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158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204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中国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98个气象站的沙尘暴日数、持续时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分解(EOF、REOF)、滑动t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小波变换,对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区域沙尘暴日数大致呈北多南少型分布;受大尺度气候异常的影响,全区一致的沙尘暴异常是该区域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日数空间异常可分为4个沙尘暴气候区:河西走廊—阿拉善区、鄂尔多斯—乌兰布和区、柴达木—茶卡寒旱区、陕甘宁黄土高原区。河西走廊—阿拉善区沙尘暴频次最高,陕甘宁黄土高原区频次最少;近40多年来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日数呈减少的态势;沙尘暴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末期发生气候突变,突变起源于沙漠及相邻地区,并由外围沙漠区向中间地带传播。沙尘暴持续时间最长的不是高频区河西走廊—阿拉善区,而是鄂尔多斯—乌兰布和区,最短的也不在频次最低的陕甘宁黄土高原区,而在柴达木—茶卡寒旱区;沙尘暴高发的河西走廊—阿拉善区、鄂尔多斯—乌兰布和区,持续时间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这两个区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沙尘暴持续时间变率增大;90年代以后沙尘暴持续时间有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62.
海洋硫酸盐还原菌群处理烟气脱硫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盐硫酸根废水的特性,从海底沉积物中富集得到1个硫酸盐还原菌菌群SRB-2,并研究了盐度、温度、pH值、碳源、硫酸根浓度和铁形态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RB-2为嗜盐中温硫酸盐还原菌群, 可以利用乙醇及乳酸为单一碳源,最佳生长温度为30~40℃,最佳生长pH值为7.4~8.3,SRB-2菌群能够在硫酸根浓度为5 200 mg/L或盐度为60 g/L的条件下正常生长,还原铁粉对该菌群还原硫酸根的能力具有加强作用,而二价铁离子则抑制细菌活性.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对菌体形态研究发现,在反应器填料表面,该菌群中有大量短竿状及螺旋状细菌黏附,而在底部,主要为表面覆盖大量黑色粘稠物质,由短竿状细菌组成,推测其可能是菌种SRB-2-64(GenBank 序列号:EU167911)的堆积.  相似文献   
63.
基于集成水资源管理理念框架,较系统地构建了污水治理体系问题诊断指标体系并明确了诊断标准.实证研究表明,浙江省污水治理体系仍存在政策不协调,投资结构不合理,体制横向不协调、纵向不到位、职责分散,民主参与决策与监督机制不健全,排污行为监测监管不到位,经济激励不够、行业自律不足等问题.建议浙江省应进一步协调区域发展政策,优化污水治理城乡投融资结构,完善机构设置,优化部门协调,加强政府监测监管等,以提高污水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64.
庞建民 《安防科技》2010,(12):31-34
本文分析了公安机关110、119、122"三台合一"后,119消防通信系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为"三台合一"是城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发展的基础和必然的趋势,但在现时由于消防灭火救援业务涵盖范围广,且专业和技术特点有明显独立性,具备其他公安业务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只有充分考虑与之适合的对策,才能真正实现"集中接警、统一指挥、快速反应、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65.
土石混合体作为一种土和石的特殊混合体,其宏观变形破坏及力学性质与块石的空间定向性密切相关。为了研究块石定向性对土石混合体变形破坏机理的影响,采用二维颗粒流软件中FISH语言编写算法生成不同角度的椭圆形块石,建立土石混合体二维颗粒流数值模型,分别进行了单块石和多块石条件下土石混合体双轴试验数值模拟,对其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块石角度不同时,土体中裂纹萌生位置不同;随着块石短轴方向与最大主压力轴夹角增大,土石混合体黏聚力先减小后增加,内摩擦逐渐减小;在应力峰值前的应力平缓增长阶段,土体中裂纹迅速增长,在试样强度达到峰值后进入残余强度阶段,裂纹的增速也逐渐降低;块石角度不同时,土石混合体的剪切带破坏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66.
利用管式炉燃烧实验模拟水泥窑炉预分解与钢铁窑炉烧结过程,在900℃下开展钢铁尘泥、转炉灰、烧结灰、高炉布袋灰4种典型的钢铁冶炼固废与垃圾焚烧飞灰热利用及共燃过程气相污染物生成特性与排放控制的相关研究,其中,4种钢铁冶炼固废与垃圾焚烧飞灰分别以2∶8、3∶7、4∶6的质量比进行共燃。结果表明:钢铁尘泥、转炉灰、烧结灰、高炉布袋灰分别以20%、20%、30%和40%的比例与垃圾焚烧飞灰共燃,是抑制NO生成、挥发性重金属Pb、Zn挥发的最佳比例。4种钢铁冶炼固废中,转炉灰与垃圾焚烧飞灰共燃对NO生成的抑制效果最好,高炉布袋灰与垃圾焚烧飞灰共燃对Pb挥发的抑制效果最稳定,同时对Zn挥发的抑制效果最佳。该成果可为热处置过程中气体污染物的生成抑制和排放控制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综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环境质量评价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而定量地反映环境质量的真实状况,为环境规划和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是正确评价环境质量,区分环境功能的关键.因此,世界各国都很注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为此提出了多种评价模式.本文将基于此,对国、内外目前应用以及正处于研究阶段的有关评价方法、模式进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68.
基于2016~2022年北京市环境监测和气象观测数据,结合后向轨迹聚类和潜在源区贡献分析北京市臭氧(O3)污染特征、气象影响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2016~2022年北京市共发生41次具有跳变特征的O3污染过程,平均为5.9次·a-1,发生时间集中在5~7月,跳变当日(OJD2)较跳变前一日(OJD1)的ρ(O3-8h)平均值偏高78.3%,峰值浓度偏高78.9%,OJD2区域O3浓度高值带呈现由南向北推进的特征.北京市跳变O3污染发生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不利气象条件导致的本地积累叠加区域传输影响.跳变型O3污染发生时具有偏南风频率增加、温度上升、气压降低和降水减少的特征,偏南风频率增加为O3及其前体物的传输提供条件,在本地高温作用下快速发生光化学反应,叠加降水较少,综合推高OJD2的O3浓度水平.聚类分析得到6条气团输送路径,OJD2来自偏北方向的气团减少11.2%,来自偏南和偏东方向气团增加6.7%和4.4%,气团以短距离传输为主,偏南和偏东方向对应的O3浓度较高,对北京污染贡献较大.潜在源区分析揭示OJD2的O3污染的主要潜在源区是京津冀中南部和东部,贡献了82.6%污染轨迹.跳变型O3污染区域输送贡献明显,需要加强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69.
以吉林西部为研究区,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分别应用蒙特卡罗方法和拉丁超立方方法在研究区10个县(市)开采量的可行范围内进行采样,经对比选择拉丁超立方抽样结果得到输入(开采量)—输出(水位降深)数据集,建立小波神经网络模型作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的替代模型,而后对替代模型有效性作误差分析,并与多元非线性回归替代模型进行对比.结果显示,2种替代模型在功能上都能逼近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但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的水位降深均值和水位降深剩余标准差与模拟模型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低于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76%和45%,说明小波神经网络模型更适合作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的替代模型,这为减少优化模型求解过程中直接调用模拟模型所造成的计算负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