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3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821篇
安全科学   124篇
废物处理   155篇
环保管理   156篇
综合类   1256篇
基础理论   344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682篇
评价与监测   106篇
社会与环境   75篇
灾害及防治   1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61.
2010年本实验室开始生物质对柴油的吸附实验,和前人的结论一致,生物质热改性后其吸油和漂浮性能提高,但成本增加很多。受到前人复合吸油材料的启发,2012年开展了蒲绒-芦苇机械混合复合材料吸油和漂浮性能的研究,并采用正交实验对影响除油效果的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蒲绒-芦苇复合材料较之芦苇吸油性能提高,且比各组分的叠加饱和吸油量还高。震荡使芦苇的漂浮率明显降低,但对蒲绒及复合材料的影响较小。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投加量0.7g,油膜厚度0.55 mm,不震荡时,蒲绒除油最佳;在相同条件下,粒径为380~500μm的芦苇除油最佳,蒲绒和该粒径的芦苇按质量比为1∶4混合成的复合材料的除油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62.
针对废水中Mn2+难去除问题,利用经高温焙烧制备的膨润土-粉煤灰复合新型吸附剂对废水中的Mn2+进行吸附处理实验研究。研究了新型吸附剂在不同的吸附时间、pH、初始Mn2+浓度条件下对Mn2+的吸附去除效果影响、Fe2+、Mn2+共存时竞争吸附特性以及吸附Mn2+的吸附性能和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吸附剂处理Mn2+浓度为35 mg/L的废水,在温度25℃、转速100 r/min、投加量20 g/L、吸附时间120 min、pH≥7时反应条件最佳,Mn2+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0%以上;Fe2+、Mn2+共存时,存在竞争吸附,Fe2+会被优先选择吸附去除,Fe2+的存在会影响Mn2+的去除效果;膨润土复合新型吸附剂对Mn2+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新型吸附剂对废水中的Mn2+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而且能有效解决膨润土不易固液分离问题,可作为含Mn2+废水高效、廉价、环保的水处理吸附剂。  相似文献   
963.
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处理配制模拟废水,实验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6h、悬浮填料填充率为40%时,在不同C/N/P比率条件下,MBBR对COD、NH4+-N和TN去除性能好且稳定,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0%、94.8%和62.39%以上,而TP的去除率受C/N/P值影响较大,当C/N/P的比值为100/10/1.8时,平均去除率达到58.03%。一定的溶解氧(DO)质量浓度能保证反应器中COD、NH4-N高效稳定的去除,同时是TN和TP同时去除的重要影响因素,在MBBR中最佳DO值约为3mg/L。由于附着在悬浮填料生物膜内部存在厌氧、缺氧微环境条件,在反应器中存在少量的反硝化聚磷菌。  相似文献   
964.
类水滑石衍生复合氧化物催化水解羰基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的类水滑石衍生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利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催化剂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了金属组合、合成pH、M2+/M3+、二价金属比、焙烧温度和晶化温度等6个因素对羰基硫催化水解过程中催化剂硫容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组合、二价金属比和焙烧温度的影响极其显著(p=99%),晶化温度的影响显著(p=95%),合成pH与M2+/M3+对催化剂活性影响不显著(p=90%)。在设定实验条件下,金属组合取Co-Ni-Al、合成pH为9,M2+/M3+为3,二价金属比1,焙烧温度取350℃,晶化温度50℃时制得的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对最佳制备条件下得到的催化剂进行了重复性实验以及XRD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催化剂的硫容为7.10 g硫/g催化剂,Co3O4可能是其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965.
966.
以含油浮渣为原料制备含碳吸附剂,并用于含油污水的处理。用比表面分析仪和SEM技术对吸附剂进行表征。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考察吸附剂加入量、吸附时间及温度、污水pH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含碳吸附剂碳元素含量高达90%(w)以上,表面粗糙,孔径分布以中孔为主,比表面积477.5 m2/g,碘吸附值376.48 mg/g。实验结果表明:在吸附温度30℃及时间60 min、含碳吸附剂加入量20 g/L、污水pH为7的最佳实验条件下,处理初始COD为502.12 mg/L、石油类质量浓度45.31 mg/L.的含油污水,COD和石油类的去除率分别为91.51%和87.1%,处理后的COD和石油类质量浓度分别为42.62 mg/L和5.83 mg/1,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排放标准;含碳吸附剂的污水处理效果优于术质活性炭。  相似文献   
967.
Excessive transport of fine sediment, and its associated pollutants, can cause detrimental impacts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perform accurate sediment source apportionment to identify hot spots of soil erosion. Various tracers have been adopted, often in combination, to identify sediment source type and its spatial origin; these include fallout radionuclides, geochemical tracers, mineral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bulk and compound-specific stable isotopes. In this review,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e techniques to particular settings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are reviewed. By synthesizing existing approaches, that make use of multiple tracers in combination with measured changes of channel geomorphological attributes,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racer profiles in deposited sediments in lakes and reservoirs can be made. Through a multi-scale approach for fine sediment tracking, temporal changes in soil erosion and sediment load can be reconstructed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changing catchment practices evaluated. We recommend that long-term, as well as short-term, monitoring of riverine fine sediment and corresponding surface and subsurface sources at nested sites within a catchment are essential. Such monitoring will inform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models for predicting dynamics of fine sediment transport as a function of hydro-climatic and geomorphological controls. We highlight that the need for monitor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hilly catchments with complex and changing land use. We recommend that research should be prioritized for sloping farmland-dominated catchments.  相似文献   
968.
介绍了国内外脱硫石膏在农业、水泥行业、建材行业和其他方面的综合利用情况,以及脱硫石膏分解技术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分解温度、反应气氛和催化成分等因素对脱硫石膏分解效果的影响,展望了脱硫石膏的应用前景。指出:寻找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的新途径、找出适合脱硫石膏还原分解的气氛及其分解规律、探索有利于脱硫石膏还原分解的条件,是我国脱硫石膏实现循环利用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69.
研究了滩涂污灌土壤吸附剂的制备方法。通过正交实验,比较了氯化锌、磷酸、氢氧化钾、盐酸几种活化剂在不同秸秆加入量、活化剂浓度、活化时间、活化温度的情况下制备的吸附剂,对水中邻硝基甲苯的吸附效果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选择盐酸活化法制备吸附剂,在秸秆加入量为15%,经2 mol/L的盐酸按液固比为1∶1浸泡处理滩涂污灌土壤后,用氮气做保护气在400℃的条件下碳化1 h,制备的土壤吸附剂对水中邻硝基甲苯的吸附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970.
采用Na_2S化学再生法对吸附Fe~(2+)、Mn~(2+)、Cu~(2+)和Zn~(2+)饱和的膨润土-钢渣复合颗粒吸附剂分别进行重金属离子的固定及其再生实验研究,探究该吸附剂吸附的重金属离子的固定问题及其再生的可能性和多次再生后的吸附效果,同时根据SEM图进一步揭示固定、再生机理。结果表明:在对Fe~(2+)的固定、再生实验中,可形成Fe S沉淀而实现固定,但再生后再吸附时,膨润土复合颗粒中蒙脱石结构改变使得颗粒坍塌变成粉末状,因此,吸附Fe~(2+)饱和的膨润土复合颗粒吸附剂不适合用Na_2S再生;而对Mn~(2+)、Cu~(2+)和Zn~(2+)的固定、再生实验中,均可形成S化物沉淀而实现固定,颗粒结构未改变,经过3次再生后,吸附剂对Mn~(2+)、Cu~(2+)和Zn~(2+)的去除率还可达到94.22%、83.2%和76.30%,远比未经再生的吸附剂吸附效果好,同时,由SEM表征分析进一步揭示:Na_2S再生溶液既可使重金属离子形成MS沉淀固定,又可使复合颗粒吸附剂获得再生,实现了同步固定、再生的目的,且吸附剂经多次再生后吸附效果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