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2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320篇
安全科学   66篇
废物处理   59篇
环保管理   65篇
综合类   510篇
基础理论   16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64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本文以天然钠基膨润土为原料,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在室温条件下,通过改性聚丙烯酰胺对膨润土进行直接插层改性,制备了一种新型聚丙烯酰胺改性膨润土防渗材料。以此防渗材料作为防渗层,选用沈阳大辛填埋场的垃圾渗透液为处理对象,在动态实验下,就其对实际垃圾渗滤液中主要污染物去除的有效性和控制垃圾渗滤液渗透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抗渗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改性膨润土防渗性能较好,渗透系数为1.0×10^-7cm/s,达到固体废物填埋场的防渗材料国家标准1.0×10^-7cm/s的使用要求。改性膨润土防渗层对COD、氨氮、重金属离子去除效果较好,吸附作用较强,COD和氨氮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81%和91%,TFe、Zn^2+和TCr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71%、58%和73%。实验结果验证了本研究所制备的改性膨润土防渗材料具有优良的抗渗、截污性能。  相似文献   
92.
应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法,探讨了城市社会体育志愿者组织建设的方法策略,即以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成立志愿者分队为基点,依托当地已有的志愿者组织平台,融合吸纳更多的社会体育志愿者加入社会体育志愿者大队。通过社会体育志愿者分队的组建及服务项目的实施,为政府落实《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工作方案》提供参考意见,同时也为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93.
着重研究了不同紫外灯光源和照射时间条件下,TiO2光催化(PCO)对微滤去除腐殖酸过程中的膜污染控制,并探讨了膜污染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TiO2光催化能有效提高微滤对腐殖酸的去除,同时降低膜通量的下降,起到有效控制膜污染的作用。进一步的实验分析表明,TiO2光催化控制膜污染的主要机理在于将腐殖酸降解为易于被TiO2吸附的小分子量物质,吸附腐殖酸降解产物后的TiO2聚合颗粒粒径增大,易于在膜表面形成更为松散的沉积层,并使膜污染从以膜孔堵塞和沉积层污染为主转化为以沉积层污染为主的可逆性污染。  相似文献   
94.
着重研究了不同紫外灯光源和照射时间条件下,TiO_2光催化(PCO)对微滤去除腐殖酸过程中的膜污染控制,并探讨了膜污染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TiO_2光催化能有效提高微滤对腐殖酸的去除,同时降低膜通量的下降,起到有效控制膜污染的作用。进一步的实验分析表明,TiO_2光催化控制膜污染的主要机理在于将腐殖酸降解为易于被TiO_2吸附的小分子量物质,吸附腐殖酸降解产物后的TiO_2聚合颗粒粒径增大,易于在膜表面形成更为松散的沉积层,并使膜污染从以膜孔堵塞和沉积层污染为主转化为以沉积层污染为主的可逆性污染。  相似文献   
95.
抗铬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r3+、Cr6+,经过长时间驯化,从污染土壤中筛选出2株对Cr具有较高抗性的菌株(A和B),对其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研究了其最佳生长条件及对Cr3+的生物吸附规律。结果表明,菌株A和B分别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米根霉菌(Rhizopus oryzae)。菌株A和B的最适生长pH值均为7,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最佳装液量为80~100 mL(250 mL摇瓶)。在培养时间一定时,随着Cr3+浓度的增加,菌株对Cr3+的吸附率减少,而生物吸附量则逐渐增大;在Cr3+浓度一定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体对Cr3+的吸附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与生物吸附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Cr3+浓度为100 mg/L时,菌株A和B对Cr3+的吸附率达到最大,分别为51.47%和46.36%。  相似文献   
96.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Telomere length (TL) at birth is related to diseases that may arise in the future and long-term health. Bisphenols exhibit toxic effects and can cross...  相似文献   
97.
从高硫污染的活性污泥中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得到一株可以降解噻吩的菌株s_4,并对该菌株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应用Design—Expert8.0.5b软件进行响应面优化实验,研究了反应时间、噻吩浓度、微生物浓度3个因素的组合对菌株s_4脱硫效果的影响,并拟合得到多元二次回归方程,得出最佳实验条件。拟合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27.46h,噻吩浓度为1.04%,微生物浓度4.04%时,预测噻吩降解率为14.8%,通过验证得最佳条件下的降解率为14.3%,与预测值相符。  相似文献   
98.
含油污泥的处理与利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泥,带有有害物质和较高的热值,既需处理又可综合利用,这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当前,我国含油污泥处理与利用和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处理装置技术落后,不配套,多数污泥未进行无害化处理,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能源资源的浪费。在收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列举了含油污泥的性质及危害。“九五”期间应积极开展先进工艺设备的引进推广工作,特别在含油污泥的脱水干燥、污油回收和绿化利用上,可推广江汉、中原油田的先进工艺设备,使含油污泥达到无害化乃至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99.
通过同田对比试验,本文对郫县水稻土小麦施用硅肥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施硅获得了增产效果;施硅对小麦穗粒数、株高和基部节间体积等具有生长效应;郫县水稻土有效硅含量为127±39mg·kg-1(n=12),变异较大,与土壤粘粒(<0.001mm)呈极显著正相关(r=0.79);发育于第四系岷江灰色冲积母质的郫县水稻上,粘粘含量普遍较低,因此,郫县小麦施硅具有较大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00.
生化法处理含氨废水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化法处理含氨废水过去中有重要影响的动力学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得出了利用高效微生物菌群废水中COD和NH3-N的动力学条件,温度为20-35℃,PH为7-8,DO大于2.6mg/L,MLSS大于2.6g/L,C/N小于3。在此条件下处理含氨废水,处理后的出水达到国家化肥行业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