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安全科学   147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323篇
基础理论   68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59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81.
为降低生产过程中废水的排放量,最终实现增产不增污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自1998年以来,沧州炼油厂以清污分流和污水回用作为环保工作重点。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该项工作成效显著。(1)清污分流炼厂废水排放种类多,污染程度轻重不一。根据本厂实际情况,将废水分为4类:含硫废水、含油废水、含碱废水和假定净水,分别收集进行预处理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达标排放。具体实施措施是:将常减压装置、蜡油催化装置、渣油催化装置、延迟焦化装置、重整加氢和气体分馏装置产生的含硫废水,通过各自管道集中到酸性水汽提装置进行预处理;…  相似文献   
682.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物理修复方式(翻耕、压沙加翻耕)和投放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生物修复方式下滩涂文蛤(Meretrix meretrix)养殖区底质中TN、TP及TOC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物理修复组中,翻耕20 cm组底质TN、TOC的去除效果及翻耕30cm和翻耕加压沙组底质TN、TP及TOC的去除效果较对照组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且不同修复组对3种指标的去除率大小顺序一致,均表现为翻耕加压沙组最佳,翻耕30 cm组次之,翻耕20 cm组最差;生物修复组中,双齿围沙蚕对底质修复效果明显,0.28 kg·m-2密度组对TN、TP的去除效果及0.14 kg·m-2、0.21 kg·m-2密度组对TN、TP及TOC的去除效果均较对照组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其中,0.21 kg·m-2密度组对TN、TP及TOC的修复效果均最佳,而较高密度的0.28 kg·m-2组的修复效果反而降低,说明沙蚕总体修复效果并不完全随投放密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683.
分别采用微波、微波耦合高铁酸钾对印染污泥进行脱水预处理.结果表明,适宜的微波辐射可改善污泥脱水性能.2320、3240、4000 W·L-1对应的最适时间分别是140 s、100 s和80 s.在3240 W·L-1的微波下辐射100 s后,污泥的沉降速率(SV30)、污泥比阻(SRF)和粘度较原污泥分别减少4.00%、18.89%、35.05%.同时,高铁酸钾的加入能更好地提高污泥脱水性能,其最佳投加量为0.1767 g·g-1(以SS计,下同),对应的污泥SV30、毛细吸水时间(CST)、粘度相比原污泥分别降低了13.50%、51.18%、40.79%.泥饼含固率相比原污泥则增加14.58%.微波耦合高铁酸钾能有效破坏污泥絮体结构.随着高铁酸钾投量增加,上清液的蛋白质含量持续增加,多糖含量则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684.
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在室内模拟了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对燃料油(0#柴油)和东海平湖原油乳化液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释放过程中缢蛏体内石油烃的动态检测以及对检测结果的非线性曲线拟合,获得缢蛏对0#柴油、原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平衡状态下缢蛏体内石油烃含量C Amax、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得到的各动力学参数平均值分别为:缢蛏对0#柴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为10.67、k2为0.0795、BCF为122.56、C Amax为129.07 mg·kg-1、B1/2为9.61 d;缢蛏对原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为7.79、k2为0.0948、BCF为89.38、C Amax为110.68 mg·kg-1、B1/2为7.88 d.缢蛏对0#柴油、原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BCF均随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减少,对0#柴油、原油乳化液的释放速率常数k2与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无明显相关性,C Amax随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0#柴油在缢蛏体内的富集量高于原油乳化液、释放量低于原油乳化液,其原因与不同种类石油的烃类组分有关.  相似文献   
685.
在苏南部分地区采集稻谷样品12组,利用高效液相液相色谱对15种PAHs进行分析测定,并对其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5种PAHs浓度水平为124.85~344.38 ng/g,平均值为200.80 ng/g,地区分布的差异性比较明显;单体PAHs以菲、芴和荧蒽等3-4环为主;具有致癌性的多环芳烃单体在稻谷中普遍检出,且有一个样品中苯并(a)芘超出我国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研究区域内稻谷样品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686.
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我国城乡环境保护存在重大差异,由此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其中垃圾污染尤为突出。农村垃圾污染已严重损害了农民环境权利,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从立法角度看,我国农村垃圾污染防治在立法指导思想、立法体系以及立法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立法缺陷。因此,在环境正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立法应该从立法理念、立法模式、立法程序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对农村垃圾污染防治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687.
本文分析了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建设中的监管以及项目验收监测中的规范性等问题,并着重从如何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项目建设中的监管以及项目验收中的监测规范性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88.
脱甲河农业流域土壤沉积物氮素时空分布与N2O释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脱甲河农业小流域氮素输出特性,运用流动注射仪法和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于2015年4月—2016年1月对流域内4级河段(S1、S2、S3和S4)稻田-岸坡-河底沉积物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及水体溶存氧化亚氮(N_2O)浓度进行了连续10个月的监测,并利用双层扩散模型法对水系N_2O排放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脱甲河流域稻田-岸坡-河底沉积物NH_4~+-N含量逐渐升高,NO_3~--N含量逐渐降低,其中,岸坡及河底沉积物土壤中的氮主要以NH_4~+-N形式为主,均值分别为(7.38±0.62)mg·kg-1和(16.49±1.70)mg·kg~(-1);稻田土壤和脱甲河水体中的氮主要以NO_3~--N为主,均值分别为(7.40±0.81)mg·kg~(-1)和(1.55±0.03)mg·L~(-1).水体溶存N_2O浓度范围在0.005~7.37μmol·L~(-1)之间,均值为(0.54±0.05)μmol·L~(-1);扩散通量在-1.11~1811.29μg·m~(-2)·h~(-1)之间,均值为(130.10±12.04)μg·m~(-2)·h~(-1),每年向大气输出的N_2O量为11.40 kg·hm-2.其中,在早稻生长初期和早晚稻收割、栽种交替时段N_2O输出量达到高峰.空间上,N_2O扩散通量表现为S1S4S3S2,S1级河段显著低于其他3级河段(p0.01).相关分析表明,脱甲河表层水体N_2O扩散通量与NH_4~+-N(r=0.87,p0.01)、NO_3~--N(r=0.80,p0.01)和水温(r=0.57,p0.01)呈显著正相关,流域内稻田-岸坡-河底沉积物及水体NH_4~+-N和NO_3~--N浓度间相关性不显著.脱甲河农业小流域氮素流失主要包括稻田-岸坡-河底沉积物中铵态氮、硝态氮及水体中N_2O,在水稻栽种期间出现高峰,存在较大氮素流失风险,因此,开展农业小流域氮素流失研究对区域氮素周转及农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89.
表层岩溶带及其植被、土壤构成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本文系统分析了兰电堂泉域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水样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从大气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土壤水到岩溶泉水的水文过程中,电导率、暂时硬度、总碳量不断增加,不同阶段各阴、阳离子的吸附和淋溶存在差异,对大部分离子,植被层和浅层土壤有较强淋溶作用,深层土壤吸附作用较强。表层岩溶带水文过程是碳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植被层是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土壤层是无机碳、有机碳和HCO3-转化的重要化学场,植物-土壤系统主导了碳的转化和转移,影响表层岩溶动力系统。随植物群落正向演替的进行,表层岩溶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能有效调控水文地球化学性质变化。  相似文献   
690.
双氧水氧化法处理低浓度含氰废水的试验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双氧水(H2O)氧化法处理低浓度含氰废水,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初始pH值为7、电机搅拌速度为100 r/min、体积分数为30%的H2O2投加量为2.5 mL/L、反应时间为2h条件下,总氰去除率可达93%以上.实际工程应用中,出水口总氰浓度远低于国家有关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