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52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不同材料对高As污泥中As的固定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制酸行业产生的高砷(As)污泥浸出毒性过高且难处理的问题,选择典型无机硫化物、含钙材料、含铁或铝材料(Fe~0、铁盐、Fe_2O_3/Al_2O_3)对高As污泥进行固定化,采用醋酸(TCLP)、H_2SO_4-HNO_3和H_2O_3种浸提法评估了各材料对As的固定效果;考察了固定化对污泥中As结合态和价态分布的影响,筛选最佳固定化材料,进行联合水泥固化。结果表明,FeCl_3固化As的效果最好,3种浸提法评估的固砷率分别为86.01%、42.02%、 58.87%。FeCl_3和Fe~0处理能够促进污泥As向固定态转化,非专性和专性吸附态占比分别降低了80.60%和38.13%。FeCl_3促进非专性和专性吸附态向结晶铁锰或铁铝水化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转化。CaO、Fe~0、FeSO_4·7H_2O、Fe(NO_3)_3·9H_2O、FeCl_3和Fe_2O_(12)S_3处理对As(Ⅲ)具有一定的氧化作用。FeCl_3处理后,As(Ⅲ)占比由77.14%降为19.72%。Fe(OH)_3、Fe_2O_3和Al_2O_3处理对As(Ⅲ)的氧化性不明显,Na_2S·9H_2O处理使As(Ⅲ)占比升至85.84%。随FeCl_3、水泥和两者配伍材料投加量的增加,在3种方法中,污泥中As的浸出量均明显降低,单一FeCl_3和配伍固砷效果均优于水泥;水泥配伍比≥100%时的固砷效果优于单一FeCl_3;250%FeCl_3+125%水泥可使3种方法中浸出砷浓度降至最低,分别为113.81、399.28、347.27 mg·L~(-1),固砷率均高于97%。本研究结果可为高As污泥的固定化提供参考。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为评估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菌对石油烃降解菌的辅助效应,从热带近海海域石油烃污染水样中筛选出一株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菌BSM-301,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 sp.),利用薄层色谱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初步确定其产物为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以菌株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值为评价指标,对其生活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海水环境条件下的石油烃辅助降解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适初始p H值为7.5,最适培养温度为30℃,添加后石油烃降解率比两种降解菌SJDQ-112和SJDQ-1122单独作用分别提高了64.9%和86.2%。试验正向辅助效果较为明显,为进一步研究海水中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3.
64.
难忘的岁月     
1972年春,我和老孙去拉萨,接替已在拉萨看了一年多台的老牟和老姜。老孙已是第二次进藏了,而我却是第一次,而且是乘飞机,心里特别高兴。我们在成都排队登记,等了一周左右机票总算买到了,于是赶紧托运行里。那时候我们出差不管多远都是自带被褥,所花托运费其实比买一套还贵,但按当时的规定,买一套不能报销,托运费多少都能报。  相似文献   
65.
氨氮抑制是造成畜禽养殖废弃物厌氧消化处理效率低和运行稳定性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简述了氨氮的来源及抑制阈值,剖析了氨氮抑制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从氨氮的缓冲和微生物驯化2个方面总结了氨氮抑制的应对措施。建议重点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厌氧消化过程中氨氮释放规律、"氨氮-VFAs-碳酸盐"三元缓冲体系的调控模式、氨氮抑制的微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厌氧消化工程的处理效率和运行稳定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本文探讨了从环境污染,环境灾害,人类开发强度和自然环境条件等4类指标中选取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的观点,确定各类指标评价因子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进行了区域性总体环境质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67.
本文以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用Fisher最佳分类法对华北地区1401—1986年这段时间,每三年作为一个时间段,进行了集群,划分出两个地震活动期和两个平静期,并用树状分类器将地震活动期分出了若干地震活动幕,最后用误识率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68.
蜈蚣草能够超累积土壤中的砷,对土壤环境中的多环芳烃也具有较好的耐受能力,是修复砷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的理想修复手段之一.为探究在苯并(a)芘和砷(As)单独污染和复合污染条件下的蜈蚣草对两种污染物的吸收转运,通过水培模拟实验揭示蜈蚣草体内砷与苯并(a)芘的交互作用,同时采用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检测观察苯并(a)芘在蜈蚣草中的赋存和分布.结果表明,添加苯并(a)芘使得蜈蚣草各部分总砷含量均下降.其中,叶、茎、根分别下降149.4、78.59、47.05 mg·kg-1(以DW计)(p<0.05),叶部下降幅度最大,达到47.3%,根部及茎部含量分别下降了40.9%和38.2%(p<0.05).同时苯并(a)芘的添加也改变了砷在蜈蚣草体内的赋存形态,根部与叶部三价砷的比例分别下降了3.87%、4.20%(p<0.05),而茎部两种砷形态比例无显著变化.砷的添加促进了蜈蚣草各部分对苯并(a)芘的积累,每株根部、茎部和叶部的累积量分别增加了4680、109.26和226.61 ng(p<0.05),说明苯并(a)芘和砷在蜈蚣草植株中交互作用显著,砷的添加不会改变苯并(a)芘的赋存位点,但会增强蜈蚣草对于苯并(a)芘吸收,而苯并(a)芘的添加则会抑制砷的吸收,苯并(a)芘首先由蜈蚣草根部表皮细胞吸收,通过茎部的U型维管束及茎部外缘细胞转运到叶部,赋存于叶部的表皮细胞、叶脉组织及气孔细胞当中.  相似文献   
69.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多指标可拓综合评价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多指标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分析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物元模型。将多污染物空气质量要素的目标评价归结为单目标决策,比较简明确切地反映出城市某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综合水平状况。  相似文献   
70.
采用调节+混凝+水解酸化+uAsB+膜生物反应器联合工艺处理高浓度酿造废水。结果表明CODcr、BOD5和总磷(TP)最终去除率为99.9%,SS、总氮(TN)和色度处理效率分别为88.4%、7013%和62.6%。表明该处理酿造废水的联合工艺系统净化效率高,尤其对有机物去I涂效果明显,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稳定,处理后完全能够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