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31篇
  免费   1213篇
  国内免费   4918篇
安全科学   1207篇
废物处理   620篇
环保管理   1245篇
综合类   9255篇
基础理论   251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565篇
评价与监测   917篇
社会与环境   806篇
灾害及防治   630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264篇
  2022年   769篇
  2021年   675篇
  2020年   717篇
  2019年   557篇
  2018年   609篇
  2017年   762篇
  2016年   679篇
  2015年   871篇
  2014年   1030篇
  2013年   1306篇
  2012年   1256篇
  2011年   1313篇
  2010年   1110篇
  2009年   1099篇
  2008年   1015篇
  2007年   969篇
  2006年   875篇
  2005年   633篇
  2004年   510篇
  2003年   518篇
  2002年   483篇
  2001年   440篇
  2000年   426篇
  1999年   361篇
  1998年   302篇
  1997年   232篇
  1996年   189篇
  1995年   182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大气污染是全球性的公共环境健康问题.本研究基于临沂市区2015年6种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O3)的逐日监测数据,分析了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通过构建广义相加模型,模拟分析了单个污染物与居民呼吸、循环系统疾病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表明,PM2.5和PM10是临沂市区首要大气污染物,NO2和SO2次之,O3和CO浓度较低;除O3外,其它5种污染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风速、温度、相对湿度3个气象因子呈负相关,浓度水平冬季高、夏季低;O3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单个污染物每增加10 μg·m-3(CO每增加0.1 mg·m-3)的最大效应情况是:PM10、SO2、NO2、CO均在当天(lag0)使得门诊人次分别增加0.36%、1.77%、1.29%、0.69%,PM2.5和O3分别在累积滞后6 d(lag05)和单日滞后3 d(lag3)使得门诊人次分别增加0.6%和1.07%;对于循环系统疾病,单个污染物每增加10 μg·m-3(CO每增加0.1 mg·m-3)的最大效应是:PM2.5、PM10均在累积滞后5 d(lag04)使得门诊人次分别增加0.72%、0.80%,SO2、NO2均在累积滞后6 d使得门诊人次分别增加3.55%、3.54%,CO和O3则分别在当天和单日滞后3 d使得门诊人次分别增加0.77%、1.39%.对于呼吸、循环系统疾病,PM2.5、PM10、CO、O3对男性的影响均大于女性,SO2则反之;NO2对男性呼吸系统和女性循环系统影响较大.大气污染物对少年(7~17岁)呼吸系统和对中年(41~65岁)循环系统影响较大.临沂市区6种大气污染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居民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52.
赵丹丹  周宏  高富雄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2):2956-2967
在不完全要素市场和农户分化背景下,探索不同类型农户、耕地保护技术约束与技术选择之间内在行为逻辑,以期为保障我国耕地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利用Probit和Logit方法,通过微观数据剖析不同类型农户技术选择意愿、行为逻辑及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技术选择差异。研究表明:纯农户、I类兼业户和II类兼业户在耕地保护意愿方面具有统一性,但随着非农收入的增加农户耕地保护意愿逐渐降低;在行为逻辑方面,异质性农户耕地保护技术选择上差异显著,不同类型农户的禀赋特征与不同耕地保护技术间存在非对称性和偏差,主要受不同技术属性和风险偏好的约束。因此在耕地保护技术实施与推广应用时,应当更多地考虑不同农户禀赋优势与农户风险偏好程度。  相似文献   
53.
以漓江流域为例查明不同水体之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并探讨氢氧稳定同位素对漓江流域的蒸发过程指示作用.结果表明:流域内不同水体之间,氢氧稳定同位素表现出不同的组成特征,地表水和地下水,在丰水期δD值和δ18O值要比枯水期更容易富集,地下水的δD值和δ18O值分布范围较地表水小;随着水温的升高,δ18O的变化趋势比d-excess明显.从漓江上游到下游高程逐渐下降,河水线的斜率和截距也在逐渐减小,其中漓江下游河水线的斜率和截距要低于当地大气降水线,表明下游受到蒸发作用较强烈;地下河水线、地表河水线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当地大气降水线,但偏离程度较小,表明三者之间有很好的水力联系.受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漓江干流丰水期河水的蒸发量占最初水体总量的0.7%~9.1%,枯水期河水的蒸发量占最初水体总量的2.6%~9.7%,丰水期的蒸发比例低于枯水期,从上游到下游蒸发比例在逐渐上升.研究区蒸发量估算值为959.40mm,与多年实测值少43.11mm,相对误差4.70%.氢氧稳定同位素对研究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转换规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今后的漓江流域水文研究中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4.
对2017年9月~2018年8月深圳市北部大气PM2.5中水溶性有机物(WSOM)的质量浓度、质谱及来源结构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PM2.5的质量浓度为(32.3±18.4)μg/m3,WSOM的质量浓度为(9.4±5.7)μg/m3,占颗粒物总有机物的(77.6%±14.0%).质谱分析显示,WSOM的氧碳比(O/C)平均值达到(0.57±0.09),属于二次有机物的O/C值范围,且生物质燃烧排放的离子碎片C2H4O2+的丰度显著,说明WSOM的来源中有显著的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有机气溶胶.为了明确WSOM的来源结构,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发现3个合理因子:高氧化态有机气溶胶(MO-OOA),低氧化态有机气溶胶(LO-OOA)和生物质燃烧(BBOA),贡献比例分别为51.7%,31.8%和16.5%.MO-OOA和BBOA贡献浓度均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反向轨迹分析显示其与内陆污染传输关系密切.LO-OOA的变化相对稳定,本地源的贡献较大.结合14C同位素示踪法对秋冬季WSOM样品分析,发现机动车等化石源二次有机物是WSOM的主要来源,贡献比例达到53.9%,需继续加强对化石燃料控制来降低WSOM污染.  相似文献   
55.
模拟废印刷线路板(WPCB)的热拆解过程,分析热拆解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利用真实溶剂似导体屏蔽(COSMO-RS)模型对浓度较高的污染物进行量子力学模拟,研究离子液体(ILs)组成单元对目标污染物溶解度的影响差异,分析溶解过程中主导分子间作用力类型,确定优选吸收剂;测定不同溶剂进行溶解性,验证模型适用性.结果表明:①乙酸乙酯和环戊酮是浓度较高的VOCs组分,在240和250℃时浓度分别为43.1,153mg/m3和105,252mg/m3,质量百分比总和分别为76.3%和67.3%.②高表面屏蔽电荷密度分布峰、长烷基链阴阳离子和亲电基团的存在可提高乙酸乙酯和环戊酮在ILs中的溶解度.双三氟甲磺酰基亚胺盐(NTf2-)类ILs是一类优良吸收剂.静电力和范德华力对溶解过程起主导作用.③COSMO-RS模型可定性和半定量用于预测乙酸乙酯和环戊酮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56.
水体中硒含量过高会导致水生生态系统退化,而中国现有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硒的标准值设定并不是基于我国水生生物相关毒理学研究得出的,难以因地制宜地保护我国水生生物.为保护我国水生生物,本研究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出基于最大无效应浓度(NOEC)、最低有效应浓度(LOEC)的慢性硒(无机)淡水水质一级基准值和基于半数致死效应浓度(LC50)、半数最大效应浓度(EC50)、半数抑制浓度(IC50)的急性硒(无机)淡水水质二级基准值分别为0.58 μg·L-1、0.52 mg·L-1,发现我国现有的水质标准可能会对我国水生生物造成欠保护.进一步推导出为保护我国鱼类的硒(无机)淡水水质一级、二级基准值分别为0.21 μg·L-1、1.60 mg·L-1,以及硒淡水鱼类饲料有机硒和无机硒含量一级基准值分别为97 μg·kg-1和98 μg·kg-1.本研究基于硒对水生生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效应,推导出硒的系列基准值,为保护我国淡水水生生物安全的标准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7.
近年来环境中生物炭胶体形成受到广泛关注,它是生物炭在环境中物理分解作用的重要过程,对污染物迁移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对生物炭胶体释放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人们对生物炭胶体释放机理的认识还很有限.本研究以小麦秸秆和花生壳为生物质来源,系统地探讨了生物炭的裂解温度(300~700 ℃)和溶液离子强度(0.1~10 mmol·L-1)对生物炭胶体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裂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的耐磨性增强,且在较高的裂解温度下(≥500 ℃)花生壳生物炭的耐磨性显著强于小麦秸秆生物炭.生物炭的胶体产率受到生物质来源和裂解温度的显著影响,花生壳生物炭的胶体产率低于小麦秸秆生物炭,高温裂解(≥600 ℃)生物炭的胶体产率显著低于中低温裂解生物炭.在相同溶液离子强度下,生物炭胶体产率与其亚微米级碎片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即生物炭中亚微米级碎片率越高,生物炭胶体产率越高.当溶液离子强度从1 mmol·L-1增加到10 mmol·L-1时,两种来源生物炭的胶体产率均显著降低,其降低的程度因生物炭裂解温度而异,其中低温裂解(300 ℃)生物炭的胶体产率降低了11.1%~11.2%,中高温裂解(≥ 500 ℃)生物炭的胶体产率降低了60.0%~97.2%.  相似文献   
58.
以北部湾独流入海河流南流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2000年和2015年遥感数据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社会经济等数据,采用CLUE-S模型对未来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自然增长情景以及粮食安全情景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模拟预测,在此基础上采用InVEST模型对流域过去和未来不同情景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估,探讨了流域生物多样性的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程度.结果表明:2000~2015年南流江流域建设用地、园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的增幅最大,而耕地和林地减幅最大.流域土地系统中共存在着34种土地网络转移流关系,上游存在24种,中游20种,下游28种,耕地与建设用地、耕地与林地以及林地与园地之间的转换占到流域总土地利用变化的70.74%.CLUE-S模型模拟未来土地利用的Kappa系数达到0.86,表明模型模拟未来情景的土地利用精度满足要求.2000年、2015年、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2030年自然增长情景以及2030年粮食安全情景流域生境质量总得分和平均得分分别为866630,900357,921055,876231,865370和0.7457,0.7747,0.7925,0.7539,0.7466.2030年3种情景的中上游和下游地区生物多样性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善趋势,而中游地区则表现出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59.
为研究机动车道路行驶过程中轮胎磨损排放的颗粒物理化特性,利用轮胎轮廓仿真磨耗仪,对国内主流17种轮胎胎面进行仿真磨耗实验,获得颗粒物样品,提取并检测其中18种元素和20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结果显示,元素和PAHs含量因轮胎品牌和速度等级的不同而差异显著.18种元素平均含量为(99.04±68.43)mg/g,占样品总重的9.90%,其中Si(88.97±67.85)mg/g、Zn(6.77±1.64)mg/g和Na(1.05±0.75)mg/g的平均含量均超过1mg/g,Cd的含量最低,为(0.43±0.31)μg/g.20种PAHs含量之和(∑20PAHs)在12.13~433.64 μg/g,平均为(94.13±110.18)μg/g,PY的平均含量最高(30.98±31.27)μg/g,其次是CHR、BaP、FA、PHE和BghiP,平均含量最低的是AC(0.58±0.2)μg/g;从环数看,以4环PAHs为主(占∑20PAHs的45.03%~67.93%),其次为3环(平均含量为15.45%)和5环(平均含量为12.62%).总体来说,国外品牌轮胎样品中元素和PAHs含量略高于国内品牌,而主要PAHs环数略低于国内品牌.  相似文献   
60.
陕北不同沟道土地盐碱化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沟道土地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重要的土地资源。然而,当前对黄土高原沟道土地的盐碱化问题关注不够,对盐碱化的现状、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也缺乏深入系统的认识,知识储备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本文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和人为形成的沟道土地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延安顾屯新造耕地(治沟造地)、延川马家湾淤地坝土地和子洲黄土洼天然古聚湫土地,在这些流域内沿沟道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的电导率(EC)、p H值、含水量及粒度,分析土壤盐碱化的现状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马家湾淤地坝土地盐碱化最为严重,流域中游至上游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顾屯新造地上游出现盐碱化,盐碱化程度较马家湾轻,而黄土洼古聚湫全流域未出现盐碱化。地下水位较浅是沟道土地发生盐碱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陕北沟道土地盐碱化防治应着力控制地下水位,建设良好的排水系统,加强排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