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76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微生物采油技术应用及发展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微生物采油技术作为第四种驱油技术方法不断成熟应用也日渐广泛。介绍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特点、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作用机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方式和技术标准。还介绍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动态,提出了今后研究的着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32.
低温季节生物栅对富营养化河水净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和分析了低温季节不同工况条件下生物栅净化池对富营养化河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11月中旬到12月底期间,江南地区的气温和河道水温都较低,生物栅池中水生植物(水花生)处于休眠和枯死阶段,生物膜上微生物活性也较低,因此河水在池中的净化主要由过滤、沉淀和吸附等物化作用完成的,停留时间为10h时生物栅池对河水中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为16.7%~38.8%、30.0%~41.7%、14.1%~35.0%和15.4%~44.4%。随着气温和水温的进一步降低(A阶段到B阶段),河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率也逐渐下降(下降幅度为2%~10%),低温导致污染物沉淀和吸附速度及生物膜活性降低可能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低温季节富营养化河水的DO含量较高,温度越低,填料类型、曝气与否、植物有无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也越小。  相似文献   
33.
微生物絮凝剂净化废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黄民生  史宇凯 《上海环境科学》2000,19(5):222-224,232
采用微生物絮凝剂(MBF)对于多种康2进行了净2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的Q3-2菌株,由其产生的絮凝剂较曲霉产生的絮凝剂有更好的净化效果,最高絮凝率可达到99.5%。将传统的无机絮凝剂碱式氯化铝与微生物絮凝剂配合使用不仅可以降低絮凝剂的总投加量,而且还可减少污泥量及污泥中铝残留量,这有利于絮凝后废渣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34.
白腐真菌生物膜反应器的脱色降解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使用白腐真菌生物膜反应器对活性艳红X-3B染料进行脱色和降解实验,结果表明,白腐真菌生物膜对活性艳红具有迅速的脱色效果,富氮条件和初始pH值为中性或偏碱性有利于染料的脱色.从实验过程中共培养液和菌体颜色变化情况以及共培养液的UV-VIS扫描曲线结果分析看,白腐真菌生物膜首先将染料吸附而后进行生物降解.由于共培养液属于人工配制,且含有多种成分,而处理出水内含较多的真菌孢子和菌丝,所以对脱色降解后出水进一步净化十分必要,化学混凝法对其具有很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35.
营养源对活性艳红脱色降解体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民生  邱立俊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7):419-422,431
选择活性艳红X-3B为脱色和降解对象,将白腐真菌固定在生化填料上构建白腐真菌生物膜反应器,并以接种活性污泥的生物膜反应器为对照,考察了营养源对活性艳红脱色降解的影响。实验表明,对白腐真菌Shu-13采用查氏培养基预培养和在反应器中投加适量蔗糖及酱油废水,均能明显提高活性艳红X-3B的脱色率。城市污水中的营养源,不足以满足白腐真菌对活性艳红X-3B的脱色降解需要,白腐真菌Shu-13对富氮条件存在依赖性。在富营养条件下,白腐真菌Shu-13生物膜反应器对活性艳红X-3B的脱色效果明显优于活性污泥。营养源及其浓度、菌种是影响pH变化的重要因素,活性污泥和酱油曲霉生物膜反应器的出水pH变化规律,与Shu-13存在明显不同,Shu-13对活性艳红X-3B的脱色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降解作用,而这种作用对生物膜恢复其污染物净化功能是至关重要。另外,酱油废水中存在的酱油曲霉属于半知菌纲的白腐真菌,其对活性艳红X-3B也有较显著的脱色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36.
洪灾风险评价等级模型探讨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采用特尔菲法,选择4个一级因子和14个二级因子,建立洪灾风险评价等级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根据对同一层元素相对重要性比较,决定各指标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福建省67个县(市)分为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中度风险区、低风险区4个等级。评价结果可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
许多白腐真菌对染料具有广谱的脱色和降解能力 ,其脱色及降解作用可能主要是由于其在次生代谢阶段产生的木质素过氧化酶LiPs和锰过氧化酶MnPs所致。培养条件对白腐真菌脱色及降解活性有较大的影响 ,在培养基中加入藜芦醇和二价锰等能够显著提高木质素过氧化酶的产生 ;富氮培养基会抑制LiPs的生成 ;硫脲、叠氮化物、氰化物等均能明显地抑制白腐真菌的脱色及降解活性 ;缓冲液的选择对维持稳定的 pH值和菌丝的形态有一定作用 ,从而影响其脱色效果 ;富氧环境是一切白腐真菌对染料进行脱色和降解的必要条件 ;适度的搅拌混合有利于反应时的物质之间传递 ;一般地 ,在培养时间达到 3天以后白腐真菌才能达到较高的脱色与降解活性。染料分子大小和结构及其基团的位置对脱色及降解效果有明显影响。使用特殊填料极大地提高处理系统中的生物量以克服真菌生长速度相对较慢、提高处理能力是该技术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8.
采样自行设计、构建的生物脱臭塔对生活污水回用处理系统产生的臭气进行净化,获得良好的效果,在空塔停留时间为92s时2个脱臭塔对氨和硫化氢的净化率均达到80%以上,投加活性污泥的1号塔的净化效果更好,表明接种污泥能够促进臭气的净化,其排气中氨含量已优于厂界一级标准,臭气强度接近无臭水平,沸石吸附及微生物氧化分解可能是其中主要过程机理。脱臭塔净化后排气中硫化氢含量仍然较高,达到稍可感觉出和易感觉的水平,表明脱臭塔对硫化氢的净化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氮氧化物因为进气浓度很低,故净化率仅为37%~51%。  相似文献   
39.
为探究高效治理丝状绿藻水华的方法,研究了纳米Cu@C复合材料对丝状绿藻水绵(Spirogyra sp.)生长的抑制效果与作用机制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纳米Cu@C质量浓度从0增至40 mg·L-1,水绵的生物量和叶绿素a含量逐渐下降,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生长抑制率最大可达60%;纳米Cu@C质量浓度增至50、60 mg·L-1,水绵的生长抑制率反而有所下降.纳米Cu@C对水绵细胞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而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只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各浓度纳米Cu@C暴露组水绵细胞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水绵胞内物质外流可能会造成水绵生长水体的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出现一定上升.纳米Cu@C的Cu2+溶出浓度远低于饮用水安全标准,急性生物毒性较弱.综合来看,纳米Cu@C复合材料具有控制水绵孳生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0.
以上海某生活污水厂浓缩污泥为研究对象,以泥饼含水率和毛细吸水时间(CST)为评价指标,系统对比研究了芬顿(Fenton)、超声波-聚合硫酸铁(PFS)、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氢氧化钠(NaOH)、溶菌酶和蛋白酶K共5种污泥调理方法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强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5种调理方式中Fenton调理的脱水效果最好,调理后污泥泥饼含水率和CST分别为64.8%、43.3 s,但其产生的强酸性废水和污泥可能会影响后续的处理处置;技术经济综合分析发现,超声波-PFS联合调理是相对最优的污泥调理方式,超声波作用时间为30 s,PFS投加量为15.0 mg/g时,污泥的泥饼含水率可达到70.51%;蛋白酶K的调理效果明显优于溶菌酶;然而,研究发现SDS-NaOH联合调理会导致污泥脱水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