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46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1 毫秒
21.
地下水水源地污染防治优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地下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水源地污染防治优先性问题,并建立了优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理想解法的综合决策方法实现水源地优先性排序.利用优先控制指标以及指标与工程的对应关系,确定了各水源地工程建设的优先次序.应用案例显示,华北平原9大水源地污染防治可按I期和II期分期进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废集中处置利用率、林木覆盖率、地下水固有脆弱性4个指标,在各水源地工程建设的优先次序确定过程中出现最为频繁,体现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水源地普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2.
污染地下水原位治理技术--透水性反应墙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和加拿大兴起的原位被动修复技术--透水性反应墙,是一种地下水污染原位处理方法.其通过在垂直于地下水流动方向设置活性渗滤墙,当地下水流通过活性渗滤墙时,污染物与墙体材料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环境修复的目的.该技术具有原理简单,施工方便,能持续原位处理,处理组分多,且运行费用低廉等特点,能有效吸附和降解多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该方法目前在欧美已开始进入广泛的工程应用阶段,正逐步取代运行成本昂贵的抽水处理技术,成为地下水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系统介绍了透水性反应墙法,阐述了反应墙的类型、活性材料的选取、反应机理、反应墙的构建以及应用实例,同时分析了其存在问题并展望其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3.
用于填埋场释放气体运移数学模拟的土柱导气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固体废物填埋场释放气体的产出情况和介质的导气性是控制填埋场气体运移的主导因素。利用松散砂土并考察了填埋场气压变化小的特性进行了导气试验,分析了砂土粒径和含水量对导气性的影响,给出了导气系数与含气率的幂函数关系经验公式,并于空气导气系数与填埋场释放气体系数的转换公式及计算方法,为填埋场释放气体运移研究中介质导气性的确定提供了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24.
土壤石油污染物中正构烷烃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以污染强度、营养物、氧化剂、表面活性剂、温度、土壤含水率、透气性为降解调控因子,研究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过程,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土壤石油污染物中正构烷烃含量的变化,详细地分析了正构烷烃降解过程。结果表明:C26和C30正构烷烃的降解速度模式相似,证实了正构烷烃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降解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25.
含磷污水淋滤条件下土壤中磷迁移转化模拟实验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土柱实验为基础,结合磷在土壤中的化学转化机理,将磷在土壤中的形态分为可溶态磷、吸附态磷和沉淀态磷,根据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模拟实验,分析了这3种形态的磷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可溶态磷进入土壤中,主要随水分作溶质迁移,在迁移的同时,不断转化为吸附态磷和各种沉淀态磷;吸附态磷由可溶态磷生成,并与可溶态磷一起发生沉淀反应生成沉淀态磷,但固着于土壤颗粒上,不发生迁移;沉淀态磷由可溶态磷和吸附态磷生成,在土壤中主要参与化学转化;沉淀态磷在土壤中有随水分迁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26.
污水土地处理模拟试验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温室条件下,冬小麦3种不同种植密度下(A、B、C3组分别为0.0208、0.1042、0.1415株/cm^2),氮污染物运移转化吸收模拟试验,分析不同污水土地处理强度下植物生长、根系生长与分布、根系对氮污染物吸收规律以及根系部分吸收与土壤中氮去除过程,探讨最佳的污水土地处理条件和强度。试验结果是,A组单株吸氮量最大达49.90mg/株;B组种植密度下,土壤中氮累计减少量与随灌水累计加入量相等  相似文献   
27.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动态,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概括为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面源污染分析,环境监测,水资源管理和分析,近海水域管理和分析六个方面,并结合国内外实例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上述六个方面的应用情况,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提出今后环境科学领域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8.
筹办绿色奥运的7年间,北京市公众的环境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2005-2009年,专业机构连续5年对北京城乡居民进行6次环境意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市民环境意识明显提高,公众环保认知水平日益提升,居民的环保习惯正在养成,83.3%的人认为绿色奥运提高了自己的环境意识,这种积极的影响还在持续。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等从绿色奥运与提高公众环境知识水平、参与环保能力和促进大众传媒关注环保等4个方面分析绿色奥运对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并探讨环境教育在世界城市目标下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相似文献   
29.
以山东省某受污染水源地为研究区域,采用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优化方法与熵值权重法对地下水水源地现有监测井分布进行优化研究,并将算法整合到GIS中以实现结果的可视化.优化结果将研究区域的地下水监测点分为3个监测级别,这为该地区的地下水监测和污染源调查提供了参考.研究表明,优化算法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的结合可获得较好的可视化效果.  相似文献   
30.
根据USEPA推荐使用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结合水源地实际情况,分析评价了水源地地下水有机污染对区域内暴露人群造成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水源地有机污染物主要为四氯乙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水源地内没有检测井的非致癌风险超过了规定的限值1.0,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而有3个检测井的致癌风险均超过了10-4的规定限值,是不可接受的。产生致癌风险的主要污染物为四氯乙烯,占总致癌风险的61.60%。主要的暴露途径是呼吸吸收,占总风险81%左右,其次为饮水吸收,皮肤接触暴露途径产生的健康风险较小,占总风险的比例小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