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2篇
  免费   1270篇
  国内免费   2331篇
安全科学   1209篇
废物处理   143篇
环保管理   684篇
综合类   5975篇
基础理论   1029篇
污染及防治   321篇
评价与监测   478篇
社会与环境   627篇
灾害及防治   427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462篇
  2021年   513篇
  2020年   592篇
  2019年   362篇
  2018年   383篇
  2017年   428篇
  2016年   374篇
  2015年   474篇
  2014年   447篇
  2013年   605篇
  2012年   708篇
  2011年   701篇
  2010年   676篇
  2009年   621篇
  2008年   572篇
  2007年   578篇
  2006年   585篇
  2005年   429篇
  2004年   284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71.
沉床微生态控制体对水体TP及COD的去除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逆境,以个体沉床微生态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即通过控制其非生物和生物成分,局部构建以满足水生植物适生环境为核心的水体生态结构体,由个体到总体,以点带面,从而实现总体生态功能目标的恢复。此法融合了恢复生态学人为设计、自我设计理论,并突出人为干预的主导作用。通过沉床微生态控制体改善水质的正交试验,运用数量化理论分析方法,筛选出最佳组合为陶粒箱+页岩+金钱蒲+雨久花,在静态时TP的去除率可达到(76.6±1.17)%,COD的去除率达到(37.4±2.27)%;在动态时TP的去除率可达到(39.5±1.17)%,COD的去除率达到(16.03±1.41)%。其显著性与可靠性均达到95%以上,此结果可作为两种水体恢复应用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972.
基于VS的有机固体废物厌氧消化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表示有机固废厌氧消化进程的三个指标(COD、TS、VS)中,VS是有代表性的指标。VS在整个厌氧消化过程中呈下降的趋势,同时,VS的变化是连续的,由此,可以用一元多项式和指数函数模型来预测有机固废厌氧消化过程中VS的变化。通过研制的混合式厌氧发酵自动控制实验装置(简称为MADACE)验证了两模型的可行性,其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98以上。  相似文献   
973.
SPME-GC/MS法测定垃圾渗沥液中双酚A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建立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垃圾渗沥液中双酚A的方法,并用于广州大田山垃圾渗沥液中双酚A含量的测定。对影响萃取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实验选用涂层厚度为85μm聚丙烯酸酯(PA)萃取纤维,在搅拌速度为1200r/min、NaCl浓度为20%、pH2.0和室温条件下萃取60min。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100μg/L,检出限为0.03μg/L,精密度为6.6%。应用本方法监测了广州大田山垃圾渗沥液中BPA的含量在生物法处理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74.
针对目前生态功能区划仅从区域生态要素、生态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等方面考虑,而很少涉及景观格局特征与景观稳定度等景观生态学的内容;文章在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一套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理论;一方面有助于生态功能小区的划分;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原有生态保育措施只考虑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不足,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生态保育措施。文章将所建立的理论与方法用于重庆市长寿区生态功能区划,区划结果为:将重庆市长寿区划分为3个生态亚区,9个生态功能区和21个生态功能小区,与未考虑景观稳定度的生态功能区划相比,考虑景观稳定度的生态功能区划多了四个生态功能小区,而这四个生态功能小区的划出,有助于进一步针对具体问题,从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提出生态保育措施,对重庆市长寿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5.
改良A~2/O工艺预缺氧池中的脱氮作用和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良A2/O工艺中预缺氧池有较强的脱氮作用,其脱氮作用占整个系统氮去除率的15.11%。通过对预缺氧池氮元素进行物料平衡,分析和证实改良A2/O预缺氧池中可以发生厌氧氨氧化反应,可以有效减少能耗和降低运行成本,这对我国污水厂的改造,提高出水水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76.
用电厂粉煤灰处理中药废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耒阳电厂粉煤灰和中药厂排出废水的特点,考查了粉煤灰的投加量、颗粒度、改性剂、搅拌吸附时间和pH值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用改性后的粉煤灰进行了L9(34)正交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适合的条件为:每升废水中投加粉煤灰90 g,在pH值=7.5时搅拌45min,沉淀35min.在此实验条件下,CODCr,色度,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4.2%,83.2%,79.2%.  相似文献   
977.
中国中东部地区地表水环境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环境中锶的含量及其变化、地理分布及其控制因素等特征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流域盆地岩石风化速率等地球化学行为,因此河流环境中锶的地球化学行为是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我国中东部地区部分河流水体中溶解态锶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与世界上主要河流溶解态锶含量平均值0.078 mg/L相比,中国中东部地区河水中的锶含量(0.139 mg/L)明显偏高。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中东部地区河水中的锶主要源于蒸发盐岩和碳酸盐岩的风化作用,流域锶含量从南向北逐渐增加的现象主要受流域岩石或沉积物类型的控制,化学风化作用越强烈,河流锶含量越高。除了受区域岩性的影响外,气候条件对流域河水中的锶含量水平及地理分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78.
为研究酸雨沉降条件下垃圾中重金属迁移过程,以重金属浓度变化为基础,建立了生物反应器填埋场重金属浸出和淋出的地球化学迁移过程模型和地球化学迁移的数学预测模型。研究表明,重金属的浸出顺序为As、Ni、Cr、Co、Cd、Mn、Cu、Zn、Sn、Hg、Pb、Fe,淋出顺序为Mn、Co、Ni、Cr、Cu、Cd、As、Fe、Zn、Hg、Pb、Sn;对生活垃圾重金属浸出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大多为指数函数、幂函数、二次函数,对模拟酸雨条件下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重金属的淋出建立的数学模型大多为二次函数、幂函数,数学模型的相关系数在0.9以上,模型拟合效果较为理想;通过引进重金属元素释放系数建立了生物反应器填埋场重金属淋出累积总量的模型,修正后的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实测值的误差在千分之一以内,可用于预测填埋场内重金属溶出总量。  相似文献   
979.
新型城市污水脱氮除磷工艺的试验研究与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冰  周雪飞  任南琪 《环境科学》2008,29(6):1518-1525
提出了一种改进型A2/O脱氮除磷工艺(MAAO),通过工艺试验和活性污泥2D模型对其进行运行和设计优化.结果表明,系统对COD、TN、NH 4-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7%、66.8%、97.35%和78.1%;当COD在300mg/L以上时,脱氮除磷效果均较好,可分别达到70%和90%以上.基于试验结果建立的MMAO工艺数学模型仿真效果良好,可对各单元组合进行优化,校核预测不利工况下的工艺运行效果,实现工艺不同工况下的运行参数优化,较好地实现新工艺的机理性优化设计和运行. MMAO稳定运行出水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由于工艺省去内回流,增加厌氧混合液部分超越提供反硝化碳源,使得运行费用明显降低;系统总停留时间比目前传统的以去除有机污染物为主的生物处理工艺略低,该工艺非常适用于对不具有脱氮除磷功能污水厂的改造.  相似文献   
980.
黄棕壤不同粒级组分对镉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李朝丽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08,29(5):1406-1411
采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黄棕壤不同粒级组分(粘粒≤2 μm、粉粒2~20 μm、细砂粒20~200 μm、粗砂粒200~2000 μm)对镉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并采用拉格朗日假一级动力学方程、假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2种温度下各粒级组分对镉的吸附均可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2个阶段,0~15 min内为快反应阶段,吸附量达到饱和吸附量的95%以上,此后为慢反应阶段;随着温度由25℃升高到45℃,各组分对镉的饱和吸附量增加了4.86%~25.3%;各组分对镉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拉格朗日假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二级动力学吸附速率常数表明,随着各组分粒级增大,吸附速率降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吸附速率加快;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为颗粒间扩散;各粒级组分对镉的吸附为吸热反应,反应能自发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