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1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766篇
安全科学   296篇
废物处理   130篇
环保管理   218篇
综合类   1554篇
基础理论   393篇
污染及防治   642篇
评价与监测   136篇
社会与环境   131篇
灾害及防治   15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287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266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01.
镧-铅复合污染下AM真菌对玉米生长和镧、铅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常青  郭伟  潘亮  王起凡  周昕南  杨亮  李娥 《环境科学》2017,38(9):3915-3926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的方法,模拟不同程度的镧-铅复合污染土壤(50、200、800 mg·kg~(-1)),研究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CE)和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对玉米(Zea mays L.)菌根侵染率、生物量、矿质营养元素吸收、C∶N∶P生态化学计量比、稀土镧(La)和重金属铅(Pb)吸收、转运的影响,旨在为稀土-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AM真菌CE和RI均与玉米建立了共生关系,平均菌根侵染率为26.7%~95.8%;随着La-Pb复合污染含量的增加,玉米植株菌根侵染率、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以及N、P、K、Ca、Mg这5种矿质营养元素含量显著降低,而玉米植株C∶P和N∶P以及地上部和根部La、Pb含量显著增加.接种2种AM真菌使玉米植株生物量显著提高了17.8%~158.9%,地上部和根部P含量显著提高了24.5%~153.8%,降低了C∶P和N∶P,符合生长速率假设.在3种程度La-Pb复合污染含量土壤上,AM真菌使玉米植株根部Pb含量显著增加了51.3%~67.7%,地上部Pb含量显著降低了16.0%~67.7%,Pb从玉米根部向地上部的转运率降低了31.5%~54.7%;同时,接种AM真菌显著增加了轻度LaPb复合污染土壤上玉米植株的La含量,在中度La-Pb复合污染土壤上却显著减少了玉米地上部的La含量,增加了玉米根部的La含量,抑制了La从根部向地上部的转运,重度La-Pb复合污染土壤上均没有显著影响.试验结果初步证明,AM真菌具有促进稀土-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潜力,对于稀土-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2.
2009年7月在江苏省南部城市苏州、无锡和南通采集了58个城市道路灰尘样品,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样品中的8种多溴联苯醚(PBDEs)和32种多氯联苯(PCBs).结果表明,样品中Σ8PBDEs含量范围为4.21~1 471μg·kg-1,Σ32PCBs含量范围为ND~14.1μg·kg-1,PBDEs的含量远远高于PCBs.和其他地区城市土壤样品比较,城市道路灰尘中的PBDEs含量较高,来自燃料燃烧过程和汽车尾气产生的PBDEs不容忽视.城市工业区和中心区样品中PBDEs和PCBs的含量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而高于景观区.研究发现,在城市工业区存在PCBs非故意排放源.PBDEs同族体单体相对含量分析表明,BDE209是样品中检测出的最主要的PBDEs单体,占Σ8PBDEs含量的96.7%(64.1%~99.8%).样品中的PCBs同族体主要为四氯代PCBs和六氯代PCBs,道路灰尘中PCBs同族体的分布模式与PCBs产品和其他环境介质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3.
壬基酚在污灌土壤中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序批式室内实验研究了壬基酚(NP)在污灌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同时探讨了壬基酚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pH、离子强度、黑炭和矿物质.水溶液中NP检测方法为液液萃取-高效液相方法(LLE-HPLC).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在吸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土壤自身矿物组成成分对NP吸附行为具有一定影响.NP在土壤中吸附反应6h后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都符合准二级线性模式;吸附等温线符合线性模式.壬基酚在污灌和清灌土壤中有机质吸附系数(Koc)分别为3.1×104 L·kg-1和3.2 ×104 L·kg-1,在土壤中很难移动.pH改变对壬基酚在土壤中吸附行为影响程度要高于离子强度,碱性条件下影响结果更为显著.NP在土壤黑炭和矿物质中吸附行为均符合线性模式,分配系数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4.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的中国区域居民消费碳足迹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近年来,居民消费活动和环境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而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研究更是其中的热点.因此,本文采用“居民消费碳足迹”概念来定义特定居民消费活动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总和,主要包括CO2、CH4、N2O3种温室气体;构建了基于环境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MRIO)模型的碳足迹核算方法,并以2007年中国8个区域为例对其居民消费碳足迹的数量、构成、分布及转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全国居民消费碳足迹总量达到31.74亿t(以CO2当量计).此外,碳足迹还呈现出区域差异明显、间接排放大于直接排放、城乡差距过大等特征.人均碳足迹方面,发展水平较高的京津、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高于相对滞后的西北、西南区域.研究还对碳足迹的区域分布和转移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发现,东北、京津、西北和西南区域转移收支为负,表示这些区域为其他区域承担的排放大于其他区域为其承担的排放;剩余的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中部区域情况则正好相反.这些结果对现阶段中国制定具体区域消费政策或分配碳减排责任等具有参考价值;本研究的方法论也适用于研究其他环境因子及足迹因子与居民消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5.
淮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空间特征解析及分类控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导致流域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识别流域内关键源区并加以重点控制是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的最有效手段.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清单分析法核算了流域173个县(市、区)的畜禽养殖、农村生活、农田种植、水产养殖4种污染源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利用SPSS和GIS软件对污染排放强度进行聚类分析、敏感性评价及空间解析,解析出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敏感地区、重点污染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依据污染源贡献大小对流域进行分类控制.结果表明,2009年淮河流域农业非点源COD、TN、TP排放量分别为206.74×104t、66.49×104t、8.74×104t;排放强度分别为7.69、2.47、0.32 t·hm-2;COD、TN、TP排放比重分别为73%、24%、3%.识别出COD、TN、TP的主要贡献污染源为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解析出淮河上游沙河、颍河、北汝河、贾鲁河以及清潩河等子流域为整个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敏感区和优先控制区,畜禽养殖为流域优先控制区中的重点污染源.畜禽污染型和综合污染型分别是流域污染贡献率最高和控制难度大的污染类型.  相似文献   
106.
为了研究污水灌渠侧渗对土壤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方法对太原市小店污灌区9个剖面土和2个灌溉污水样进行有机氯化合物(OCPs)分析.结果表明退水渠中有机氯农药主要由六六六(HCHs)组成,滴滴涕(DDTs)及其它有机氯农药含量较低或未检出,在8个离渠较近剖面的地表土中ΣOCPs和HCHs含量一定程度上符合随垂直于渠的直线距离增加而逐步降低的趋势,表明污水渠侧渗对土壤存在着一定影响.8个剖面土壤中的HCHs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水平方向上,同一深度土壤中的HCHs含量也沿远离渠的直线方向逐步递减.研究区土壤中HCHs含量与TOC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pH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7.
陈亮 《环境工程》2013,(5):117-120
介绍了生活垃圾填埋场老场扩建工程中横向扩建、纵向扩建两种常用的方式及各自的设计要点。结合浙江西部某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扩建工程实例,分析了在填埋场扩建工程设计中应考虑的与老场系统衔接、扩建后新场垃圾堆体不均匀沉降及新场堆体稳定性等问题,并依照工程实际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8.
刘帅霞  陈勇  陈亮 《环境工程》2013,(Z1):527-529,617
比对了多种还原剂处理六价铬的解毒效果,确定了焦亚硫酸钠、硫酸亚铁两段式还原处理铬渣浸出液中六价铬和总铬的还原剂投加顺序和投加量。结果表明,该技术能使解毒后铬渣中Cr6+浓度达到0.17 mg/L,满足HJ/T 301—2007《铬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暂行)》解毒后铬渣六价铬≤0.5 mg/的要求,且具有较好的长期稳定性,解毒彻底,可为该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9.
研究了A2O工艺不同污泥龄(Sludge retention time,SRT)条件下中佳乐麝香(Galaxolide,HHCB)与吐纳麝香(Tonalide,AHTN)的去除和迁移的变化情况。采用固相萃取与气相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各池中水相与泥相中HHCB和AHTN的浓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A2O工艺对HHCB的去除效果好于AHTN。高SRT条件(15,20 d)下HHCB、AHTN的总去除率明显小于低SRT条件(5,10 d)下的总去除率。  相似文献   
110.
We have created a new method of ZnS nanospheres synthesis. By interface-mediated precipitation method (IMPM), monodisperse ZnS nanoparticles was synthesized on the particle surface of sulfate-reducing bacterium nutritious agar culture. Sulfate-reducing bacterium (SRB) was used as a sulfide producer because of its dissimilatory sulfate reduction capability, meanwhile produced a variety of amino acids acting as templates for nanomaterials synthesis. Then zinc acetate was dispersed into nutritious agar plate. Subsequently agar plate was broken into particles bearing much external surface, which successfully mediated the synthesis of monodisperse ZnS nanoparticles. The morphology of monodisperse ZnS nanospheres and SRB were examin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the microstructure was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The thermostability of ZnS nanoparticles was determined by thermo gravimetric-differential thermo gravimetric (TG-DTG). The maximum absorption wavelengh was analysed with an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er within a range of 199–700 nm. As a result, monodisperse ZnS nanoparticle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with an average diameter of 80 nm. Maximum absorption wavelengh was 228 nm, and heat decomposed temperature of monodisperse ZnS nanoparticles was 596°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