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16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31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21.
本文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讨"多规合一"的空间优化布局体系。在分析生态文明与"多规合一"关系、姜堰区城乡空间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发展与保护协调、布局与功能配套、集约与生态并重等方面指出生态文明对"多规"空间布局的要求,进而提出生态导向的"多规合一"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评价、发展趋势与区域协调等方面分析空间发展条件,进而确定空间管控分区和要素布局体系,以及其他规划与"多规合一"空间的衔接。以姜堰区为例,探索可持续的城乡空间格局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生态底线控制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2.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三甲医院作为区域性医院,研究其空间配置的均衡性,有助于从区域层面统筹好优质医疗资源,为推动区域医疗服务一体化建设提供思路.研究以区县为单元,运用重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量化分析了不同服务半径和距离衰减参数β对三甲医院可达性的影响,并对可达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各区县三甲医院供需协调发展水平.结果 发现:(1)通过缩小服务半径以及增大距离衰减参数,能够提升三甲医院供给的平均水平,但是各区县间差距将会增大,盲目扩大服务半径则会降低供给的平均水平,并且在距离衰减参数较高的情况下,各区县间差距也会显著提升.关键在于不断优化三甲医院的空间布局使其服务半径相对合理,同时引导居民在一定范围内有序就医.(2)三甲医院可达性的两极化特征较为明显,高铁的发展能够促进交通优势地区形成可达性高值的连绵地区,以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以及南京都市圈为代表,但是也会加剧交通劣势地区居民就医困难的问题,以皖西、浙西以及苏东地区为代表.因此,需要持续推进区域三甲医院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3)当下各区县三甲医院整体供需关系较为协调,但是协调等级相对较低.供需失调地区集中分布在安徽、苏北与浙南地区,浙北与苏南地区则形成了连绵成片的供需均衡地带.供给高于需求区县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和江苏省,是提升三甲医院利用效率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23.
为研究连云港埒子口海域潮流动力特征及其对周边海岸工程的响应,以及为治理埒子口闸下淤积问题提供参考,建立了基于有限体积法离散二维浅水方程的数值模型。采用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率定和验证,应用模型分析埒子口潮流动力特征和建设徐圩港防波堤和灌河口导堤后埒子口海域潮流动力的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建设工程后潮流动力变化较大,埒子口海域涨急流和落急流方向改变,涨、落潮平均流速均减小,距离工程区域越近,流速变化越大。埒子口海域潮流动力减弱将会加重上游挡潮闸的闸下淤积问题,致使埒子口排水不畅,进而增加沂北地区的洪涝风险,所以,相关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埒子口排涝畅通。  相似文献   
124.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可为国土空间保护修复提供对策,以补充现有研究对国土空间优化实践指导的不足。以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为案例,识别城镇、生态源地,构建源地扩展阻力评价体系,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划分安全格局小区;基于电路理论识别国土空间保护修复重点区域(生态廊道、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提出国土空间保护修复建议,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研究区城镇源地适宜扩展区远小于生态源地,国土空间保护修复有较大潜力;安全格局小区中生态保育区生态空间面积最大,其次是优化缓冲区生态空间,生态防护区生活空间最小;识别135条生态廊道,12个生态“夹点”,6个生态障碍点,164个生态战略点,架构生态安全网络,形成“多核四区三带一屏一流域”的国土空间保护修复格局,以达到提升生态景观完整度与连通性、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5.
目的 研究沉积温度对SiC界面涂层微观形貌、结构和成分的影响,探讨SiC界面涂层的沉积动力学和沉积机理.方法 采用Factsage软件计算MTS-H2反应物体系热力学平衡后产物组成,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在碳化硅纤维上制备SiC界面涂层,采用SEM、TEM、XRD等分析测试技术对SiC涂层形貌、结构和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在860~1060℃温度范围内,MTS-H2体系平衡后的主要产物有SiC、C等,并在该温度范围采用CVI工艺制备出了SiC界面涂层.结论 在860~1060℃温度范围内,提高沉积温度有利于增加SiC的产率.温度低于960℃时,制备的SiC界面涂层表面光滑;高于1060℃时,得到了表面具有团簇结构的涂层,并且随着沉积温度的升高,涂层的结晶度提高.沉积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温度低于1060℃时,SiC的沉积过程受表面反应控制;温度高于1060℃时,沉积过程受扩散控制.采用CVI工艺制备出了单一立方相的SiC界面涂层,并且(111)晶面为SiC颗粒的优先生长晶面.  相似文献   
126.
为了解不同污泥龄(SRT)对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系统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采用4组延时厌氧(180min)/低氧(溶解氧0.5~1.0 mg·L~(-1))运行的SBR反应器,以实际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不同的SRT(5、10、15、25 d)条件下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及其污泥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SRT≥10 d时,短SRT有利于提高PAOs的竞争优势;在SRT为15 d和10 d时,系统除磷性能均较高,尤其是当SRT=10 d时,PPAOs,An平均为68.4%,PRA和PUA分别高达31.9mg·L~(-1)和34.3 mg·L~(-1).在SRT为15 d和10 d时,系统的硝化性能不受SRT变化的影响,且在SRT=15 d时,系统具有最高的脱氮性能,TN去除率和SNED率分别平均为89.6%和71.8%.在SRT≥10 d时,系统的COD去除性能不受SRT的变化影响,去除率达78%以上;但SRT=5 d时,由于系统生物量的流失使得系统对C、N、P的去除性能均较差,SNED率和PO3-4-P去除率分别低至5.7%和0.5%.此外,在SRT=15 d时,系统污泥沉降性能最好,SV和SVI分别为20%和64 mL·g~(-1),且污泥浓度随着SRT的延长而升高;长SRT(25 d)下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但污泥的沉降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127.
为研究食物水平对海月水母螅状体无性繁殖能力及转录水平调控的影响,本文对不同食物水平培养下(F1组:25个卤虫/组/2天;F2组:250个卤虫/组/2天;F3组:1000个卤虫/组/2天)海月水母螅状体进行转录组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研究差异基因的富集通路,探讨了海月水母繁殖策略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15 ℃下匍匐茎出芽生殖是海月水母最主要的无性繁殖方式。食物水平越高,螅状体产生的子代个体(螅状体及碟状体)数量越多。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F1组与F2组相比共有331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性差异;F3组与F2组相比共有168个基因呈显著性差异。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两条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等相关的信号通路,分别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和细胞周期信号通路(cell cycle)。随着食物水平升高,上述两条信号通路所涉及差异基因的表达对于海月水母无性繁殖均有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海月水母无性繁殖的分子机制,为海月水母暴发的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8.
乳山湾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好氧氨氧化微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惠  甄毓  米铁柱  张玉  付璐璐  于志刚 《环境科学》2015,36(11):4068-4073
氮素循环是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由好氧氨氧化微生物(aerobic ammonia-oxidizing microorganism,AOM)推动的氨氧化过程是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并结合潜在硝化速率(potential nitrification rates,PNR)的测定,研究了2014年8月乳山湾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好氧氨氧化微生物种群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个采样站位中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amo A拷贝数均高于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活性AOB占总AOB的比值低于1%,而活性AOA未检出;添加可抑制AOB活性的氨苄青霉素后,潜在硝化速率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知,AOB在8月乳山湾邻近海域沉积物氨氧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溶解氧浓度、温度及铵盐浓度对乳山湾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好氧氨氧化微生物的种群丰度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9.
降水对沣河水质和水体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卢思丹  孙寓姣  赵轩  王蕾  郑丹阳 《环境科学》2016,37(7):2563-2569
沣河作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其水质条件问题一直受到关注,除了通过化学方法探究沣河水体的污染状况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等信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体污染情况,并且通过了解微生物群落结构随水质的变化,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水污染与微生物的响应关系.通过化学检测研究降水变化(丰水期与枯水期)造成的沣河水质改变,并借助Illumina高通量测序方法的结果,发现微生物群落的优势种属是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埃希式杆菌属(Escherichia)等,且丰水期优势菌属相比于枯水期出现了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肠杆菌属和黄杆菌,表明丰水期河水受到更多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枯水期的沣河整体水质较丰水期较差,但是枯水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更稳定,多样性条件也更好.  相似文献   
130.
对夏季与冬季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竺山湾、梅梁湾、贡湖湾和南太湖)上覆水的砷含量及水质参数进行调查,运用多元分析技术分析砷的空间与季节分布特征及其与水质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部湖区(竺山湾、梅梁湾和贡湖湾)水体中总砷(TAs)、砷酸盐[As(Ⅴ)]、亚砷酸盐[As(Ⅲ)]及甲基砷(MMA+DMA)的平均含量(2.58~3.34、1.37~2.34、0.53~0.64和0.16~0.36μg·L-1)均高于南太湖(1.73、1.10、0.31和0.10μg·L-1),显示了砷在太湖北部与南部的空间分布差异.此外,夏季TAs、As(Ⅴ)、As(Ⅲ)和甲基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40、2.06、0.73和0.25μg·L~(-1),均高于冬季(1.78、1.10、0.30和0.17μg·L~(-1)),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因子分析与冗余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总磷(TP)、总铁(TFe)和叶绿素a(Chl-a)是影响太湖水体砷时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其中,TP、TFe与太湖水体中TAs和As(Ⅴ)的分布存在显著正相关;Chl-a含量对As(Ⅲ)和甲基砷的分布有显著影响,推测浮游植物(Chl-a)对砷还原和生物甲基化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