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26篇
安全科学   186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68篇
综合类   457篇
基础理论   113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一种高效的油水分离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制并开发了一种高效的污水除油设备,此设备采用斜通道纹板作为油水分离构件。由于构件内液流流动的特殊形态,提供了频繁的油滴之间碰撞聚结和油滴在波纹板上粘附聚结机会,因而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并已在多处油田及炼油厂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932.
为评估我国南海海域分布的一株产毒底栖型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 HN45株)的潜在风险,在不同温度(20 ℃、25 ℃、30 ℃)和氮、磷限制(氮磷比:4.08、8.17、16.3、24.5、73.5、147)条件下对其进行室内培养,比较了温度和氮、磷限制对该株赤潮藻的细胞数、比生长率和色素等生理特征及其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toxins,DSTs)生产特性的影响。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磷限制均显著影响利玛原甲藻的细胞数、多甲藻素和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细胞内总毒素含量。单细胞产毒量在温度为25 ℃、磷浓度为6 μM时呈现最高值,即11.34 pg/cell。磷限制抑制了藻细胞的生长和繁殖,但显著提高了其产毒能力。研究结果显示,该株藻细胞产毒以游离态DSTs毒素为主,其相应酯化态毒素含量仅占单细胞产毒总量的3%~14%,含量远低于游离态毒素。研究还发现,利玛原甲藻所产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含量随生长周期的变化与DSTs含量呈负相关,进一步证实了Chl a与DSTs存在竞争关系,这对于解析环境胁迫条件下利玛原甲藻生存策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3.
铅封是保护电缆接头部位的重要部件。为确保铅封的有效性,基于涡流技术设计了一种高压电缆铅封缺陷识别方法,并展开仿真分析。首先,设置一个含噪声的一维涡流检测信号,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得到频域信号,对所得数据进行多项式拟合,利用去噪的方式对涡流检测数据实施预处理。然后基于涡流技术设计电缆铅封缺陷判别方法,训练缺陷识别分类器,通过求解凸二次规划得到最优分类决策函数,结合分类结果设计缺陷识别算法。仿真实验中,高压电缆铅封中分别模拟感应电流与感应磁场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该方法的识别准确率始终保持在87.0%以上,其在无缺陷以及缺陷深度大于1 mm时的识别精度在95%左右,可见该方法识别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34.
为了解西南某煤矿周边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测试了84件表层土壤样品8种重金属元素,进行了重金属污染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均高于渝西地区背景值,Cd污染较明显。从潜在生态危害风险评价看,Hg、Cd是主要生态危害元素。  相似文献   
935.
焦化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工业废水,组分复杂,生物毒性高,大多采用生物处理联合物化深度处理的工艺,以满足炼焦化学工业的污染排放标准,但其排水安全性仍然令人担忧。为研究工艺排水安全性,选择发光细菌青海弧菌Q67、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sus)血红细胞、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为测试生物,研究了焦化废水及各处理阶段出水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变化,进而识别影响生物毒性的水质因子。焦化废水经过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后,出水急性毒性比进水下降71%,遗传毒性下降为90%以上的轻度以下损伤,显示生物强化处理对焦化废水生物毒性有良好的去除作用。生物处理出水再经过深度处理后,则表现出不同的毒性变化:活性炭吸附法对生物急性毒性的消除最佳,但遗传毒性较生物处理出水有所升高;臭氧氧化法不仅水质改善效率差,且最终出水的生物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均升高;臭氧催化氧化法对水中残留有机物去除效率较高,但也造成出水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的升高。各水样对青海弧菌Q67的急性毒性与有机物、氮等水质指标表现出较强相关性,而遗传毒性与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评价和改进处理工艺、保障水体生态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6.
我家的大厅很漂亮,但美中不足的是大厅的一角是空的,看起来很别扭。每个来我们家的人都要好奇地问我们为什么不在这个地方摆上些什么?爸爸妈妈总是笑着不回答。这不,快过年了,爸爸妈妈又围绕着客厅这个角落究竟该摆放什么争论开来。妈妈依然提议在那里摆放一台柜机空调,又好看又有面子,而爸爸却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放置一盆大盆景。  相似文献   
937.
石化企业VOCs排放政策要求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政策、治理意义及清洁生产的角度,阐述了石化企业治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近几年来国家及行业关于石化企业VOCs排放控制的政策法规及其要求。针对目前石化企业VOCs治理中存在的排放源多、监管难度大、排放量估算难度大、控制效果不佳等问题,从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末端治理三个方面,提出优选工艺、设备、原料和药剂,完善操作程序和改进排放方式;生产全过程环保合规管理;多种治理技术组合应用等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38.
等离子体与催化技术的结合解决了单一用等离子体时的能量利用率、产率低及应用条件高的缺陷.总结了不同等离子体-催化协同作用的催化剂催化活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催化剂的组成、表面性质和结构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以及催化剂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分析了等离子体催化协同处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过程中的反应机制;最后,对催化剂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39.
利用双波长三通道激光雷达与车载激光雷达,针对2018年3月28日京津冀区域的浮尘天气过程,分别进行了定点垂直观测与车载走航观测,对这次浮尘天气中沙尘的源地、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沙尘的传输路径与传输方式进行了综合分析。位于北京的激光雷达监测到28日凌晨开始,沙尘气溶胶与近地面污染物混合,受沙尘影响近地面污染物浓度迅速升高。北京到沧州的车载激光雷达走航观测结果显示,沙尘气溶胶先向南传输到京津冀南部区域,随后向西南方向传输,同时观测到京津冀区域上空1. 5 km左右存在沙尘传输带。结果表明,使用车载激光雷达走航观测,结合定点垂直激光雷达与其他地面监测数据,能可靠地观测到沙尘过程中颗粒物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40.
在改良型氧化沟工艺的循环廊道内增设缓流板,以此改变循环廊道过流断面面积,进而调控循环比(循环廊道断面通过的循环流量和进水流量的比值)。利用胞内、胞外聚合物的分析及物料平衡的方法,研究了增设缓流板、调控循环比前后系统同步脱氮除磷效果和磷转化途径的变化及聚磷菌种含量的差别。结果表明,增设缓流板,循环比为27时,COD、NH+4、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3%、87.1%、78.1%和96.0%,反硝化聚磷菌占总聚磷菌的比例为46.1%;而不设缓流板,循环比为241时,COD、NH+4、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2%、82.7%、67.2%和86.4%,反硝化聚磷菌占总聚磷菌的比例为17.54%。综上可知,增设缓流板控制循环比,有助于提高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有助于提高反硝化吸磷量,同时有助于提高氧化沟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