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00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11.
我国GB 20952-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首次提出加油站安装油气处理装置,但是部分油气回收从业人员对油气处理装置的作用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通过对美国加州加油站油气处理装置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阐述加油站油气处理装置的作用,并对油气处理装置VOCs(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现状进行全口径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①油气处理装置是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控制Stage Ⅰ(卸油油气回收系统或第一阶段油气回收系统)和Stage Ⅱ(加油油气回收系统或第二阶段油气回收系统)工作时埋地油罐压力增加所导致的无组织排放,但它不能取代Stage Ⅰ.②2016-2018年北京市油气处理装置NMHC(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分别为5.43、3.67和2.30 g/m3,达标率由98.5%升至99.7%;春、夏、秋、冬四季NMHC平均排放浓度分别为3.54、4.68、3.13和1.64 g/m3,其中夏季NMHC排放浓度最高;"吸附"和"冷凝+膜"处理效果略优于"膜分离".③2017年北京市油气处理装置NMHC排放浓度相对于排放标准(≤ 20 g/m3)的达标率为97.6%,NMHC排放浓度≤ 10 g/m3的比例为90.4%.研究显示,加油站油气处理装置是埋地油罐压力控制装置,为减少油罐及其附属设施的无组织排放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12.
采用液上色谱方法测定水中苯系物。在100毫升注射器内,35℃下摇动15秒钟后,水样即达到平衡,上部空间气体用PEG 20M柱进行色谱分离,以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方法的标准偏差为±0.15.最低检出浓度小于6微克/升,该法适用于石油化工废水和地面水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3.
加油站汽油销售量随机动车保有量同步快速增长,并已成为北京市VOCs主要来源之一. 为准确估算加油站VOCs排放,在比较国内外加油站VOCs排放因子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加油站油气治理过程,估算北京市1990—2014年加油站VOCs排放清单,并预测2015—2030年排放清单. 结果表明:①中国、US EPA(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和EEA(欧洲环境署)的加油站VOCs未控制排放因子分别是CARB(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排放因子的1.78、1.38和0.85倍;②根据CARB排放因子和北京本地油气治理措施计算得到北京市2003年、2008年和2030年VOCs加权排放因子,分别为2 103、263和80 mg/L,2008年和2030年控制效率分别为2003年的88%和96%;③2003年加油站VOCs排放量达到峰值(5 134 t/a),在北京市实施DB 11/208—2003《加油站油气排放控制和限值》后,2008年VOCs排放量减至1 195 t/a,城六区排放量约占全市的60%;④《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后,预测2017年、2022年和2030年的VOCs排放量分别为1 252、976和531 t/a,2030年汽油消费量是1990年的8.8倍,但VOCs排放量仅为1990年的34%. 研究显示,北京市加油站油气回收工作为加油站VOCs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4.
为研究赤潮藻类与海洋细菌的微生态关系,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将塔马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Lebour)Balech)与海底沉积物中分离的两种细菌(Bacillus megaterium,S7;B.halmatpulus,S10)共同培养,并探讨了藻菌共培养对A.tamarense生长以及对水体中胞外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β-Glc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的第2周内,与细菌S7或S10共培养的A.tamarense细胞数分别比CK增加约12%和24%,而在第3周内则各增加23%和5%左右。另外,分别与A.tamarense共培养的细菌S7或S10的β-GlcA变化趋势相似,呈马鞍型曲线。在A.tamarense生长的后期,β-GlcA随着藻细胞的裂解程度的增加而迅速提高。图3参25  相似文献   
115.
以毒死蜱污染的碱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法,探讨降解菌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sp.)A1A18单独施用、配施不同肥料条件下土壤残留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以及降解菌不同施用量对土壤残留毒死蜱降解动态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8.57的强碱性土壤中,毒死蜱初始质量分数为2.5 mg·kg~(-1)(干土,下同),其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_t=C_0·e~(-kt)),可应用于降解菌、肥料施用时毒死蜱相关降解动力学参数的确定。降解菌A1A18可显著促进土壤残留毒死蜱的降解,其降解速率常数由0.070增至0.148-0.169。降解菌分别与0.2%尿素、1.0%有机肥及二者的混合物配施,进一步将降解速率常数提高至0.221、0.252和0.257,但是两种肥料对毒死蜱降解的促进作用不具有叠加效应。毒死蜱施用初期,土壤细菌数量呈下降趋势,真菌数量显著增加,放线菌数量在短期下降后呈增加趋势。随着时间延长和毒死蜱残留量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降解菌与肥料配施,在提高毒死蜱降解速率的同时可加速消除毒死蜱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降解菌数量越多,其作用越强。通过比较,碱性土壤中施用毒死蜱降解菌A1A18初始密度为6×10~7CFU·g~(-1)时,与1%有机肥或0.2%尿素+1%有机肥配施,土壤残留毒死蜱的半衰期为1.70-1.87d,降解率达到90.71%-91.65%,对毒死蜱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6.
潜育化水稻土存在渍、冷、烂、闭(气)、毒及缺素等障碍因素,采取水旱轮作是改良利用潜育化水稻土极其重要的措施.研究表明,水旱轮作可以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能,提高氧化还原电位,减少还原物质,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提高其活性,增加土壤速效养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并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获得全年农业增产增收增值.  相似文献   
117.
本文报导了武汉市八类102份食品中有机氯农药的调查结果,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污染。以六六六污染较严重,所有食品的平均值六六六为0.9113PPM,滴滴涕为0.5627PPM。植物性食品36份,六六六检出率为100%,滴滴涕检出率为91.67%,只有植物油超标37.50%。动物性食品66份,六六六和滴滴涕检出率均为100%,六六六超标率为22.73%,滴滴涕超标率为7.58%。六六六超标率最高者为牛奶(占60%),其次为蛋类(占50%),再者肥肉(占30%)。滴滴涕超标者为蛋类(占20%)和肥肉(占30%).通过此次调查,可以从食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水平初步估计我市人民的摄入水平。  相似文献   
118.
边晓明  陈霞 《环境与开发》1994,9(2):262-267
本文根据1991年对南湖水环境的监测和调查,结合南湖现状使用功能,对南湖水域的功能区进行了划分,并通过预测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9.
六六六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六六六在四十年代即作为杀虫剂用于农业、林业和卫生,迄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我国于五十年代开始生产和使用,而且逐渐发展为使用最广泛的农药之一。由于六六六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在环境和生物体内降解,且易在生物体脂肪和脏器内蓄积,我国虽于1983年停止生产,但其影响依然存在,故对其毒性研究仍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0.
水面油膜下油滴输移扩散方程的解析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所给一解条件下,进行来密的数学推导。进行严密的数学推导,给出油移输移扩散方程的解析解。分析了解的合理性,讨论了与简化方程解析解的一致性,其结果令人满意。此解对河流、水库、海洋事故溢油污染计算具有实际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