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7篇
安全科学   132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189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案情简介】李某,1990年9月生,2004年9月读初中一年级,2005年1月因故退学,2005年3月经人介绍进N市H县J纺织品公司工作,任织布机操作工,J纺织品公司未与李某签订《劳动合同》。2005年7月,李某在J纺织品公司工作时违章操作,右手被织布机轧伤。  相似文献   
482.
事故概况杭州市某单位2007年3月发生了一起电梯夹人致伤事故。事故电梯为一台杂物电梯,型号为TWJ500/0.35,由有资质单位于2003年安装,且该资质单位一直承担该电梯的维保工作。事故经过大致如下:该单位使用人员在地下层楼处搬运货物进入轿厢内(厅门处于打开状态)时,电梯突然启动,搬运人员慌乱之中往外  相似文献   
483.
邛海湖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解析及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省邛海湖泊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来源进行了探讨和解析,综合评价了各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环境风险高值区。结果表明:1Cu、Hg和Pb的平均值低于四川土壤背景值,As、Cd、Cr和Zn的平均值高于四川土壤背景值,尤其是Cd和Zn的含量分别为各自自然背景值的7.86和1.56倍,积累较为明显。27种重金属可被辨识出3个主成分,PC1(As、Cd、Cr、Cu、Hg、Pb)为自然源因子,PC2(Cd、Hg)为工农业及自然源因子,PC3(Zn)为工业源因子。3湖泊的环境风险高值区位于西北部和西部的滨湖带,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由高至低为CdHgAsPbCuCrZn,其中Cd污染严重,处于严重潜在危险水平;国内外湖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对比可见,除与同一构造带滇池Cd含量偏高外,邛海沉积物中其它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基本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484.
以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对河南县泽曲河4个监测断面2008年至2013年的监测数据位基础,根据模糊学的原理,建立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水质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该方法不仅计算简便而且充分体现了其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也体现了各个评价因子对水质的综合影响,评价结果对摸清泽曲河水质环境状况和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85.
采用"衡邵干旱走廊"28个气象站点建站以来的逐月降水资料,基于泰森多边形法、面积加权法得到该地区年、季、月尺度降雨量,应用Mann-Kendall(M-K)非参数检验、GIS空间分析及Hurst指数等研究了降水的时空特征及趋势,结合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标(P_a)揭示气候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时间上,"衡邵干旱走廊"年际降水呈弱增加趋势,无突变特征;年内降水集中,春季和夏季多,秋季和冬季较少,除了春季,其余季节降水均有突变;各站点年降雨量变化有增有减,仅武冈显著下降,M-K检验表明,有8个站点存在突变点.年尺度P_a显示,"衡邵干旱走廊"1994、2002年为中涝,2011年为中旱,其余绝大部分为正常年,且各站点雨涝重于旱情;从季、月尺度P_a来看,夏、秋季节干旱特征明显,秋季干旱强度高于夏季,且"伏旱"严重.空间上,"衡邵干旱走廊"降水高值区主要位于四周地势较高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盆地范围内;北部、东部降水呈增加趋势,中部、西部以减少趋势为主.Hurst指数揭示,"衡邵干旱走廊"降水未来趋势持续性略高于反持续性.  相似文献   
486.
秦岭南北地区植被覆盖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和SPOT VGT(Spot Vegetation)两种数据集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对1982~2007年26年间秦岭南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进行了比较,并对其环境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秦岭南北地区的植被覆盖均呈降低趋势,且秦岭以北地区的降低速度大于秦岭以南.经计算分析得出,两地区春季和夏季的季平均NDVI与温度的相关系数均通过了p<0.1的显著性检验,其中,秦岭以南地区1982~1997年春季NDVI与温度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61(p<0.05);秦岭以北地区春季的降水与年NDVI之间也显著相关(p<0.05).值得注意的是,1998~2007年间,秦岭以北地区冬季NDVI与温度相关系数高达0.75(p<0.05),这是秦岭地区在区域环境影响下植被覆盖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表明秦岭以北地区的植被更多地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在全球变暖大趋势下,该地区植被可能更为敏感,是区域生态响应的一个重要信号.人为活动(如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也是影响该区植被覆盖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487.
通过对钦州湾1983~2003年10个航次调查资料的分析,探讨了该湾溶解氧的含量变化及其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20a来该湾水体中的DO含量变化并不大,所有航次均在一类海水标准范围内,以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秋季较低的特征出现;O2%的变化与DO相一致.但由于浮游植物在海湾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中扮演了正、反两方面的角色,从而使DO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趋于复杂,作为温盐函数的DO,与水温之间却多以显著正相关出现,与盐度则多以显著负相关出现,与pH、COD、浮游植物(或chl.a)和N、P、Si的相关性,却体现了时代变迁的特征;O2%的相关变化与DO不尽一致.但总的说来,浮游植物的增氧作用在海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主导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88.
通过对北海湾开发盛期(1995~2004年)10 a间DIN、DIP、Chla.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条件、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了该湾赤潮形成的原因和机理.结果表明:该湾赤潮的形成是以高N高P高Chl.a为主要特征,但P是1995年首次发生赤潮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是引发赤潮的内因,而N在该年度赤潮形成的过程中却以外因的作用出现,通过内因而引发赤潮;但在该湾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中,2004年的N已在海湾自身增补作用影响下从1995年的外因向内因位置迈进,与P同时跃居内因地位,赤潮的隐患已呈加重趋势.相关分析显示,作为诱发该湾赤潮的N、P营养盐,其来源途径并不一致,DIN突出了陆源径流输入的重大影响作用;而DIP则以海湾自身的再生补充为主,其中湾内沉积物中P的聚积及释放作用是引发该湾赤潮的最重要的内因.  相似文献   
489.
利用1km分辨率的SPOT VEGETATION(SPOTVGT)数据对秦岭南坡1998~2007年植被覆盖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了温度与年最大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秦岭南坡年最大NDVI值大于0.57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植被覆盖增加地区的面积总体大于退化的面积,但年最大NDVI值显著减小的像元占像元总数的4.45%以上,且部分阔叶林分布区的NDVI值显著降低;草灌丛是秦岭南坡退化最严重的植被类型.年最大NDVI值与前一年8月至当年7月平均温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大小随平均温度的变化符合y=-0.004x2-0.0015x+0.7168(p0.05).在研究区范围内,当前一年8月至当年7月平均温度低于某一温度(约为(13.0±0.2)℃)时,其与年最大NDVI呈正相关,而高于另一温度界限(约为(14.4±0.2)℃)时则呈负相关,其中研究区南端的人为耕作区表现尤为敏感.  相似文献   
490.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约束现象逐渐突出,能源效率偏低是目前的突出问题。论文应用Laspeyres因素分解法,对粤湘黔三省的能源使用强度进行分解分析。研究发现:①三省的能源使用强度差异较大,尤其是广东与贵州能源使用强度相差很大,从发展趋势看,三省的能源使用强度差异会逐渐变小。②三个省份的第一产业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都有利于减小能源使用强度,第二产业结构份额均有助于增加能源使用强度,第二产业效率份额都有利于降低能源使用强度,第二产业效率份额在三次产业中作用最大。广东省的第三产业结构份额为负值,而湖南、贵州结构份额多为正值;第三产业效率份额广东、湖南分时段出现正负值,原因有待于探索。贵州第三产业效率份额为负值。③三省的结构份额对能源使用强度都产生负作用;三省的效率份额都有利于降低能源使用强度,具体作用因地区而异。据此论文认为在近期要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减少国家能源消耗总量,保证能源安全,经济欠发达或能源使用强度高的地区应是重点整治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