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0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514篇
安全科学   222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149篇
综合类   1194篇
基础理论   223篇
污染及防治   83篇
评价与监测   58篇
社会与环境   121篇
灾害及防治   7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81.
In this study, three sequential batch biofilm reactors (SBBRs) were operated for 155 day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over nitrite (CANON) process under different aeration modes and dissolved oxygen (DO). Synthetic wastewater with 160-mg NH4 +-N/L was fed into the reactors. In the continuously-aerated reactor, the efficiency of the ammonium nitrogen conversion and total nitrogen (TN) removal reached 80% and 70%, respectively, with DO between 0.8–1.0 mg/L. Whereas in the intermittently-aerated reactor, at the aeration/non-aeration ratio of 1.0, ammonium was always under the detection limit and 86% of TN was removed with DO between 2.0–2.5 mg/L during the aeration time. Results show that CANON could be achieved in both 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aeration pattern. However, to achieve the same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the DO needed in the intermittently-aerated sequential batch biofilm reactor (SBBR) during the aeration period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inuously-aerated SBBR. In addition, the DO in the CANON system should be adjusted to the aeration mode, and low DO was not a prerequisite to CANON process.  相似文献   
82.
根据炭黑疏水性的特点 ,本试验采用油团聚工艺成功地处理了炭黑废水。经处理后 ,出水中炭黑含量小于 5.0 mg/ L,出水可回用 ,回收的炭黑用四氯化碳处理后 ,经过滤干燥可得到含水率小于 1 .0 %的炭黑 ,油相可回用。  相似文献   
83.
厌氧-混凝工艺处理造纸厂终端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用厌氧 -混凝工艺处理造纸厂终端废水的实验情况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 ,废水从CODcr80 6 . 7m g/ L、BOD52 10 . 5 m g/ L、SS2 15 . 7m g/ L、OD4 650 . 35 0降至 CODcr6 1. 5 m g/ L、BOD52 7. 4m g/ L、SS17.3mg/ L、OD4 650 .0 11。实验结果表明对造纸厂终端废水的治理 ,本工艺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4.
预酸析-厌氧流化床处理碱法草浆黑液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预酸析多孔高分子载体固定化微生物厌氧流化床(AFB)处理碱法草浆黑液的效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酸析预处理,去除了黑液中大部分难生化降解的高分子物质后,AFB的厌氧消化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预酸析AFB处理比直接AFB处理更为有利.对黑液中木质素的化学性质研究表明,厌氧处理前后的黑液中木质素分子的基本结构单元保持不变,但分子量大的木质素有向小分子转化的趋势.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除了产甲烷菌外,还发现了硫酸盐还原菌和硫细菌.  相似文献   
85.
凋落叶作为森林凋落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溶出的大量有机质也是森林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森林凋落叶溶出DOM对PAHs增溶作用的影响有利于合理预测及评价森林土壤中PAHs的环境行为和生态风险。本研究采集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人工林的4种常见树种--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木荷(Schima superb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的新近凋落叶为试验材料,研究其DOM含量、组成与性质,对比分析了不同凋落叶DOM对菲的増溶作用及其与DOM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4种凋落叶的可溶性有机碳(DOC)质量分数在C 11.61~36.25 mg·g-1之间,其中尾叶桉的含量最大,湿地松最小。尾叶桉和木荷DOM的主要组分是可溶性糖(SS)和可溶性酚(SP),两者总C量占DOC的比例超过47%,而大叶相思和湿地松中SS和SP两者总量所占比例均低于30%。另外,4种凋落叶DOM的质量分数(以C计)与其电导率的线性关系图中有明显转折点,说明它们均具有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凋落叶DOM在临界胶束浓度(CMC)之上对菲具有不同程度的増溶作用,其与菲的结合系数(logKDOC)的大小顺序为尾叶桉(3.05 L·kg-1)>木荷(3.02 L·kg-1)>大叶相思(2.79 L·kg-1)>湿地松(2.54 L·kg-1),这表明尾叶桉和木荷DOM的增溶作用明显高于大叶相思和湿地松DOM。经分析表明,logKDOC与各DOM在254、280 nm处的特征紫外吸光度值(SUV-A254、SUV-A280)及其SS、SP的相对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A240/A420、A254/A400比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DOM的芳香化程度越高,分子量越大, SS与SP所占比例越高,其对菲的増溶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86.
目的分析控制力矩陀螺的微振动扰动特性。方法通过获取陀螺连接点对结构的扰振力输出、关键部位的微振动响应来获取产品的微振动扰动特性,通过隔振的方式对外部环境的干扰进行隔离,进而降低测试的背景噪声,通过运用高精度测试传感器来实现微小扰动力信号、加速度信号的测量,利用结构有限元法及单点激励多点响应的模态分析方法校核系统刚度,进而确定测试频率范围是否满足需求。结果可同时获得空间站控制力矩陀螺连接点处的输出扰振力、质心处的输出扰振力合力、合力矩以及关键部位的微振动响应,可有效隔离外部干扰,扰振力背景噪声的时域信号最大值可控制在0.07 N以内,RMS值在0.02 N以内,加速度信号的时域背景噪声最大值可控制在1.5 mg以内,RMS值在0.1 mg以内。可识别微小扰振信号,加速度传感器分辨率为5×10-5 grms,力传感器的测量分辨率为1×10-2 N,力矩测量分辨率小于1×10-2 N·m。测试频带在320 Hz以内。结论满足型号需求,并投入型号使用。  相似文献   
87.
磷污染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磷资源紧缺是我们即将面对的事实,同时解决这两方面问题的办法就是必须从含磷废水中回收磷。文章叙述从废水中回收磷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并介绍常见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88.
分别阐述了我国目前原生资源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现状,通过原生资源与再生资源在性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节能方面的比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再生资源,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相似文献   
89.
尾矿库设计的主要控制条件是坝体的稳定性。在尾矿坝施工中还需要考虑强度、渗水性等影响因素。以锡冶山尾矿坝工程为例,探讨了数值法在尾矿库坝体岩土孔隙水压力消散试验中的应用。对提高试验精度、减少试验开支、指导工程安全施工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0.
长江河口硅和磷生源要素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根据近年来长江河口区域内大通水文站的记录和近期在长江入海河口区上海段多个采样点的生源要素质量浓度实测数据,比较水中可溶性硅酸盐和磷酸盐的质量浓度,分析在长江入海河口区水中硅和磷元素含量的主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水中的硅酸盐和磷酸盐从长江入海河口进入大海的过程中,其质量浓度有降低的趋势,它们在长江入海河口的多年的质量浓度变化趋势是相反的.长江入海河口区域上游的磷酸盐质量浓度升高幅度较大,而硅酸盐变化不大,硅酸盐、磷酸盐质量浓度在长江河口区进入海洋的过程中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