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8篇
  免费   412篇
  国内免费   808篇
安全科学   321篇
废物处理   66篇
环保管理   226篇
综合类   1912篇
基础理论   325篇
污染及防治   258篇
评价与监测   185篇
社会与环境   111篇
灾害及防治   9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31.
UAFB-缺氧-好氧MBR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效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大文  安瑞  付源  任南琪 《环境科学》2010,31(8):1851-1857
为了同时达到从生活污水中回收能源性气体和深度处理生活污水的目的,试验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固定床(up-flowanaerobic fixed bed,UAFB)-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membrane bioreactor,MBR)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试验重点研究了组合工艺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能,包括能源性气体的产生效能、对污染物质的处理效能以及对污泥浓度的控制.UAFB-缺氧-好氧MBR组合工艺在温度20℃、厌氧HRT为3 h、缺氧HRT为3 h、好氧HRT为3.5 h的条件下运行,甲烷气体的产生量为1.55L/d,COD去除率为93.28%,NH 4+-N去除率为90.60%,UAFB出水VFAs总量54.74 mg/L,TN去除率为45.51%.试验发现,组合工艺可以长期维持反应器内较低的污泥浓度,大大减小了剩余污泥的处理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污泥减量化,同时较低的污泥浓度有利于缓解膜污染.  相似文献   
132.
生物沸石对吡啶、喹啉的降解与吸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通过生物沸石的降解及吸附作用,解决吡啶、喹啉及转化产物NH 4+-N的污染问题.结果表明,生物沸石中的吡啶降解菌Shinella zoogloeoides BC026及喹啉降解菌Pseudomonas sp.BW003能有效去除吡啶、喹啉,同时转化后的NH 4+-N也能被天然沸石或改性沸石所吸附.尽管改性沸石吸附能力不如天然沸石,但其表面能更有效附着微生物,在实际工程应用上更具前景.  相似文献   
133.
祁连山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宗强  冯起  司建华  苏永红  席海洋  郭瑞 《环境科学》2007,28(10):2389-2395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连接Li-6400-09土壤呼吸室,在2004年生长季节对祁连山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沿海拔梯度进行了野外定位试验,统计分析了水热因子及根系生物量对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特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土壤CO2通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 沿海拔梯度土壤CO2通量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变异系数逐渐增加;就日变化而言,土壤CO2通量晚间维持在较低水平,02:00~06:00最低,在07:00~08:30开始升高,11:00~16:00达到峰值,16:00~18:30开始下降,整个过程呈单峰曲线.土壤CO2通量的日平均值介于(0.56±0.32) ~ (2.53±0.76) μmol·(m2·s)-1.从季节变化来看,土壤CO2通量均以夏秋季较高,春冬季排放量较低,7~8月份达到最大值[4.736 μmol·(m2·s)-1],6月与9月份次之,5月与10月份基本一致,整个生长过程总的变化趋势呈单峰曲线形式.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在植物生长季与10 cm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根系生物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的空间变异主要受温度、水分和植物根系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34.
邹锐  朱翔  贺彬  赵磊  周丰  嵇晓燕  刘永  郭怀成 《环境科学学报》2011,31(10):2312-2318
为定量了解滇池外海水质对流域污染负荷削减率的响应变化程度,并评估相关决策的潜在风险,在长期的水质模拟结果基础之上,本文使用内嵌非线性响应函数的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在2个不确定性水平下(5%和10%的变异范围)分析滇池外海为达到3个水质目标情景(Ⅲ类、Ⅳ类和Ⅴ类)的污染负荷削减及其不确定性.模型结果表明,在2种不确定性水平...  相似文献   
135.
蒙特卡洛分析在氯气泄漏事故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燕君  钱瑜  张玉超 《环境科学学报》2011,31(11):2570-2577
气体泄漏事故环境风险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影响了定量环境风险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因此,本研究采用蒙特卡洛分析方法对氯气泄漏事故风险系统中的6个风险变量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气体泄漏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得到模拟结果及其概率分布.同时,将蒙特卡洛分析结果、毒性剂量反应指标和风险受体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综合分析,以个...  相似文献   
136.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优势能力空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空间统计方法研究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综合优势能力的空间关联关系,结果显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资产能力、总负债能力和综合优势能力均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综合优势能力Z值与总资产Z值存在显著正相关(R=0.944),而与总负债Z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952)。利用综合优势能力空间关联Z值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初步的分区,并采用古典聚类(K means)方法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同质性研究,利用K聚类结果对空间聚类(G统计)结果进行修正,将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分为3种区域类型:中国东部沿海强发展区域、中国中部中等发展区域和中国西部弱发展区域。分区结果与中国传统的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划分基本对应,东部沿海省市除海南和广西处于中等发展类型外,其他省市均处在强发展类型之列,中国中部全部省市均处于中等发展类型而中国西部全部省市均处于弱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137.
1株脱氮除磷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天明  陈立伟  吴守中  钱丽花  任倩 《环境科学》2010,31(10):2487-2492
采用YG培养基,结合蓝白斑筛选、异染粒染色及好氧除磷能力检测等实验,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好氧生化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7株好氧除磷菌;再经硝酸盐还原产气和缺氧培养实验,筛选出1株高效脱氮除磷菌;通过16S rRNA基因同源性比较和生理生化鉴定,初步将其鉴定为Pseudomonas grimontii,命名为C18.菌株C18在好氧培养24h后,培养基中上清液磷浓度从38.7mg/L降低到2.28mg/L,除磷率达94.1%.C18在缺氧培养24h后,培养基中上清液磷浓度从44.5mg/L降低到5.21mg/L,除磷率达88.3%;上清液硝酸盐氮浓度从184.2mg/L降低到30.6mg/L,脱氮率达83.4%.菌株C18最适脱氮除磷温度为30℃;最适脱氮除磷pH为7.5.  相似文献   
138.
介绍了部分湿式氧化法的基本原理,指出COD去除率是判断是否部分湿式氧化的重要指标。用高压反应釜进行污泥处理,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适合氧气量的条件下,考察了COD去除率、有机物降解率、pH值、过滤性能等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可以实现污泥的部分湿式氧化。考察了污泥经过部分湿式氧化后产物的性质,包括颗粒分布、有机物含量、养分含量和重金属等项目,分析结果表明,产物具有良好的资源化前景。  相似文献   
139.
Chemical forms of Zn, Ni, Cu, and Pb in municipal sewage sludge were investigated by adding humus soil to sludge and by performing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s. In the final sludge mixtures, Zn and Ni were mainly found in Fe/Mn oxide-bound (F3) and organic matter/sulfide-bound (F4) forms. For Zn, exchangeable (F1), carbonate-bound (F2), and F3 forms were transformed to F4 and residual forms (F5). For Ni, F1 and F2 forms were transformed to F1, F2, and F3 forms. Both Cu and Pb we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stable forms F4 and F5. For Cu, F2 and F3 forms were major contributors, while for Pb, F3 and F4 forms were major contributors to F5. Humus soil dosage and pH conditions in the sludge we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forms of heavy metals. Five forms were used to evaluate metal mobilities in the initial and final sludge mixtures. The mobilities of the four heavy metals studied decreased after 28 days. The metal mobilities in the final sludge mixtures were rank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Ni > Zn > Cu = Pb. Leaching tests showed that the mobilities of Zn and Ni in lower pH conditions (pH 4)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higher pH conditions (pH 8).  相似文献   
140.
The Cu2+-loaded montmorillonite clays (MMT-Cu) may be a good material for the adsorbed and eliminated pathogenic bacteria from aqueous s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