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2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61.
Understand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drinking water systems is vital to securing the microbial safety of drinking water.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rehensively characterize the dynamics of microbial biomass and bacterial communities at each step of a full-scale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lant in Beijing, China. Both bulk water and biofilm samples on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GAC) were collected over 9 months. The proportion of cultivable cells decreased during the treatment processes, and this proportion was higher in warm season than cool season, suggesting that treatment processes and water temperature probably had considerable impact on the R2A cultivability of total bacteria. 16s rRNA gene based 454 pyrosequencing analysis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revealed that Proteobacteria predominated in all samples. The GAC biofilm harbored a distinct population with a much higher relative abundance of Acidobacteria than water samples. Principle coordinate analysis and one-way analysis of similarity indicated that the dynamic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bulk water and biofilm samples were better explained by the treatment processes rather than by sampling time, and distinctive change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water occurred after GAC filtration. Furthermore, 20 distinct OTUs contributing most to the dissimilarity among samples of different sampling locations and 6 persistent OTUs present in the entire treatment process flow were identified. Overall,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that treatment processes have on the microbial biomass and community fluctuation and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targeted investigation on particular bacteria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62.
纳氏试剂光度法测定氨氮时发现校准曲线准确度 (a值 )偏低。通过检验分析 ,原因如下 :1、两组相互干扰的分析指标共用一个实验室 ;2、实验室温度过高。  相似文献   
63.
通过比较普通塑料弹性填料与亲水性改进后的塑料弹性填料在污水生化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发现 :亲水性改进的塑料弹性填料在污水的厌氧生化处理中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15 %— 30 % ,在好氧生化处理中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5 %— 10 % ,且亲水性改进大大提高了塑料弹性填料的挂膜速度。  相似文献   
64.
均匀电场下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循环电解液流速为800 mL/h,电解液为无菌水时,电渗流流量、菲和芘在土壤中迁移量在电压梯度为1 V/cm作用下比电压梯度为0.5 V/cm时要多;电动注入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HPCD均可以提高菲和芘在土壤中的迁移,注入Tween80和HPCD浓度分别为500和1 000 mg/L时,相应地Phe提高5.8倍和11.7倍、芘提高2倍和3.4倍;而BaP在水中的溶解度太小,电场作用和电动注入表面活性剂对BaP在土壤中的迁移量影响很小。为建立电动修复有机污染物污染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5.
通过实施中央空调系统全方位节能减排技术,优化电网安全用电,节省电费开支,减少建设成本。不仅可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节能减排,减少污染,应立足本职.把节能减排工作抓紧抓好,推而广之。  相似文献   
66.
目前广泛分布在环境中的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PPCP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处理已成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污水处理厂排水是PPCPs进入环境中的主要途径。介绍了污水处理过程中传统活性污泥法、膜处理技术以及氧化处理等主要工艺对PPCPs的去除机理,并对去除效果进行了比较。以传统活性污泥法及在其改进后的膜处理技术为基础的大部分现有污水处理厂只能够去除一部分PPCPs,并且主要通过吸附(如对于吐纳麝香、佳乐麝香、萨利麝香等脂溶性较高的有机物)和生物降解作用(如对于布洛芬,17β-雌二醇,雌酮等易反应的有机物)。然而,吸附了PPCPs的污泥通过土壤施肥又将PPCPs带入土壤中,进而会渗滤到地下水,或随径流水进入地表水中。因此,PPCPs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去除。相比之下氧化处理工艺(如氯化、臭氧氧化、紫外辐射)或这些工艺的组合能够将大部分的PPCPs进行氧化,去除效果明显优于以上2种技术。然而,氧化后产物的种类和毒理性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7.
采用裂裂区设计,研究了主茎分蘖成穗并蘑型品种临优145、临优2069、临优2018和主茎成穗为主型品种临汾138、临汾139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基因型、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的效应大小为:播期>基因型>种植密度.临优145和临优2018最佳播期为10月3日,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318.16×104hm-2和313.77×104 hm-2;临汾138最佳播期为10月1日,最佳种植密度为375.00×104hm-2;其最高产量分别达7 573.43 kg hm-2、8 202.52 kg hm-2和8 390.34 kg hm-2.小麦籽粒灌浆进程符合三元次方程"慢、快、慢"的"S"型变化;随播期推迟,理论最高粒重(W)、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起始生长势(C0)均提高,灌浆持续期(S)和有效灌浆持续期(Se)延长,籽粒产量先升高后降低;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影响较大.对灌浆持续期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灌浆速率与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临优145的Se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而临优2018不显著.不同成穗型品种对播期和种植密度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临汾138对播期的敏感性大于临优2018和临优145;临优145和临优2018对种植密度的敏感件大于临汾138.图3表8参19  相似文献   
68.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阳极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对MFC的产电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从稳定运行了210d,以200mg·mL-1喹啉为燃料的MFC阳极室分离得到一株革兰氏阴性菌,命名为Q1,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Pseudomonas citronellolisDSM50332T的同源性为96.9%,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循环伏安法及构建纯菌MFC方法的测定结果均表明Q1具电化学活性.菌株Q1能利用单一喹啉或喹啉和葡萄糖混合燃料产电.在本试验所用浓度范围内,增加葡萄糖浓度,菌株Q1对应的最高输出电压增加,增加喹啉浓度菌株Q1的产电性能则降低,研究表明,菌株Q1库仑量和库仑效率达到最高时(分别为18.65C和36.56%),存在一个最佳喹啉与葡萄糖浓度比1∶3.在MFC中喹啉的降解效果优于普通厌氧培养,葡萄糖对菌株Q1降解喹啉有促进作用,以喹啉和葡萄糖为混合燃料24h对喹啉的去除率达99.53%,优于以单一喹啉为燃料的情况.循环伏安法和不同更换基质方式试验表明,附着在电极上的菌株Q1对产电起主要作用,Q1的溶解态代谢产物对产电过程起电子介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陈翠萍  王非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2):149-151,135
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位于江苏省仪征市,近几年园区经济发展迅速。通过调查分析了园区环境污染的概况,指出了企业迅速发展出现的污染治理、循环经济、生态环境等环境问题和存在开发强度、产业布局等制约因素,提出了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严格招商选商、管理制度从严、污染源头控制、加强风险防范、改善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0.
实验采用Fenton反应-中和-厌氧菌法处理某高盐度工业废水,考察了各因素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enton反应处理该工业废水的最佳条件是:n(H2O2):n(COD)=2:1,n(H2O2):n(Fe2+)=4:1,pH=3,反应时间采用120 min。Fenton处理后废水COD由24 230 mg/L下降到13 020 mg/L,去除率达到46.26%;所得反应液用Ca(OH)2中和沉淀后COD值降低到11 060 mg/L,去除率为15.05%;最后废水经稀释后进行厌氧菌降解处理,COD为1 625 mg/L的废水经厌氧菌6天处理后降为466 mg/L,去除率为71.32%,达到GB8978-1996中规定的COD三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