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01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机理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综述了微生物对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的降解途径、机理和降解动力学,分析了温度、营养物质、氧及盐度等非生物因素对降解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微波辅助工艺处理天然气净化废水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了微波辅助工艺处理天然气净化废水的应用研究,考察了废水色度、COD、SS、含油量和细菌的去除效果以及对废水腐蚀率的降低作用,并进行了同等条件下的常温对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波絮凝工艺中絮凝剂PAC和PAM的用量较常温下减少了100 mg/L和5 mg/L,絮凝沉降时间仅为常温絮凝的1/4,最佳微波辐照时间下废水的COD去除率比常温条件下提高4.6%。微波工艺处理后,难降解天然气净化废水的含油量去除率达到了94%、废水中硫酸盐还原菌死亡率达97%以上,废水腐蚀率降为原来的1/7,废水可生化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可直接进行好氧生化处理。实验表明,微波辅助工艺对难降解天然气净化废水具有很好的处理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3.
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甘氨酸为模板剂,水热法合成纳米TiO2/CuO复合材料,采用XRD、SEM、FT-IR、XPS、UV-VIS DRS等分析手段对TiO2/CuO复合材料的晶型结构、形貌、粒径及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XRD、SEM证实TiO2/CuO复合材料由锐钛矿型TiO2和CuO组成,形貌呈花瓣薄片状纳米花球,花瓣厚约15 nm;FT-IR、XPS表明其含有Ti-O键和Cu-O键,且Ti呈+4价、Cu呈+2价;UV-VIS DR显示其在紫外-可见光区具有显著的光吸收能力.相比P25型TiO2,TiO2/CuO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性能,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的效率高达85%.这可能由于TiO2/CuO复合材料具有宽的可见光区域和窄的带隙,以及CuO对电子的捕获,促进了光生电子和空穴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104.
一、安全文化结构和定义的哲学解读从哲学中文化的定义看,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与文明一致,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构成。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与此相对应,安全文化的结构同样由三类构成:  相似文献   
105.
污泥水热联合热解处理对固相产物中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酸性重金属污泥(AS)、碱性重金属污泥(BS)及其混合物(MS)进行水热联合热解处理,探讨了固相产物中重金属(Cr、Mn、Ni、Cu和Zn)的BCR形态变化与TCLP浸出毒性特征,并开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AS经水热联合热解处理后得到的固相产物(ASC)中重金属的稳定性得到改善,Ni和Zn的残渣态比例显著增加,分别从8.33%和28.08%升至27.04%和51.31%;BS经水热联合热解处理后得到的固相产物(BSC)中重金属的稳定性改善不明显,Cr和Cu的残渣态比例分别从69.25%和65.42%升至82.09%和66.69%,而其他重金属的残渣态比例有所下降。MS经过水热联合热解处理,固相产物(MSC)中重金属的固化效果进一步提高。与理论值相比,Cr、Mn、Ni、Cu和Zn的残渣态比例分别从89.03%、55.85%、47.33%、55.39%和73.19%提高至98.09%、66.72%、48.49%、89.07%和86.70%,其浸出毒性均在USEPA标准以下,潜在风险程度为轻微水平,这为水热联合热解工艺处置重金属污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6.
2018年,汾渭平原首次被确定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成为“蓝天保卫战”继京津冀地区的第二个主战场.本文利用卫星OMI传感器反演产品,对汾渭平原2016—2020年二氧化氮、臭氧和甲醛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上,汾渭平原NO2柱浓度有自东向西逐渐减弱的趋势.高浓度地区受煤炭、物流、钢铁、航空等产业,以及特殊地形等因素影响,沿山脉走势呈“人”字形分布.在时间上,年均NO2浓度呈总体减少趋势,2018年最大,2020年最小;月均变化呈U字型,1—8月,NO2柱浓度逐月降低,9—12月逐月增加.NOx敏感控制区、VOCS-NOx协同控制区,以及VOCS敏感控制区时的年均NO2柱浓度分别为1.48×1015~6.3×1015、6.3×1015~13.2×1015、13.2×1015~20.1×1015 molec·cm...  相似文献   
107.
焦炉及集气管压力是焦炉生产中重要的工艺参数,其安全稳定性对于提高整个焦化过程中焦碳产量与质量,减小能源消耗,增加焦炉寿命,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针对多焦炉集气管压力的特点,论述了多焦炉集气管安全监控系统设计的要求、组成、以及软件编制。实践证明,该系统有效实现了焦炉集气管压力长期、平衡、稳定的监控控制。  相似文献   
108.
南阳盆地东部山区土壤锗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南阳盆地西南耕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对南阳盆地东部山区表层(0~20 cm)土壤及深层(150~200 cm)土壤锗(Ge)的含量情况、空间分布规律和富集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表层土壤Ge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阳盆地东部山区表层和深层土壤ω(Ge)平均值分别为1.39 mg·kg-1和1.45 mg·kg-1.表层土壤Ge土地质量评价等级划分中处于一等丰富等级的点位占比为12.77%,处于二等较丰富等级的点位占比为32.22%,其中表层土壤Ge含量丰富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变质岩发育区和小片的花岗岩发育区.研究区表层土壤Ge变异函数的最优理论模型为球状模型,块金效应值为0.434,表明表层土壤Ge空间自相关性中等,受随机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富集因子显示表层土壤Ge有93.61%的点位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但存在6.39%的点位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研究区土壤Ge来源主要受到成土母质的影响,但表层土壤Ge的富集主要受到土壤中铁、锰氧化物、石英和pH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110.
基于OMI数据的兰州地区对流层甲醛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OMHCHO遥感数据产品,对兰州地区2006—2016年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与其排放相关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006—2016年对流层甲醛柱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6—2011年甲醛柱浓度增加迅速,最大增长率为21.0%,2012—2016年甲醛柱浓度平缓波动上升,11年中年均增长率为5.4%;空间上甲醛柱浓度整体呈现由兰州市区西部及与其相邻的永登县部分区域向周边区域递增的趋势,2006—2011年表现为浓度级的增加和区域的扩大,2012—2015年浓度级及其区域基本不变,2016年在东南部出现高值甲醛柱浓度区;每年的最高值出现在6—8月份,11年中最大的柱浓度值出现在2011年的7月份,最低值基本出现在2—4月份,11年中最低的柱浓度值出现在2006年的2月份;四季对流层甲醛柱浓度水平为: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影响因素中气温和风向对大气中甲醛的生成和分布有着促进作用,兰州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尤其是工业产值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与甲醛柱浓度升高密切相关,这些人为因素是对流层中甲醛柱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