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2篇 |
免费 | 102篇 |
国内免费 | 14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6篇 |
废物处理 | 16篇 |
环保管理 | 49篇 |
综合类 | 475篇 |
基础理论 | 111篇 |
污染及防治 | 37篇 |
评价与监测 | 29篇 |
社会与环境 | 36篇 |
灾害及防治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59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50篇 |
2011年 | 56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随着人类活动对塔里木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干扰范围不断扩大,闸、堰及堤防等水利工程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调控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强。生态放水是塔里木河特有的一种水资源调配和生态恢复手段,其运行机制需要以生态控制区域水资源运移及空间分布为依据。论文选取塔里木河中游灿木里克生态闸为研究区,利用区域气象、水文及高分辨率地形数据,实现了生态洪水漫溢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拟,并通过统计回归分析得到淹没时间与淹没面积、生态放水量与淹没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将GIS与现代水文学相结合,建立塔里木河干流小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生态闸的洪水漫溢过程是可行的;模拟结果与实测淹没范围在空间分布和面积上都实现了较好的拟合,为合理调配生态区域内水资源及制定科学的生态闸运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2.
83.
84.
采用均匀设计法设计实验,当实验条件曝气强度(ml/min)、酚的起始浓度(mg/l)、加入底泥量(g)、加入10%HgCl2量(ml)、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小时)分别用X1、X2、X3、X4、X5、X6表示时,得到它们与含酚污水中总酚去除率Y和挥发除去酚浓度C的关系分别为:Y=-100.67 21.835Lnx1 17.920Lnx2 1.595√x3-0.124x4 1.131x5-1.086e^x6;C=-3.308 0.614Lnx1 0.307Lnx2 0.179√x3 5.100*10^-2x4 2.369*10^-2x5-0.692Lnx6。并讨论了酚在水体中自净的规律。 相似文献
85.
86.
87.
针对大理生活垃圾污染现状,提出采用高温焚烧方法处理大理市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的必要性,并用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发电.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可最终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要求. 相似文献
88.
河西走廊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关系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基于1985-2003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河西走廊5市以及三大内陆河流域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总量、用水效益、人均用水水平的定量关系,建立了它们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总量呈对数增长关系,与用水效益呈线性增长关系,与人均用水水平的定量关系则较为复杂。同时,河西走廊短缺的水资源对城市化进程存在明显的约束作用,而且约束强度在水资源最为紧缺的东部地区表现最为明显;中部地区城市化的较快发展是以水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的;而西部的疏勒河流域,则是城市化水平和用水效益相对较高的地区,但也是人均用水量相对较高的地区。因此,建立集约的水资源利用体系,缓解水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是河西走廊各地区实施城镇化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89.
采用氧化亚铁硫杆菌催化合成铁硫酸盐次生矿物,研究不同L-色氨酸添加浓度对矿物合成体系pH、氧化还原电位(ORP)、Fe2+氧化率、总Fe沉淀率,以及次生矿物产量、化学组成及矿物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体系色氨酸浓度的增加,pH降低幅度越小,ORP上升越不明显.色氨酸对铁硫酸盐次生矿物合成的影响依赖于其浓度,当色氨酸浓度低于1.67 g·L-1时,色氨酸对铁硫酸盐次生矿物的形成起促进作用,表现为总Fe沉淀率及矿物产量随着色氨酸浓度升高而增加.而当色氨酸浓度升高至6.67 g·L-1时,Fe2+氧化率、总Fe沉淀率和矿物产量远低于对照组,表明高浓度色氨酸会抑制铁硫酸盐次生矿物的形成.次生矿物内Fe/S比介于施氏矿物和黄钾铁矾的理论值之间,表明不同合成体系所得次生矿物均为黄钾铁矾和施氏矿物的混合物.矿物学特征分析表明,随着色氨酸浓度的升高,矿物的合成表现为黄钾铁矾向施氏矿物转移. 相似文献
90.
多年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导致我国PAHs(多环芳烃)排放量居高不下,直接造成土壤和大气PAHs严重污染.为了探明PAHs在冬小麦体内的积累过程和调控机制,在系统分析PAHs在冬小麦体内的吸收、转运和富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冬小麦PAHs根系吸收和叶面吸收影响因素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 小麦根系对PAHs的吸收包括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两种方式,其中主动吸收是一个载体协助、消耗能量、PAHs与H+共运的过程;被动吸收除了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简单扩散外,水-甘油通道也参与了该过程. ② PAHs通过气态、颗粒态沉降到小麦叶面角质层或直接通过气孔进入叶片. ③ 影响PAHs根系和叶面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PAHs理化性质、植物生理状况、环境因素等. ④ 小麦根系吸收的PAHs可以向地上部转运,并且与辛醇-水分配系数(KOW)、蒸腾速率、土壤中氮的形态和浓度有关.主要问题:① 对于小麦叶片吸收的PAHs向基运输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② 农田生态系统中冬小麦往往遭受土壤及大气双重污染,根系吸收及叶面吸收分别对其体内积累PAHs的贡献尚不清楚.因此,需关注韧皮部、木质部在PAHs转运中所起的作用;利用同位素示踪、双光子激发显微镜等先进技术观察和跟踪PAHs如何进入小麦以及在小麦叶中的转移和分布,阐明PAHs叶面吸收的微观机理;注重大田试验研究,为揭示冬小麦对PAHs的吸收、积累及调控机理,同时也为有机污染地区生产安全农产品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