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73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65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建立了大气颗粒物(PM_(2.5)、PM_(10))中10种糖醇类物质的离子色谱检测法。建立了大气颗粒物(PM_(2.5)、PM_(10))中丙三醇、赤藓糖醇、木糖醇、左旋葡聚糖、山梨醇、甘露聚糖、海藻糖、甘露醇、半乳聚糖、葡萄糖的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HPAEC)与脉冲安培检测器(PAD)联用技术(HPAEC-PAD)的快速检测法。样品采用2 mg/L叠氮化钠溶液60 min振荡提取,经浓度为250 mmo L/L,流速为0.40 m L/min的氢氧化钠淋洗液洗脱30 min后,浓度逐步增加,60 min时达到500 mmol/L,10种物质被完全洗脱。该方法线性良好,线性回归系数大于0.999,实际样品测试加标回收率为84%~115%,精密度为0.5%~8.2%,对北京市2016年1月采暖季的大气颗粒物样品(PM_(2.5)、PM_(10))进行检测,其中左旋葡聚糖质量浓度最高,分别为(113±124)ng/m~3,(118±100)ng/m~3,其他9种物质均有检出。  相似文献   
242.
本文将目前矿井应急救援技术总结为个体防护装备与应急抢险装备两个方面,并分别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个体防护装备与应急抢险装备发展的具体情况,在总结国内外矿井应急救援技术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矿井应急救援技术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43.
望虞河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分布与形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望虞河沉积物中氮的分布与形态变化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于2011年5月、8月、11月和12月采集沿线10个监测断面的表层沉积物。利用逐级分离浸取法(BCR)测定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含量,并观测其主要理化指标。结果表明,(1)沉积物中总氮(TN)含量为347.85~2 733.56 mg/kg并沿程上升,其中排水期8月TN含量最高且沿程变化较大,调水期TN分布与变化趋势相近。以沉积物中TN含量为污染评价标准,沉积物在5月和12月较清洁,在11月为轻度污染,而在8月为重度污染状态。(2)望虞河上河段和贡湖湾表层沉积物中TN及各形态氮的含量较低,氮在5月、8月和11月以非转化态氮(NEF-N)为主,而在12月以可转化态氮(TF-N)为主,其中离子交换态氮(IEF-N)和有机态与硫化物结合态(OSF-N)受水环境变化影响较大。(3)在调水期,IEF-N和OSF-N含量较大且沿程变化较大,CF-N和IMOF-N显示出明显季节差异性;在排水期8月,IEF-N和OSF-N含量较低且变化平缓。(4)望虞河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含量分布与形态变化主要受到总有机碳(TOC)含量、温度、氧化还原电位(ORP)和粒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4.
基于三峡水库2003年后的蓄水特点,本文将2003~2017年划分为4个蓄水阶段.根据三峡水库2003~2017年每月的水文水质数据,分析了自蓄水以来不同蓄水阶段总磷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首次蓄水阶段,三峡水库的滞留效应从2005年开始凸显.蓄水试运行阶段,干流断面总磷年均浓度在2008年沿程明显降低,此后清溪场断面受到乌江高浓度总磷汇入的一定影响.高水位正常运用期,除清溪场断面外,从铜罐驿至官渡口断面,总磷年均浓度呈现沿程降低的现象.上游梯级电站运行后,除官渡口断面外,干流其余断面总磷年均浓度随时间逐渐减小.官渡口断面于2016年首次出现总磷年均浓度高于沱口断面的现象.且总磷丰水期年均值不再明显高于枯水期.同时,在此蓄水阶段总磷浓度与流量相关性不显著,朱沱,铜罐驿和官渡口断面总磷浓度与悬浮物浓度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45.
为研究消油剂和溢油对海洋底栖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将黄海胆(Glyptocidaris crenularis)暴露于不同浓度(油水配比浓度分别为0.92 g/L、1.84 g/L、3.68 g/L)的180#燃料油分散液(water-accommodated fractions,WAFs)和经生物降解型消油剂处理后得到的乳化液(Biological enhanced water-accommodated fractions,BEWAFs)中,分别于暴露期24 h、48 h和96 h及恢复期24 h和48 h时,检测WAFs和BEWAFs对海胆性腺和肠组织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结果显示,暴露在WAFs和BEWAFs中的性腺组织CAT、SOD和肠组织CAT活性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肠组织SOD活性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呈升高—降低—升高趋势。肠组织中两种酶活性的最大诱导值出现的时间早于性腺组织,且恢复期时肠组织中各浓度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更为显著,说明肠组织受石油烃氧化胁迫的敏感性比性腺组织强。与WAFs和BEWAFs相比,消油剂对照组中两种酶活性变化较小,由此可知,生物降解型消油剂本身对黄海胆的影响非常小,但其与燃料油对黄海胆的复合毒性效应却大于燃料油本身。海胆体内的CAT和SOD活性对石油烃的急性毒性效应较为敏感,可作为监测海上石油烃污染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46.
三峡澎溪河流域消落区与岸边土壤磷形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黄俊杰  王超  方博  冯磊  方芳  李哲  郭劲松 《环境科学》2017,38(9):3673-3681
选取了落干期澎溪河流域6个消落区点位,分析了消落区土壤磷形态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各形态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采用SMT法测定了消落区土壤总磷、无机磷和有机磷含量,其总磷TP含量均值为575.29 mg·kg~(-1),有机磷OP含量均值为91.23 mg·kg~(-1).(2)采用Hedley法分析了消落区土壤磷的5种赋存形态,其中WA-Pi、PA-Pi、Fe/Al-Pi等3种易迁移的无机磷形态之和占可提取Pi的11.61%,且低于岸边土壤;WA-Po、PA-Po两种生物可利用性较高的有机磷形态含量之和占可提取Po的22.28%,而中活性有机磷Fe/Al-Po占可提取Po的66.30%,且消落区土壤各形态Po含量均低于岸边土壤,又以Fe/Al-Po含量差异最大.(3)消落区土壤TP与活性较强的WA-Pt、PA-Pt呈显著相关,表明消落区土壤活性磷含量主要受TP影响;各形态磷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不同形态磷的来源可能不同;消落区土壤Fe/Al-Pt与土壤有机质OM呈显著相关,表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可能影响铁铝结合态磷含量.在淹水条件下,消落区土壤磷组分的释放对上覆水体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47.
农村水环境污染及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静  王超  王沛芳 《环境科技》2005,18(3):40-42
根据我国农村水环境状况,分析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农村水环境治理应采用全过程控制措施.走控源和治理相结合、治理与管理相结合的路线,同时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来保护水环境。  相似文献   
248.
菖蒲对几种常见藻类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自然光照条件下,菖蒲对几种藻类均有化感抑制作用,其中对水华鱼腥藻和小球藻的抑制率分别达100%和91.2%。遮光条件下,菖蒲对各藻类的化感抑制作用受到影响,效果不佳。水华鱼腥藻起始浓度越小,菖蒲种植水对其化感抑制作用越显著。小球藻生长时期越长,越易受菖蒲种植水化感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9.
王超 《环境保护科学》2019,45(2):101-106
运用2005、2010和2015年的遥感数据进行遥感解译及空间分析,在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价。以重庆涪陵页岩气开采区为例,通过研究页岩气开采对景观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页岩气的开采对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植被覆盖面积减小,林地范围缩小了3 656.36 km~2,草地覆盖范围减少了205.09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1 368.73 km~2,景观生态风险从0.045 6上升至0.055 3。  相似文献   
250.
偶氮化合物是重要的工业化学品,也是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其紫外激发特征及"分子结构-紫外吸收"的构效关系暂未完全明确.本研究借助量子化学计算,通过对波函数与激发态"电子-空穴"的分析,描述偶氮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和激发态特征.结果表明:反式偶氮苯实验紫外光谱的第一主要吸收峰应指认为π→π*跃迁,对应其S0→S2激发,电子从最高占据轨道(HOMO)跃迁到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它的第一激发过程(S0→S1)振子强度很小(f=0.031),对光谱贡献可以忽略.反式偶氮苯吸收峰位置与顺式相比普遍红移,表明反式结构中偶氮键通过"桥接效应"形成全局共轭,降低了激发能,对偶氮化合物的紫外吸收产生显著影响;在水溶液中,钠离子对偶氮键的电荷分布存在显著扰动,因此,孤立阴离子模型计算得到的甲基橙光谱与实验存在较大误差."推拉"电子官能团促使甲基橙分子高度极化,与钠离子和水分子作用较强,正确处理偶氮键附近的阳离子扰动是建立预测模型的关键.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指认偶氮污染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能为污染修复、环境工程技术开发、光学材料合成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