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5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随着各类生命线网络间关联日益紧密,对关联生命线网络进行韧性研究刻不容缓。以地震灾害为背景,构建了城市电-气关联生命线网络韧性评估框架,并基于电力潮流分析和天然气稳态仿真分析,建立了考虑电力网络和燃气网络功能特性的性能评价指标。同时,以关联的IEEE30节点网络和20节点燃气网络为案例,结合评估框架分析网络韧性在不同恢复预算和恢复资源下的变化规律,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为建设“韧性城市”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装置对袋式除尘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台与袋式除尘器配套的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系统上,通过对运行脱硫系统前后袋式除尘器的脱硫效果机理性分析。研究了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装置对袋式除尘器工作稳定性、除尘效率和阻力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城市供水网络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基于性能响应函数(PRF)方法,引入基础设施网络均衡理论,设计综合考虑城市供水网络物理状态和输送能力的性能时程响应函数,构建贯穿结构和功能双维度的地震灾害下城市供水网络韧性评估方法;从灾害概率、灾害后果、恢复速度、恢复程度等4个关键因素出发,提出城市供水网络网状扩张、管道延性改造、增加恢复资源和提升恢复储备等韧性优化策略;以我国华东某市供水网络为例,定量评估不同优化策略下的韧性提升效果,提出不同决策场景下恢复资源r和恢复储备b的优化配置方法。结果表明:管网延性改造是提升供水网络韧性的有效措施,网状扩张能提升供水网络性能,但对韧性提升无明显作用,网状扩张后要注意增加网络恢复资源和恢复储备。  相似文献   
14.
西宁市非采暖季和采暖季PM2.5中14种金属元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年11月采暖季和2013年9月非采暖季,在青藏高原典型城市西宁市4个采样点采集细颗粒物(PM_(2.5))样品,共获得40个有效样品。用微波消解-ICP-MS法、原子荧光法分析了样品中14种重点防控金属。结果表明:14种重点防控金属中Ag、Tl平均质量浓度为0.10~0.50 ng/m~3,Co、Sb、Hg平均质量浓度为0.50~4.00 ng/m~3,V、Cd、Cr、Ni、Cu、As平均质量浓度为4.00~50.0 ng/m~3,Mn、Pb、Zn平均质量浓度为50.0~2 000 ng/m~3。采样期间,采暖季相比非采暖季,PM_(2.5)质量浓度有下降趋势,不同采样区金属元素浓度有增有减。富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重点防控金属元素在非采暖季主要来源于土壤风沙扬尘、机动车尾气和工业排放,采暖季主要来源于土壤风沙扬尘、燃煤、燃油、机动车尾气和工业排放。非采暖季Zn、Ag、Cd、Hg、Tl和Pb富集因子较高,采暖季Zn、As、Ag、Cd、Sb、Hg、Tl、Pb富集因子较高,更容易受到人为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引入生态和气象研究领域的本底大气观测技术,提出一种便捷快速的温室气体本底浓度采样方法。该方法需要的设备简单,便于携带,能够快速完成采样。2011年5—7月,利用该方法,自西向东分别在处于我国三大阶梯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秦巴山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选择不同类型的土地覆盖下垫面开展了地面采样实验,获得了33组以CO2和CH4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数据。根据获得的采样结果,分别开展了人工采样数据分析及其与器测本底数据、卫星反演同期数据产品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几类数据趋势相符,数值相对偏差较低。总体认为,该方法获得的采样数据可靠、采样效率高,且成本低廉,这在我国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站还比较少的现实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可选的快速便捷监测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环境法的“污染者负担“原则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污染者负担”原则的接受和确认,在我国环境立法中是一个渐进深化过程。在环境法中确立“污染者负担”原则,首先涉及的是“污染者负担”的法律界定。我国环境立法先后规定了“准污染,谁治理”和“污染者治理”原则,但有其固有缺陷,亟须改造为“污染者负担”原则。  相似文献   
17.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概述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发展历程,论述了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分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简要地提出几点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综合考虑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了资源价值、资源承载力、资源影响力、市场开发条件、市场需求条件等5个方面14个评价因子。运用层次熵分析法,即由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再用熵技术进行修正。并建立了综合评价的线性加权函数模型。以浙江省象山县松兰山海滨度假区、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城和象山民俗文化村4个景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四处景区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值分别为5.842 4、7.006 5、8.223 2、7.135 6,开发潜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石浦渔港古城、象山民俗文化村、中国渔村、松兰山海滨度假区;所构建的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其它类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大气自动监测网络背景、现状概括及分析,详细介绍了全省大气自动监测的区域和监测项目,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今后全省的大气自动监测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及展望。  相似文献   
20.
在西宁市7个采样点分别采集了环境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用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和二重源解析技术解析了TSP和PM10的来源。结果表明:扬尘、煤烟尘和土壤风沙尘是造成该市TSP和PM10污染的主要源类。扬尘是造成该市颗粒物污染的首要因素,控制城市扬尘污染是城市环境空气颗粒物达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