吸入量也同比例下降.奥运期间严格的交通控制措施大幅削减了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从而降低了道路交通环境机动车尾气污染引起的人体吸入剂量.  相似文献   
510.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趋势预测和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合理、科学地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出了能源结构的双组份模型。由统计检验估计法,对模型中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相关系数进行了预测估计。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对我国2014年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预测结果分别为24.26×108t标准煤及27.15×108t标准煤。利用预测的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式——即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的表达式,预测中国2012年的碳排放量为21.87×108t标准煤,且有上升趋势,并提出了相关的能源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