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8篇
  免费   447篇
  国内免费   715篇
安全科学   477篇
废物处理   53篇
环保管理   217篇
综合类   1987篇
基础理论   281篇
污染及防治   66篇
评价与监测   138篇
社会与环境   228篇
灾害及防治   10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采用国际标准指示生物--斜生栅藻研究了有机酸类的急性毒性效应.讨论了酸类的毒性程度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96 h的EC50值芳香族酸的毒性大于脂肪酸的毒性,且衍生物的毒性均比母体的毒性强.而含碳原子较少、水溶性较大的酸,毒性较弱.   相似文献   
992.
两级滴滤去除硫化氢和甲硫醇混合恶臭气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把氧化硫硫杆菌(T. thiooxidans)、排硫硫杆菌(T. thioparus)组成的自养菌群和黄单胞菌(Xanthomonas)为主的异养菌群分别接种在两个生物滴滤反应器中,将其依次串联净化处理硫化氢(H2S)、甲硫醇(MT)混合臭气.一级反应器(A#)的复合自养菌在酸性环境下对负荷为7~8g/(m3h)的H2S平均去除率可达94%,且不受混合气体中MT含量的影响.二级反应器(B#)适于中性环境,对负荷为4~5g/(m3h)的MT平均去除率为83%.若H2S在混合气体中浓度过高,经A#处理后的浓度仍高于50mg/m3,可导致后反应器酸化,使MT脱臭效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93.
赤子爱胜蚓对3种污染土壤中Zn及Pb的活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褐土、潮棕壤和酸性棕壤为供试土壤,分别加入100,200和400 mg/kg的w(Zn)或200,400和800 mg/kg的w(Pb)用于模拟污染土壤,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对3种土壤中Zn及Pb的活化机理.结果表明:蚯蚓活动显著提高了酸性棕壤和潮棕壤中Zn及Pb处理和褐土中Pb处理的pH;显著降低了褐土中添加w(Zn)为100和200 mg/kg 处理的pH.蚯蚓活动显著提高3种土壤中w(DOC).蚯蚓活动显著提高了潮棕壤中DTPA提取态w(Pb)〔DTPA-w(Pb)〕,对DTPA提取态w(Zn)〔DTPA-w(Zn)〕的影响不大;显著提高了酸性棕壤分别添加w(Zn)及w(Pb)为200和400 mg/kg处理中土壤DTPA-w(Zn)及DTPA-w(Pb);对褐土添加w(Zn)低于400mg/kg和添加w(Pb)低于800 mg/kg的处理中DTPA-w(Zn)及DTPA-w(Pb)的影响不明显.蚯蚓粪中DTPA-w(Zn)及DTPA-w(Pb)显著高于土壤,Zn的活化率在52%以上,Pb的活化率在47%以上;而土壤中Zn的活化率低于8%,Pb的活化率低于23%.3种供试土壤中DTPA-w(Zn)及DTPA-w(Pb)与土壤pH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土壤w(DOC)和蚯蚓粪中DTPA-w(Zn)及DTPA-w(Pb)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蚯蚓通过肠道消化和养分富集提高土壤中Zn及Pb的活性,是提高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4.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氧化还原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IVCW)基质中5种常见的氧化还原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氧化还原酶活性存在显著性季节差异,过氧化物酶在春、夏、秋三季的酶活性显著高于冬季的酶活性(P<0.05);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最高在秋季;脱氢酶在夏、冬两季时酶活性显著高于秋季和春季的酶活性(P<0.05);硝酸盐还原酶在春、冬季时显著高于夏、秋季(P<0.01).空间分布上,除过氧化物酶外,湿地下行流池的酶活性显著高于上行流池,并且随着基质深度的增加递减;但基质硝酸盐还原酶各层之间差异不显著.图6表3参17  相似文献   
995.
基于ABAQUS软件平台,针对浅埋及深埋两种情况,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正常固结饱和黏土中倾斜平板锚的抗拔承载力,分析了不同土重条件及锚土接触条件对倾斜锚板抗拔承载特性的影响,揭示了不同工况下倾斜锚板周围土体的流动机制,阐明了埋置深度、土重条件及锚土接触条件对锚板破坏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锚土分离”条件下,承载力系数随倾斜角度增大逐渐增大,这主要是由于土体剪切破坏面随倾斜角度的增大逐渐增大所致;“锚土黏结”条件下承载力系数随倾斜角度增大逐渐减小,这主要是由于土体的剪切破坏面随倾斜角度增大逐渐减小所致;无论“锚土分离”还是“锚土黏结”,浅埋条件下倾斜角度对承载力的影响均要大于深埋条件。建议了能够预测“锚土黏结”条件下倾斜锚板承载力的表达式,可为正常固结黏土中平板锚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医学图书馆员必须具备较深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知识创新的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同时要能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论述了医学图书馆员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及新形势对馆员核心能力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培养医学图书馆员核心能力的途径.参5.  相似文献   
997.
西藏生物质能开发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生物质能是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严重这两大难题的理性选择。而由于生物质能蕴藏于生物质中,生物质又与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息息相关,因此,各地发展生物质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不可一刀切。论文分析了西藏发展生物质能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基础,认为西藏生物质能资源总量大而单位面积的生物净初级生产量不高,自然环境脆弱且生物质能利用与环境关系紧张。在前人关于西藏的太阳能、生物量、净初级生产量研究基础上,从生物质能转化过程的角度,提出了可利用生产量的概念及生物质能可持续利用的模式,继而估算出了西藏的生物质能资源总量2400×104tce/a。最后,在肯定西藏生物质能开发的可行性的同时,提出了因地制宜,适度开发的战略。  相似文献   
998.
北京地区一次重污染过程的大尺度天气型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1,他引:21  
对北京2000年11月的一次PM10重污染过程进行分析,以期进行造成PM10质量浓度增量的天气型诊断.结果表明:最不利于污染扩散的气象形势对应着PM10质量浓度增量最大,而不一定是PM10质量浓度达到最高的环境背景场;PM10质量浓度的峰值是逐步累积而成的.提出定义PM10质量浓度从谷值逐日累积到峰值而后重新下降到谷值的状态为一次环境污染过程.根据环境过程与天气型的诊断分析结果认为,PM10质量浓度变化与天气形势演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PM10质量浓度在上升、达到峰值和下降阶段对应的天气形势分别为持续数日的大陆高压均压场、相继出现的低压均压区及锋后的高气压梯度场,其中持续存在的大陆高压均压场是造成重污染浓度累积的主要背景场.   相似文献   
999.
人工湿地基质中酶活性和细菌生理群的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对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中6种酶酶活性和5种细菌生理类群数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各种酶酶活性在不同月份存在显著差异(p<0.05):纤维素酶、蛋白酶和磷酸酶在6月、9月和12月时都表现出较高的酶活性,并且都显著地高于3月的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在6月时酶活性显著地高于其它月;而脲酶活性在9月和12月时极显著地高于3月和6月(p<0.01);脱氢酶酶活性在6月和12月时明显高于3月和9月.相比较而言,6种酶酶活性的空间特征较为一致,下行流池酶活性显著高于上行流池活性(p<0.05),并且随着基质层深度的增加,酶活性亦相对递减.细菌生理类群数量在6月和9月达到高峰,并且所反映出来的空间规律与酶活性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00.
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异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论文以商品粮基地县为研究单元,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结合的方法,揭示东北商品粮基地县粮食总产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粮食总产低于平均水平的商品粮基地县占多数,高于平均水平的基地数量仅占36.36%,但粮食产量占全部基地县粮食总产量的64.74%;②粮食生产基本上形成了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的生产能力格局,粮食总产的区域差异小于分品种粮食作物内部的区域差异;③从省域尺度看,粮食总产高于平均水平的基地县84.6%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粮食生产布局的区域化、专业化趋势明显,大宗粮食作物进一步向产粮大县集中;④从区域尺度看,粮食总产的空间格局高低交错,集中在以松嫩平原中部黑土区、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为重心的平原地区,有由中部平原地区向周边递减的趋势。回归分析表明,播种面积的区域差异是导致商品粮基地县粮食总产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应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走以提高粮食单产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