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171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36篇
综合类   181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71.
环境应急分析技术在地震灾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珍全  刘清珺 《安全》2008,29(9):14-15
本文总结了环境应急分析技术在四川地震后期水质、空气、辐射方面发挥的作用,确保了地震后期灾区饮用生活水、帐篷和活动板房内空气、室外辐射方面的环境质量,最后分析了我国环境应急分析技术状况,根据现状提出了一些环境应急分析技术的建立和完善方案。  相似文献   
472.
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固体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超临界水氧化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级氧化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方法在处理固体废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介绍了超临界水的特性和超临界水氧化法的反应机理及超临界水氧化法在固体废物处理方面的应用现状,提出了该方法要达到工业化应用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超临界水氧化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73.
煤矿人因组织错误事故致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婷  田水承  董智杭  从常奎 《安全》2008,29(3):21-24
本文应用编码故障树分析法,从人因组织错误的角度,对煤矿事故致因进行剖析。在综合安全管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煤矿人因组织错误事故模型。  相似文献   
474.
随着生活垃圾焚烧产业的飞速发展,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以下简称“飞灰”)的处理处置问题日渐严峻。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VOSviewer软件,从文献计量学角度解析了近15 a飞灰资源化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发展趋势。结果显示:2008—2021年飞灰资源化领域发文量持续增长,其中中国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47.21%;飞灰资源化领域前十的被引文献主题中有80%是飞灰作为建筑领域原料的替代方法以及飞灰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风险评价;进一步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飞灰资源化利用的方式主要为用作水泥原料、飞灰中金属的提取以及飞灰热处理后产物的利用;飞灰资源化产物类型、资源化过程以及资源化产物耐久性的探究将是飞灰资源化研究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75.
为研究狭长受限空间内燃气燃爆灾害的演化规律,采用三维仿真软件 FLACS 分别建立全密闭和半密闭两种受限空间模型,对比研究了两种模型的火焰传播形态,并分析了两种模型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燃爆灾害规律。结果表明:两种模型的燃爆火焰形态显著不同;对于全密闭空间,长宽比的增大会促进火焰传播同时增大爆炸压力值的波动性,稍高于化学当量比的甲烷浓度产生的爆炸压力最大,并且富燃爆炸比贫燃爆炸的压力要高;对于半密闭空间,气云体积的增大加大了火焰传播距离的同时也提高了开口端的火焰速度,障碍物数量的增多使爆炸火焰呈现先促进后削弱的现象,并加大了最大爆炸压力和燃爆速度的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476.
针对氯代烃类污染物在天津海陆交互相沉积成因第四系中的空间分布与成因研究,选取了生产历史长达19年的某农药原料提纯污染场地,通过地质勘察、监测采样与测试分析等手段查明了该场地土壤中氯代烃类污染的空间分布与污染成因。结果表明:该场地内超标的氯代烃类包括三氯甲烷、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四氯化碳、氯乙烯,污染分别以西部车间、中部车间、北部化工库、东部办公室、中部车间与东部仓库之间位置为中心向四周展开运移,污染物含量整体上先随深度增加逐渐升高至峰值,后随深度增加而大幅降低,含量峰值主要积聚于陆相层粉质黏土④2层的中部及底部,以及海相层粉质黏土⑥1层或粉土⑥3层的上部,表明粉质黏土④2层与粉质黏土⑥1层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阻滞了污染运移,这与其黏粒粉粒含量高、砂粒含量低和渗透性差等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