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7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66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31.
我国地表水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水生生物安全的威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丹丹  刘红玲  杨柳燕 《环境科学》2022,43(6):2987-2995
针对我国新烟碱类杀虫剂(NNIs)使用量大且地表水中浓度逐渐上升的现状,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利用危害商法和概率风险评价法评估了我国地表水中NNIs对淡水水生生物的单一和复合生态风险,并对我国地表水质监管NNIs提出了目标建议值.结果表明:(1)单一化合物,吡虫啉的急性危害最大,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慢性危害较大,最敏感生物均为昆虫;(2)海南省是地表水NNIs浓度最高的地区,急慢性危害最大;(3)联合毒性的概率曲线表明,5种NNIs对5%淡水水生生物产生慢性联合毒性的概率高达92.12%,严重威胁我国水生生物的安全;(4)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得到毒性参考值,结合危害商和概率风险评价的结果,建议我国保护水生生物安全的地表水质监管目标值分别为吡虫啉0.01μg·L-1、噻虫啉0.03μg·L-1、啶虫脒0.04μg·L-1、噻虫胺0.22μg·L-1和噻虫嗪0.24μg·L-1.总之,我国地表水中NNIs浓度已经威胁到水生生物的安全,必须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32.
超声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土壤中十溴联苯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超声提取-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土壤中的十溴联苯醚进行提取与检测,并对超声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超声提取十溴联苯醚的效果不仅具有索氏提取相近的提取效率(二者相对回收率为97%-102%),而且具有操作简单、时间短等特点.当deca-BDE的浓度在100-2000ng·g~(-1)(干土)时,其保留时间(RSD≤5.7%)、峰面积(RSD≤3.3%)、峰高(RSD≤6.9%)以及回收率(RSD≤6.5%)的重现性较好.通过对模拟土壤和实际土壤的对比分析,两者相差不大(二者相对回收率在97%-107%之间).  相似文献   
33.
基于Agent的城市扩张占用耕地动态模型及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与传统的在景观尺度上对城市扩张占用耕地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不同,论文从微观层面提出基于Agent 的城市扩张占用耕地动态模型(Urban Encroachment on CroplandDynamic Model,UECDM),多角度深入探索耕地向城市用地转变的驱动机理及其时空动态特征,并提出协调二者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在UECDM模型中引入视域分析,通过模拟地形和观察点将视觉景观的量化评价结果应用到居民居住区位决策过程,从而分别构建包含可视域的能够更全面表征环境要素及其内部关系的元胞自动机层和不同类型Agent 相互作用的多智能体层,兼顾人类决策行为和城市空间生长自组织性。应用该模型对天津城市扩张占用耕地进行动态模拟研究,并从数量与空间格局两方面展开精度验证,Kappa 系数达到0.795,依据4 个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得到模拟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86%,表明模型具有较高可信度。对不同时期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天津城市扩张占用耕地空间主要表现为“摊大饼”式外延扩展和跳跃式“卫星城”,研究结果将为未来城市发展规划和耕地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4.
重金属离子对酵母降解苯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慧  杨柳燕  肖琳  陈鹏 《环境化学》2004,23(5):495-500
研究了铜、镉、锌和铅对酵母 (Pityrosporumsp .)降解苯酚的影响 .急性毒性试验表明 :Cu2 36h时对菌体生物量的毒性抑制微低于对苯酚降解的抑制 ;48h时对菌体生物量的毒性高于对苯酚降解的毒性 .受试时间段 ,Cd2 对菌体生物量的毒性均高于其对苯酚降解的毒性 .在 0— 36h内 ,Cu2 对菌体比增长速率的EC50 是 45 0nmol·l- 1 ,对苯酚降解速率的EC50 是 0 32nmol·l- 1 ;Cd2 相应的EC50 分别是 681nmol·l- 1 和 33 3nmol·l- 1 .Cu2 比Cd2 具有更高的毒性 .而锌和铅在低浓度时 ,对酵母降解苯酚过程中菌体生物量以及苯酚的降解均有促进作用 ,其促进作用随着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弱 .  相似文献   
35.
群体诉讼能够容纳众多的诉讼主体,对解决受害人众多的环境污染事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我国独特的代表人诉讼制度作为我国群体诉讼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对促进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为了探索富营养化水体“水华”形成机理 ,研究了甘油磷酸钠和磷酸二氢钾这两种外源性磷和振荡与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在静止培养时 ,外源性磷能提高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速率 ,提高的程度随着外源性磷浓度的上升而下降 .该有机磷比无机磷更有利于对数期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同静止培养相比 ,振荡能大大降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速率 .在振荡时 ,只有添加高浓度的外源性磷才能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因此 ,在“水华”暴发过程中 ,虽然水体中外源性磷数量是影响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其它的环境因子可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模拟风搅动的振荡就是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 ,振荡对铜绿微囊藻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要远远大于外源性磷的种类和数量所产生的影响 .图 6表 2参 6  相似文献   
37.
在优化转聚磷激酶基因的大肠杆菌(BL-PPK)诱导表达条件基础上探讨了外界磷浓度对其除磷能力的影响,发现37℃细胞对数生长早期添加1.5mmol/LIPTG时聚磷激酶的表达活性和细胞除磷效率最高,同时BL—PPK对高达35mg/L的磷酸盐在6.5h内的去除效果达到99%以上,并以聚磷的形式积累在细胞内。  相似文献   
38.
为考察蓝藻水华对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于2016年8月对太湖不同藻华暴发区表层水体中N_2O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太湖水体中N_2O浓度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其中河口区最高,平均约26.8μmol·m~(-3),而梅梁湾东北部区和太湖开敞区最低,平均仅4.0μmol·m~(-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太湖表层水体中N_2O与叶绿素a(Chl-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室内微宇宙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在硝酸盐氮充足的条件下添加少量蓝藻的处理组[ρ(Chl-a)约为80μg·L~(-1)]N_2O释放通量显著高于对照组[ρ(Chl-a)约为30μg·L~(-1),P0.001]。但是随着蓝藻添加量的增加,N_2O的释放通量又呈显著下降趋势(P0.001),这表明在氮不受限的条件下,一定浓度的蓝藻可促进N_2O的产生,而高浓度的蓝藻则可能对N_2O的释放起抑制效应。乙炔抑制试验中,N_2O产生速率则随着Chl-a浓度的增加急剧升高,说明微宇宙中的高浓度蓝藻可能同时加快了N_2O的产生和消耗,从而抑制了水体中N_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39.
太湖氮磷大气干湿沉降时空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索太湖氮磷营养盐干湿沉降特征及对太湖营养盐输入的贡献,于2011年不同季节采集太湖不同位点的大气干湿沉降样品,分析干湿沉降中氮(N)和磷(P)的形态和沉降量。研究结果表明,输入太湖的磷以干沉降为主,而氮以湿沉降为主。在太湖干沉降中总无机氮(TIN)占总氮(TN)的77.1%,溶解性磷(DIP)占总磷(TP)的77.9%。干沉降中TIN主要以NH+4-N为主。西太湖是TN与TP通过大气干湿沉降输入太湖的最高湖区。太湖全年大气TN沉降总量为20 978 t,TP沉降总量为1 268 t,因此,氮磷大气干湿沉降是太湖营养盐输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40.
蓝藻暴发引发的水华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和健康危害,蓝藻水华污染因其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而受到关注。蓝藻产生的藻毒素具有潜在致癌作用,与多种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升高相关,其毒理学效应及其健康危害性更是学术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水华蓝藻细胞提取物较之纯藻毒素的毒理学效应有很大不同,研究水华蓝藻细胞提取物对哺乳动物的毒理学效应能为蓝藻水华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水华蓝藻细胞提取物对实验鼠产生的毒理学效应,如脏器细胞凋亡和对各脏器抗氧化酶防御系统的损害;水华蓝藻细胞提取物对实验鼠遗传毒性和促癌或致癌作用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