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74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306篇
基础理论   97篇
污染及防治   110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N-glycosylation alters the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enzymes in different ways. Rhizopus homothallicus was first described as an environmental isolate...  相似文献   
102.
为了研究江汉平原地下水中有机磷农药(OPPs)的分布特征,项目组依托该区域地下水监测场的13个监测点,于2015年6月采集了不同深度的38个地下水和4个地表水水样,通过分析其主要的水化学指标及OPPs的含量,研究江汉平原地下水中OPPs的分布特征及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HCO3-Ca×Mg型,并处于强还原性环境.OPPs在研究区地下水中普遍存在,采样点整体含量范围为31.5~264.5ng/L,平均值是86.5ng/L,其中检出率最高的OPPs为二嗪农和氧化乐果,含量最高是氧化乐果、甲胺磷和二嗪农,分别为54.3、32.1和27.8ng/L,无论是单种和总的OPPs含量均低于欧盟《水中农药残留标准》(EEC80/778)规定的地下水农药含量MAC标准及部分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的农药含量限值并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其整体变化趋势为:垂直方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OPPs的含量逐渐增大,即:50m> 25m> 10m.水平方向上分布为:临河农田区> 中部农田区> 临河非农田区..研究区地下水中OPPs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OPPs的量、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互作用、地下水的水化学特性及生物与非生物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3.
任金霞  余志武  游鑫 《环境工程》2015,33(5):144-148
水环境污染过程的非确定性和非线性,使得传统的水质评价方法存在局限性。为了提高水质评价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小波神经网络(wavelet neural network,WNN)的水质评价模型。采用自适应遗传算法(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AGA)对小波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进行优化,再通过小波神经网络算法对网络进行训练,最后对训练好的网络展开测试。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遗传算法和小波神经网络的结合提高了网络的训练效率,该方法可以用于水质评价建模,并且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4.
采用水合物生成装置分别加入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通过水合物法进行2组海水淡化实验。每组实验分别提取3次不同反应时间的水合物晶体,检测水合物中Na+、Mg2+、K+、Ca2+、B3+的离子浓度。结果表明:CH4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盐离子的脱盐效率与离子半径和所带电荷量呈线性相关性。CO2水合物生成实验中,由于Ca2+与CO2-3反应生成Ca CO3颗粒,故Ca2+离子浓度变化与离子半径和电荷量呈非线性关系。同时提出更全面的水合物法海水淡化中盐离子的排斥机制。较于反渗透传统方法,水合物法具有脱硼效果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5.
残留的抗生素和新产生的抗生素代谢产物会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到环境中,污染环境,诱导产生一些耐药和变异的超级细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梳理分析了污水处理厂出水中常见的抗生素种类,阐述了光降解抗生素的反应机理和影响抗生素光降解的因素,并从高效光转化材料的制备、光降解产物的精准识别和降解产物的生物毒性评估角度提出开展后续研究的建...  相似文献   
106.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群种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优势种为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和碱韭(Allium polyrrhizum),3个种群地上现存量之和可达群落现存量的60%~80%,其数量消长、时空变化及结构的位移均会引起群落的巨大波动。为明确3个植物种群占有空间资源的能力、相互关系及其受放牧影响的变化规律,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1999年建立的荒漠草原教学科研基地建群种和优势种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8月在围封区(CK)和自由放牧区(CG)按样带法和样地法进行取样,运用生态位宽度指数、生态位重叠指数及灰色关联度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受放牧影响,短花针茅和碱韭主要通过大幅度调节生态位宽度来保证植物种群存活及其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化幅度分别为0.429~0.813和0.235~0.828;而无芒隐子草生态位宽度变化不大(为0.556~0.761),其对放牧影响的耐受性较强。在生态位重叠方面,短花针茅与无芒隐子草受放牧影响后分别与其他两植物种群重叠程度增加,而碱韭植物种群表现相反;生态位重叠程度变化与种对间的竞争能力有关,也与种对间的亲和能力有关,且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07.
病毒是海洋中丰度最高的生物,全球海洋中大约有1030个病毒,海洋病毒的宿主包括从细菌到大型海洋生物等几乎所有的海洋生物.海洋病毒在调控种群结构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病毒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来操控宿主的代谢活动.藻类病毒能够通过裂解藻类从而起到控制赤潮的作用.随着藻类病毒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分离到大量的藻类病毒,包括双链或单链的DNA病毒及RNA病毒,其分布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本文简要概述了海洋病毒研究方面的发展现状,及海洋病毒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集中综述了藻类病毒(包括原核藻类病毒和真核藻类病毒)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海洋藻类病毒与赤潮生物的关系.介绍了藻类病毒在赤潮控制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展望了藻类病毒调控赤潮的前景.我国在藻类病毒方面的探索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研究藻类病毒的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08.
重金属离子胁迫对赤潮微藻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金属污染和赤潮都是较为突出的海洋环境问题,为给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试验数据,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Cu2+、Cd2+、Zn2+对米氏凯伦藻和微小原甲藻的急性毒性效应. 通过2种藻的EC50(半数抑制浓度)比较了其敏感性差异,分析了不同浓度重金属胁迫对微藻的影响;同时,利用TEM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microscopy,透射电镜技术)和FCM (flow cytometry,流式细胞术)研究了重金属Cu2+的急性毒性胁迫在亚细胞水平上对米氏凯伦藻的损伤. 其中,Cu2+、Cd2+、Zn2+对微小原甲藻的48 h EC50和96 h EC50分别为0.514和0.276 mg/L、0.835和1.215 mg/L及4.376和7.976 mg/L;对米氏凯伦藻的48 h EC50和96 h EC50分别为1.881和1.881 mg/L、5.405和6.268 mg/L及13.134 和18.732 mg/L. 结果表明:2种微藻的种群相对增长率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而下降,3种重金属离子的毒性表现出Cu2+>Cd2+>Zn2+的趋势,微小原甲藻对重金属胁迫更敏感;Cu2+胁迫可使米氏凯伦藻细胞体积增大,内容物复杂程度增高,但叶绿素a的MFI(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平均荧光强度)的变化不明显;Cu2+胁迫对藻膜结构的损伤较明显,但对线粒体及叶绿体的结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9.
A new electrocoagulation process based on bipolar aluminum electrode is proposed. The placement angles of bipolar electrode are key paramete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suppor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 in our previous study reported the wireless electrocoagulation (WEC) based on bipolar electrochemistry for water purificati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dvantages of WEC is the omission of ohmic connection between bipolar electrode (BPE) and power supply, and thus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on BPE are driven by electric field in solution induced by driving electrodes. In this study, the impact of placement angle of bipolar aluminum electrode on WEC was investigated to provide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bipolar electrode placement angle and bipolar electrocoagulation reac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EC cell with a horizontal BPE placed at 0° produced the maximum dissolved aluminum coagulant, accounting for 71.6 % higher than that with a vertical one placed at 90°. Moreover, 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of current and potential distribution were carried out along the surface of BPE at different placement angles, revealing the mechanism of different BPE placement angles on aluminum dissolution rates in WEC system.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对国内外再生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的归纳与总结,结合再生造纸的工艺特点,提出再生造纸废水低成本治理工艺。采用锅炉烟气处理脱墨黑夜,漂白废水用于废水脱色,采用絮凝沉淀、过滤等物化+生化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综合废水。实现废水多级回用,循环水使用率达80%~90%,少量废水达标排放,投资和运行费用可节省近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