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4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苯二甲酸酯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综述国内外有关苯二甲酸酯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微生物对该类物质的降解与转化,指出:①PAEs已在全球范围的大气、水体、土壤中达到了普遍检出的程度;②微生物能够降解利用PAEs;③PAEs的微生物降解反应速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法方程;④混合微生物的联合代谢作用较纯培养降解PAEs效果好;⑤PAEs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先水解生成单酯与苯二甲酸,然后在好气条件下进行代谢与转化,最终可生成CO2和水。  相似文献   
22.
采用生物制剂 (BS7# 酶 )洗涤法处理冀东油田作业井场固体废弃物 ,研究了该处理方法中制剂投加量、搅拌时间、固液比和洗涤次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得到了最佳洗涤条件。并对其设备投资、处理综合成本等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为冀东油田作业井场含油固体废弃物工业化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3.
为有效提升消防安全协同治理的效能,在识别和量化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社会消防协同治理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别构建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社会影响因素的贝叶斯网络模型,辨识影响实现高效消防协同治理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部门的权力与利益、有效领导和组织激励3个因素对政府消防协同治理影响最为显著;交流沟通和参与渠道分别是影响企...  相似文献   
24.
污泥厌氧消化液中碳酸盐对回收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探讨污泥厌氧消化液中碳酸盐对以磷酸钙盐形式回收磷的影响,以粉煤灰浸出液为钙源,考察了消化液中的碳酸盐对磷回收过程和磷回收产物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pH为10、反应钙磷摩尔比为1.67、反应时间为10 m in的条件下,消化液碳酸盐浓度为2 400 mg/L(以CaCO3计)时,磷的回收率为78.53%,回收产物中磷含量(以P2O5计)为28.93%;对消化液进行盐酸预酸化使pH达到4及以下时,磷回收率接近100%,回收产物中磷含量(以P2O5计)达到43.08%。消化液中碳酸盐的存在易形成碳酸钙沉淀,从而降低了磷回收率、回收产物中磷含量以及回收产品的纯度;预酸化能够有效地去除消化液中的碳酸盐并降低了其对磷回收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5.
双室和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及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可分为双室和单室燃料电池.简述了双室和单室MFC的工作机制,综述了双室MFC中阳极(材料)、阴极(材料)、分割材料和单室MFC中"二合一"、"三合一"型以及无膜型电池的特点,比较并分析了双室和单室MFC在构型上的优缺点,以及两者在内阻、功率密度和库仑效率等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展望了MFC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6.
27.
以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活菌体为吸附剂探讨了接触时间、初始铜浓度、投菌量、葡萄糖用量、碱浓度等因素对木霉活菌体处理含铜废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铜浓度100 mg/L,投菌量3 g/L,预处理碱浓度0.2mol/L的条件下,木霉活菌体吸附铜效果最佳,吸附量可达5.01 mg/g(湿).吸附Cu前后的拟康宁木霉菌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前后木霉对有机物均有降解效果,吸附过程属活菌体吸附.TEM结果显示,木霉去除铜的机制为表面吸附/络合和胞内富集,FTIR揭示了羟基是活性菌体吸附的主要基团,XRD分析结果证实了羟基与铜结合并以水蓝铜矾[Cu4(SO4)(OH)6H2O]形式络合于菌种细胞壁上,Langmuir吸附等温线较好地拟合了活菌对铜离子的吸附,表明菌体对铜离子主要为均质单层吸附.  相似文献   
28.
本文介绍了怀4井的地质构造情况和数字化改造情况;分析了气氡与气压的关系:气压由大变小时,气氡值升高,气压由小变大时,气氡表现为下降,得出了气氡、气压的相关系数.0.264;研究了气氡在巴林-阿鲁特右旗5.9级地震前的异常情况:气氡大幅波动,异常持续时间65天,最大异常幅度.27.1%,异常结束12天后发震;最后对怀4井气氡、水氡进行了对比分析:水氧低,气氡也低,水氡高时,气氡没有出现高值,并分析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29.
A series of novel mortars were developed from composite binder of uncalcined FGD gypsum, fly ash (FA) and ground granulated blast furnace slag (GGBFS) for the good utilization of flue gas desulphurization (FGD) gypsum. At a fixed ratio (20%) of GGBFS to the composite binder, keeping consistency of the mortar between 9.5 and 10.0 cm,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mortar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higher water/binder (W/B) is required to keep the consistency when increasing the percentage of FGD gypsum. No obvious influences of the W/B and content of FGD gypsum on the bleeding of paste were observed which keeps lower than 2% under al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ried. The highest compressive and flexural strengths (ratio is 20% FGD gypsum, 20% GGBFS and 60% FA) are 22.6 and 4.3 MPa at 28 days, respectivel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results indicate that massive ettringite crystals and C-S-H gels exist in the hydration products. At 90 days the mortars with FGD gypsum is dramatically smaller drying shrinkage (563-938 micro strain) than that without FGD gypsum (about 2250 micro strain). The release of the SO(4)(2-) from the mortar was analyzed, indicating that the dissolution of sulfate increases with FGD gypsum. The concentration of SO(4)(2-) releasing from the mortar with 10% FGD gypsum is almost equal to that obtained from the mortar without FGD gypsum. The release of SO(4)(2-) from the mortar with 20% FGD gypsum is 9200 mg·m(-2), which is lower than that from the mortar with 95% cement clinker and 5% FGD gypsum.  相似文献   
30.
生物絮凝吸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絮凝吸附强化一级处理对于解决中小城镇污水处理问题有较大意义,在生物絮凝吸附后串联生物接触氧化法构成强化生物絮凝+生物接触氧化一体化工艺,利用高负荷段的生物絮凝吸附强化一级处理提高SS、COD的去除率来降低后续生物膜的处理负荷,从而形成一种高效、低耗的新型处理工艺。探讨了生物絮凝吸附段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