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86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砷(As)和磷(P)为同主族化学类似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和化学行为。As因赋存形态多变、极强的生物蓄积性及高毒性而被广泛关注,在土壤中主要以砷酸盐(As5+)形式存在。磷是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亦是引起土壤面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子。土壤中磷主要以有机磷形式存在,占比40%~95%。其中植酸是重要组成部分,占总磷的20%~50%,占有机磷的50%~80%。植酸分子含有6个磷酸基团和12个可解离质子,因此可通过螯合、置换、酸化等作用强烈影响土壤中砷和磷的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明确土壤中植酸对砷和磷赋存形态转化与释放的影响、过程与作用机制,对有效阻控土壤和水体砷、磷污染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总结了土壤中砷、磷和植酸的含量、来源与赋存形态,重点阐述植酸对砷、磷赋存形态转化、生物有效性变化的影响与机制,可为降低土壤和沉积物砷、磷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2.
NO2^-浓度对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缺氧吸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过NO3-诱导的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为对象,研究了NO2-浓度对反硝化聚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反硝化聚磷过程中,当NO2-≤6.0 mg/L时,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可利用NO2-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聚磷,消耗单位N的最大聚磷量为3.45 mg;NO2-≥10.0 mg/L时,对颗粒污泥反硝化聚磷产生较强抑制,消耗单位N的聚磷量仅为1.00 mg;NO2-对反硝化聚磷的抑制主要与HNO2有关,HNO2对颗粒污泥反硝化聚磷的抑制阈值为0.000 8 mg/L.  相似文献   
143.
在以农田.防护林.鱼塘为主的农业缓冲带一宜兴周铁太湖湖滨带内,比较和分析了不同降水时期和不同鱼塘排水时期湖滨带的缓冲效果。结果显示湖滨带的主要污染物是有机污染物、TN和Chla,尤其是有机污染物;TP污染相对较轻,NH4+-N和BOD5污染很少。太湖湖滨带对N、P、COD等指标均有一定的缓冲效果,但对不同指标的缓冲能力不同,其中对N的缓冲效果更为明显。除COD外,湖滨带出水口基本可以达到IV类水水平。同时,强降雨导致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物输出浓度显著增高,最为突出的是TN、TP和有机污染物。在垂直于太湖段,除NO3--N和NO2--N浓度略微下降外,其他水质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因此,该湖滨带的缓冲能力不足以净化来自地表和鱼塘的污染物质。在平行于太湖段。除NO3--N和NO2--N浓度逐步增高外,其他水质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说明包括河流在内的整个湖滨带的缓冲能力较高,净化作用大于湖滨带纳入的污染物质,缓冲效果好。鱼塘排水对水体的影响非常明显,这种影响大概可以持续2周左右。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采样结果进行显著性分析,发现COD差异性不显著,且含量高,即有机污染物在各时期都是主要污染物。在鱼塘放水时期(已进入冬季),各指标下的采样点之间均不显著,湖滨带的缓冲作用较低。  相似文献   
144.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三种醛类污染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以酸性2,4-二硝基苯肼为吸收液采集空气中的甲醛、乙醛和丙烯醛,以气相色谱法分析形成的腙衍生物。方法的回收率在95% 以上,最低检测限为0.35~8.4ng,线性工作范围为2.1~509ng,可测定空气和废气中的醛类污染物。  相似文献   
145.
通过对洱海浮游动物2019年春夏秋冬四季的调查研究,探讨了洱海浮游动物季节变化规律及现状.结果表明:洱海浮游动物有3大类70种,其中轮虫43种,枝角类19种,桡足类8种;优势种以螺形龟甲轮虫、长额象鼻溞为主,螺形龟甲轮虫在春季、夏季和冬季都是全湖第一优势种,长额象鼻溞仅在秋季成为全湖第一优势种;密度季节变化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6.
147.
在高达400℃的缺氧条件下对不同处理深度的生活排泄物进行了热分解处理试验,探讨了主要处理产物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发现处理程度越浅,可回收的能量越多。一般生活污泥约可产油20%。  相似文献   
148.
污水二级生物处理系统中氰化钾的允许浓度,国外报导的数据差异较大。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进水中的物质、浓度、排放的标准以及运转工艺、管理等方面的不同。虽然用小模型试验能直接获得污水处理的结果,但其装置笨重,而且试验的时间也较长。鉴于氰化钾能抑制活性污泥微生物群体的呼吸代谢,从而降低了其对污水生物降解的能力。因此通过对活性污泥耗氧速率(即污泥呼吸率)的测定来间接评价氰化钾对生物处理的影响程度,是一种装置简单轻便,获得结果快速的方  相似文献   
149.
了解通信机房作业环境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种类和污染状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GC-MS),对地面和地下共10个典型作业环境的VOCs进行了采集和全谱分析,结果表明,共检出332种污染物质,包括苯系物、脂肪烃、多环芳烃、有机醇、酮、胺、脂、羟酸及杂环化合物等,结论是,通信机房VOCs种类繁多、来源复杂,其联合作用可能是影响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的重要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0.
本文通过对姑咱台金属水平摆仪器历年的预测资料进行清理,排除各种干扰,对原始记录曲线上出现的短临异常进行分析,归纳出六种异常形态(曲线转折,突跳,脉动,漂移,抖动及混合异常),选取台站周围60千米以内3.0级以上,200千米以内4.0级以上,400千米以内5.0级以上,600千为以内6.0级以上的地震,统计出曲线异常特征与地震的对应关系,为基层台站进行监测预报提供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