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7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192篇
基础理论   45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焦化废水是典型难降解工业有机废水,构成其成分的复杂及种类的繁多使其难以实现高效的生物降解过程,制约了水处理的水质达标.为了探明其中生物降解强抑制组分,采用DAX-8大孔树脂将焦化废水分离出疏水酸性组分(HOA)、疏水碱性组分(HOB)、疏水中性组分(HON)和亲水性组分(HIS)等4种极性不同的组分,分析了各组分的有机物含量分布,紫外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并用两种方法考察了各组分的可生物降解性能.结果表明,HOA是主要的有机组分,其COD和TOC分别占比55.9%和56.8%;HOA也是主要的芳香物质及荧光组分,而HON是芳香构造化程度最高和类腐殖质占比P(Ⅲ+Ⅴ)最高的组分;各组分的BOD5/COD值及脱氢酶活性的抑制结果显示其难降解程度依次为HONHOBHIS原水HOA,而HON是焦化废水中生物抑制最强组分,其BOD5/COD值仅为0.21±0.02,对脱氢酶活性的抑制达到38.5%;SUVA和P(Ⅲ+Ⅴ)与可生物降解性的关联分析发现,焦化废水中难降解组分并不都是芳香性化合物造成的,类腐殖质对其中难降解有机组分的指示作用相比SUVA更加灵敏.  相似文献   
42.
刘星辰  胡芸  刁习  韦朝海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1):3994-4000
以硝酸铋和钛酸丁酯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制备了Bi_2O_3-TiO_2复合半导体材料,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能谱分析(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Bi_2O_3-TiO_2复合材料对重金属Cr(Ⅵ)和难降解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复合污染的处理性能,并探讨了复合催化剂协同处理复合污染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该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下能同时降低重金属Cr(Ⅵ)和有机物DBP的浓度,抑制电子和空穴复合,表现出比对单一Cr(Ⅵ)及DBP污染物更高的处理效率.当Bi_2O_3含量为4%时,复合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43.
苯胺分解菌的驯化筛选研究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39  
采用某药厂下水道污泥富集的菌种,通过驯化筛选得到对苯胺分解能力强的专性菌种Ochrobactrumanthropi。通过正交实验得出Ochrobactrumanthropi的最适生长条件:pH为6~7,温度为35~40℃,NaCl浓度为0.6%。在适合的条件下,Ochrobactrumanthropi对苯胺有较好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44.
通过均匀设计实验,对造纸黑液进行湿式氧化处理,数据回归得到CODCr、吸光度、浊度的回归方程,各回归方程显著,氧分压对造纸黑液各指标影响最大;研究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氧分压、进水pH值、进水浓度、搅拌强度、反应时间对造纸黑液湿式氧化(WAO)处理的影响,6因素优化的操作条件依次为:180℃、3.0MPa、7.25、5500mg/L、500r/min、60min;在优化的操作条件下,造纸黑液的CODCr、CODCr去除率为1661mg/L、69.8%,吸光度、脱色率为0.63、96.3%,浊度、浊度去除率为661NTU、74.8%.均匀设计法在造纸黑液WAO处理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45.
复合型甲基二乙醇胺(MDEA)水溶液对烟气SO2具有良好的吸收性,其废液再生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烟气脱硫设备节能减排之需。实验采用聚丙烯中空纤维疏水膜组件为再生器,用真空膜蒸馏法再生吸收了SO2的MDEA富液,着重研究了废液温度变化对其再生率和蒸馏通量的影响,用气相色谱法测得废液在各实验温度下的再生色谱图,从而确定了废液的最佳再生温度为70℃,此时再生率可达98%。  相似文献   
46.
FeS自养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的耦合脱氮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对元素价态的转换存在协同作用是自然界关键的生态调节策略,充分利用这种策略,实现不同微生物的功能组合,可以发展废水处理新工艺.本文以静态批次实验的含氮污染物作为研究对象,把Fe S投加量、NO_3~--N/NO_2~--N比值、厌氧氨氧化(ANAMMOX,AN)和自养反硝化(AD)生物量之比作为反应控制条件,讨论了AN与AD之间代谢产物互补的合作机制,提出了(AN+AD)_(TN→0)脱氮工艺的概念.研究发现过量的Fe S投加在保证AD过程的彻底性之外,并不显著影响AN菌的代谢活性;提高NO_2~--N在电子受体中的比例,会使微生物复合群落处于代谢底物竞争关系之中,对TN的去除产生负面影响; AN生物量的增加加深了复合群落的合作程度,当初始NH_4~+-N与NO_3~--N的化学计量比小于0. 85时,可以实现TN浓度趋零.结果表明,通过认识微生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寻求复杂微生物群落功能的规划或调控,可以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达到低物耗投入条件下目标污染物的高效去除.  相似文献   
47.
生态资本运营理论在西部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生态资本运营的基本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特点分析了该地区进行生态资本运营的可行性与重要意义,并对该地区生态资本运营进行了经验实证,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机制.创新之处在于,把生态资本运营理论与西部地区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相关措施,对西部地区生态资本运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8.
从自然演化、人类活动、科学发展角度分析污废水的产生机制及其对天然水体溶液性质的影响,发现人类迁徙的城镇化以及工农业生产的效率约束导致污废水与天然径流之间的矛盾,使生态水体呈现出由地表纯净水向水质污染方向的功能转化,扰动了元素/化合物在地球表面或水体界面的离心与向心迁移的平衡,明确了水体界面或水圈作为物质地球循环中转站/转运站的原理机制。隐藏在各种水处理工艺原理中的物理、化学、物化、生化等丰富功能能够解决中转站中所积累的矛盾,所以,集合溶液性质与污废水处理工艺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其技术应用将构成更加完备和潜在的水工业,所提出的水溶液性质概念同样适用于给水与纯净水的生产与管理。针对有毒/难降解的工业有机废水,如煤化工行业焦化废水,在前端工艺清洁生产的基础上,需要把产品资源回收、性质互补利用、水量循环机制作为共性目标,把低能耗与物耗、关键污染物去除以及明确环境风险归趋作为污染控制工艺选择的依据,同时要求全过程产生低的二次污染如碳排放等。基于水溶液性质的改变及其过程演变的探究将拓宽水污染控制的工艺理论与技术边界。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水工业全过程追求技术、经济与社会目标的一致,争取得到绿色、低碳、循环等生态目标的响应,即生活、生产、生态"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9.
油脂高效降解菌处理含油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 4种活性污泥中驯化分离了 1 2种菌 ,考查了它们对含高浓度植物类油脂污水的降解能力 ,各菌种 72h内对CODCr超过 1 0 g/L油脂配水的去除率都接近或超过 80 % ,特别是编号为GSH -1 ,GSH -2 ,GSH -3的 3种菌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94 2 % ,92 9% ,92 5%。选用高效降解菌GSH -1进行了相关影响条件试验 ,发现表面活性剂对该菌降解油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该菌生长适宜条件为 :pH 6~ 7,温度为 3 2~4 5℃ ,油脂浓度 <2 g/L ,适宜条件下该菌在 3 0h内对餐厅实际含油污水CODCr的去除率达 86%。表明经筛选驯化所获得优势菌在高含油、含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去除油脂类污染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50.
实验考察了臭氧对酸性嫩黄G色度脱除和其溶液pH值的变化情况,并对降解溶液中的残留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20min时,脱色率达到97.5%;有酸性物质生成并使得溶液的pH值随反应时间的推移下降,pH与脱色率总体变化趋势一致。经反应,分子中的—SO3Na基团大部分生成了SO42-;N并没有氧化成NO2-、NO3-,而是生成其它含N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