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66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垃圾渗滤液氨态氮与挥发性脂肪酸馏出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提高垃圾渗滤液氨态氮(NH4^+-N)与挥发性脂肪酸(VFA)联合滴定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试验研究了NH4^+-N与VFA的馏出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联合滴定方法的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测得的NH4^+-N质量浓度(Y1)、VFA浓度(Y2)与馏出液体积(X)分别符合函数关系式;联合滴定分析过程中,渗滤液样品NH4^+-N质量浓度应稀释至150mg/L-200mg/L,NH4^+-N馏出液应大于蒸馏液体积的60%;VFA分析应采用“一次蒸馏80%+二次蒸馏”的方式,且VFA二次馏出液应大于蒸馏液体积的75%(相对误差限εr〈5%)。  相似文献   
62.
63.
采用GC/MS技术对典型血吸虫病疫区不同水期采集的1种软体生物和5种鱼体肌肉进行分析.实验发现3类二氯苯和六氯苯(HCB)为优势污染物.ΣCBs在软体生物肌肉中几何均值(以脂肪质量计,下同)为11 947 ng·g-1;在鱼体肌肉中范围为1 851~8 159 ng·g-1,鱼体ΣCBs最高浓度出现在鲶鱼体内,最低浓度出现在鲫鱼体内;实验结果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值比较,显示该区域软体生物体内HCB含量与其他区域相当;鱼体肌肉中HCB含量则处于较高污染水平.癌症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因软体生物和鱼类摄入HCB而带来的风险分别为1.49×10-7和3.73~21.1×10-7,说明研究区域水生生物中因HCB污染引起的癌症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64.
王倩  刘苗苗  杨建勋  毕军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11):5094-5103
基于2013~2019年江苏省115个监测站点的逐时臭氧观测数据和97个县级行政区的农作物年产量,利用AOT40的暴露响应关系,结合空间分析等方法,评估了臭氧污染导致的冬小麦和水稻两种农作物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2013~2019年,冬小麦和水稻的AOT40分别为(2.76~17.05)×10-6h和(0.15~31.69)×10-6,分别在2018年和2016年达到峰值.苏南地区水稻生长期的AOT40高值分布较多,苏北地区近3年两种农作物生长期的AOT40都有明显增势.2013~2019年,冬小麦年相对产量损失为17.7%~31.0%,年绝对产量损失达(1.94~3.75)×106t.年产量损失最高的地级市是盐城和徐州,损失最低的是南京和无锡.2013~2019年,水稻年相对产量损失为8.6%~15.6%,绝对产量损失为(3.03~6.04)×106t.年产量损失最高的地级市是盐城和淮安,损失最低的是无锡和常州.江苏省每年由于臭氧污染导致的农作物产量损失约相当于5000多万人一年的粮食消费量,臭氧污染对粮食生产安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威胁,应当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控制臭氧污染,保证粮食生产稳定.  相似文献   
65.
为了解川北深丘区典型小流域河川径流动态变化规律,以嘉陵江李子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2016年的降雨、径流等实测数据,采用相关分析、降雨弹性系数、流量历时曲线等方法探讨了径流对降雨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径流深和降雨量年际差异性均较大,整体呈不明显上升趋势,径流深的上升幅度略小于降雨量;(2)降雨量和径流深年内分布极不均匀,6~9月分别占年值的67.4%和78.5%,夏季易产生洪涝灾害;(3)极丰水流量、平水流量和极枯水流量分别为2.9、0.2、0.01 m~3/s。极丰水事件通常由长历时暴雨导致;极枯水日则多因长期无降雨或仅少量降雨;(4)典型次降雨中,暴雨、大雨、中雨的流量过程线从尖瘦型转变为平坦型,流量峰值滞后时间依次为1.5、3.67、5 h,滞后时间随着次降雨量的减小而变长,流量过程线的增长幅度随着次降雨量减小而变小。综上,径流和降雨在各时间尺度上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不同时间尺度响应规律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6.
王露  侯曌  赵卓勋  刘蔚  吴悠  李兰 《四川环境》2022,(1):96-102
利用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荆州城区3个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污染物监测数据和荆州国家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荆州城区空气质量分布及重污染过程天气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冬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最低;PM2.5、PM10、 CO和NO2的浓度在上午和傍晚至上半夜其...  相似文献   
67.
模拟成藏地质填埋及诱导填埋有机质生气的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填埋处理和垃圾生物气的开发利用是实现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的有效途径,引入模拟生物气成藏和含气系统的思路,开展地质填埋与诱导填埋有机质生气研究是对能源地质学和填埋设计理念的新探索.通过对比研究地质填埋结构与地质学中生物气藏系统的异同点、生气机理和影响因素的共性与差异,初步论证了将模拟生物气藏理论引入地质填埋设计、优化地质填埋结构、提高填埋有机质生物气化效率和抽排利用效率的可行性;探讨了生物气藏理论在构建地质填埋结构中的可能应用和启示.研究表明:模拟生物气藏地质填埋设计和非常规生物气开发理念具有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生物气藏生、储、盖要素和运、圈、保过程的模拟可应用于垃圾地质填埋场的构建,微生物地球化学理论有助于对诱导填埋有机质生气条件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68.
为分析菏泽市大气颗粒物及其水溶性离子组分特征,本研究于2015年8月期间在菏泽市6个监测点位采集环境受体PM_(10)和PM_(2.5)样品共120个,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SO■、NO~-_3、NH~+_4、Cl~-、Ca~(2+)、K~+、Na~+、Mg~(2+)、F~-),并同步收集气象参数及气态污染物质量浓度等资料.结果表明,菏泽市夏季环境受体中颗粒物质量浓度ρ(PM_(10))和ρ(PM_(2.5))分别为94.5μg·m~(-3)、55.2μg·m~(-3),稍低于国内其他城市,这与各城市经济发展、产业能源结构、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PM_(2.5)/PM_(10)值在0.5—0.8之间,表明菏泽市夏季细颗粒物(PM_(2.5))污染较为严重.但PM_(10)和PM_(2.5)中水溶性离子质量总浓度ρ(WSIs)分别为30.5μg·m~(-3)、17.0μg·m~(-3);质量分数w(WSIs)分别为32.4%、29.6%.其中SO■、NO~-_3、NH~+_4为PM_(10)和PM_(2.5)中主要水溶性离子,3种离子浓度和分别占PM_(10)和PM_(2.5)中总离子浓度的84.3%、88.3%.SO■、NO~-_3、NH~+_4、K~+主要集中在细颗粒物(PM_(2.5))中,Ca~(2+)、Mg~(2+)则广泛存在于粗颗粒物(PM_(10))中.各采样点的PM_(10)和PM_(2.5)中,SO■、NO~-_3、NH~+_4、Ca~(2+)和Mg~(2+)浓度分布具有空间差异.离子相关性表明,NH~+_4与SO■、NO~-_3相关性均较强,3种离子主要以NH_4HSO_4、NH_4NO_3形式存在.PM_(10)和PM_(2.5)中NO~-_3/SO■值分别在0.41—0.49和0.36—0.47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46、0.42,表明固定源是菏泽市夏季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污染贡献源.  相似文献   
69.
本文分析评价了温州市农业资源,农业开发条件与潜力,提出了农业区域开发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确定了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划分了农业开发区,阐述了农业区域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丽水、宁波、衢州、诸暨等浙江省境内十几个地区的污水处理厂的调查发现:目前浙江省内的污水处理工艺中,A2/O、A/O、氧化沟三种工艺占了近50%的份额.而SBR因其方法特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污泥处理工艺中,填埋占了最大的一部分,有近70%的污水处理厂将产生的污泥进行填埋处理.目前,污泥处理技术单一,需要继续探寻污泥的减量和资源化技术,为日益增多的污泥探寻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