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0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安全科学   181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78篇
综合类   531篇
基础理论   59篇
污染及防治   56篇
评价与监测   71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8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水射流割缝卸压增透时存在淹没射流和非淹没射流两种情况,导致煤体上下割缝半径不同,若仅根据一种半径进行钻孔布置,则易出现抽采空白带或增大工程量等问题。为此,提出基于淹没射流和非淹没射流不同破碎半径的钻孔布置新工艺。在分析两种射流速度场分布的基础上,理论计算了两种射流破碎半径,对比分析得出非淹没射流与淹没射流的破碎半径之比是1.48∶1。运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分析了两种射流并存情况下的瓦斯压力变化,并与不考虑淹没射流时抽放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射流并存时抽采范围为不考虑淹没射流的86.5%。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应采用交叉割缝的方式,同一行中相邻两割缝终孔间距为7.5 m,相邻两行中,垂直间距相隔5.8 m,且两端割缝中心相错3.75 m的布孔方案,并用comsol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交叉割缝布孔具有较好的抽放效果。  相似文献   
992.
鄱阳湖湿地土壤有机碳氮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2011年鄱阳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及饶河)15个湿地土壤样品中δ13C及δ15N的测定,分析探讨了鄱阳湖及其主支流湿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来源.结果表明:鄱阳湖湖区湿地土壤中总有机碳(TOC)的含量在0.45%~1.58%之间,总氮(TN)含量变化范围为0.06%~0.17%;各入湖河流TOC含量为0.41%~1.18%, TN含量在0.05%~0.13%之间.鄱阳湖湖区湿地土壤有机质δ13C及δ15N变化范围分别为-28.35‰~-18.58‰和3.27‰~6.84‰;各入湖河流湿地土壤δ13C和δ15N分别为-25.93‰~-22.66‰和2.97‰~5.41‰.有机质来源分析表明:除湖口处主要来源于C4植物外,鄱阳湖区及其入湖河流湿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C3植物.湖区湿地土壤氮素来源分析表明吴城处主要受农业化肥使用的影响,而其他采样点湿地土壤有机质氮素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入湖河流湿地土壤氮素来源较复杂,生活污水、化肥及工业污水是其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93.
食品安全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物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目前,重金属污染问题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且,食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测定结果已逐渐代替重金属的全量结果进行评价。因此,本文系统介绍了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定义及相关关系,综述了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多种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并着重论述了饮食习惯和肠道微生物对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者应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体外消化方法,饮食习惯和肠道微生物均极大的影响着食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最后,本文对食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展望:一、需加强食物中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研究;二、进一步加强肠道微生物对食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的研究;三、特别需加强中式饮食习惯下对食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4.
应用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双酚A(BPA)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殖的影响,内容包括:2d的种群增长率(r),3d的混交雌体数/非混交雌体数(MF/AF)、混交率(MR)、雄体数/雌体数(M/F)、携卵雌体数/非携卵雌体数(OF/NOF)、受精率(FR),7d的休眠卵产量(RE)及2d的休眠卵孵化率(H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PA 0.5mg/L及以上浓度显著降低轮虫2d的r值(0.83~0.86);BPA对轮虫3d的M/F及OF/NOF无显著影响;但BPA 0.25~1.0mg/L显著降低MF/AF、MR, BPA 0.125mg/L及以上浓度显著降低FR(3.33%~15.33%)和RE(25.2~39.2ind/8mL); BPA 0.0625~1.0mg/L显著降低HR(8.0%~22.0%).因此,既然BPA对测试的轮虫生殖具有负面影响,为保护浮游动物,其在自然水体中浓度必须监控.  相似文献   
995.
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社会经济产出、社会经济投入、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选取18个相关指标,通过重心法分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空间差异和时空动态演化过程,借此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中央政府财政倾斜和有关优惠政策的驱使下,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格局有所改善, 然而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东部地区而言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另外,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同时,并没有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尤其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东部地区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演化成了污染转移。下一阶段,政府应切实着眼于改善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控制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996.
植物彗星实验及其在生态毒理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彗星实验(Comet assay)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检测DNA损伤的新技术,具有快速、简便、灵敏性高和可靠性强等特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彗星实验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植物彗星实验方法及其在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7.
针对核电测量规范与工程实际,指出控制测量可优先选用测边网,扩展角度为方向观测值。结合算例,对有效运用Helmert验后方差定权及提高迭代计算速度进行探讨;特别指出,与经验定权方法不同,运用Helmert验后方差定权,待定点近似坐标取值宜尽可能精确。  相似文献   
998.
为了防止起重机操作台主令手柄在非零位置(即工作档位)上工作时突然停电,操作人员离开操作台时忘了将手柄拉回零位,当起重机恢复供电时,可能造成的起重机自行起动的事故。有了零位保护,当起重机意外断电后再送电,操作手柄不在零位起重机也不会自行起动了。因此,零位保护是起重机械各传动机构驱动电机失压保护的一种重要形式。GB/T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第7.4.4条规定《零位保护》要求:起重机各传动机构应设有零位保护。  相似文献   
999.
本文从双相不锈钢焊接性、无损检测的可行性、焊接结构几方面分析了双相不锈钢材质空冷器焊缝的开裂原因,提出了针对双相不锈钢材质合理的空冷器管箱焊接结构。  相似文献   
1000.
秸秆露天燃烧排放是中国碳排放的重要贡献源之一,现有研究中对近年来中国秸秆露天燃烧排放演变特征识别及驱动力分析还不足.本研究采用基于Himawari-8、VIIRS、MODIS监测火点融合的方法估算了2016—2020年中国秸秆露天燃烧CO2排放量,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识别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16—2020年中国秸秆露天燃烧CO2排放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18年排放大幅下降,对中国秸秆露天焚烧减排影响最大的区域为东北地区.针对不同省份的CO2月排放变化趋势分析发现,黑龙江、吉林等省份表现为双峰型排放结构,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而福建、广东等省份没有无明显的峰值与季节特征.农作物产量、播种面积与秸秆露天焚烧CO2排放之间存在强关联性.在自然、经济因素对各省份秸秆露天焚烧行为的影响方面,上海、北京等发达省份(直辖市)受经济因素影响高,而贵州、内蒙古等省份(自治区)则易受自然条件牵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