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8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361篇
安全科学   85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103篇
综合类   706篇
基础理论   196篇
污染及防治   178篇
评价与监测   55篇
社会与环境   53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47年   1篇
  1921年   1篇
  1920年   1篇
  19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紫色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对生物炭施用量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罗梅  田冬  高明  黄容 《环境科学》2018,39(9):4327-4337
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引起土壤碳库变化的关键,为研究在不同施用量生物炭还田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本试验在重庆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测定了无物料还田(CK)、生物炭还田(8 000 kg·hm-2,BC)、0.5倍生物炭还田(4 000 kg·hm-2,0.5 BC)、2倍生物炭还田(16 000 kg·hm-2,2BC)配施化肥处理下的紫色土丘陵区油菜/玉米轮作制中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结果表明:(1)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P0.05),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炭的施用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成正比.适量的生物炭施入土壤后,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上升,但0.5BC和2BC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反而减少.生物炭不同施入量均可提高土壤可溶性碳(DOC)和土壤易氧化碳(ROC)的含量,其中0.5BC处理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98.83 g·kg-1和4.86 g·kg-1.(2)生物炭的施用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熵和ROC/SOC,其中0.5BC处理最低,分别较CK处理下降了20.45%和4.11%,而2BC处理最高.0.5BC和BC处理均能提高DOC/SOC,且0.5BC处理显著高于BC处理.总体上,虽然生物炭还田微生物活性较低,但土壤有机碳及其稳定性较高,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促进土壤固碳.同时适量的生物炭还田可以持续稳定增长土壤有机碳含量,少量生物炭0.5BC处理还田可提高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992.
针对溴酸盐(BrO-3)污染,本研究以三聚氰胺为前驱体制备石墨相氮化碳(g-C3N4)为自由基诱导催化材料.通过XRD、TEM、UV/Vis-DRS对其物相组成和光催化性能进行表征发现,制备的层状g-C3N4有稳定片层结构及可见光响应的禁带宽度(~2.70 e V).可见光照射下,g-C3N4表面产生的光生载流子不能直接还原溴酸盐.然而,若有有机小分子(如甲醇)存在,光催化还原效率迅速增大.通过原位电子顺磁共振谱(EPR)及对材料表面的光电化学测试分析,我们探索了该体系的光催化还原Br O-3的机制.结果表明,g-C3N4带隙较窄其空穴氧化能力较弱,在光催化过程中空穴只能将甲醇分子转化为CH3O·自由基,因而甲醇分子的存在提升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加剧了自由基的累积.该自由基具有较高的还原活性,可迅速将水相中的溴酸根还原至溴离子.  相似文献   
993.
PM2.5和O3浓度超标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研究两种典型污染时段的细颗粒化学组成、混合状态和来源对治理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11月10—20日广东省鹤山市先后出现了PM2.5和O3超标的污染事件.污染期间,采用SPAMS(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细颗粒进行实时采样分析,共采集到有正负化学组成信息的颗粒422 944个,占总颗粒数的19.2%.基于单颗粒质谱数据特征,使用自适应共振神经元网络算法(ART-2a),对单颗粒数据进行自适应分类.颗粒物划分为OC(有机碳)、EC(元素碳)、ECOC(元素-有机碳混合)、HOC(高分子有机碳)、Pb-rich(富铅)、Si-rich(富硅)、LEV(左旋葡聚糖)、K-Secondary(钾二次)、Na-rich(海盐)和HM(重金属)颗粒共10类.结果表明:两个PM2.5污染时段EC颗粒和K-Secondary颗粒的占比高,EC颗粒分别占46.5%和61.1%,K-Secondary颗粒分别占14.3%和10.3%;O3污染时段EC颗粒占比(39.4%)最高,其次是OC颗粒占比17.0%;两种污染时段OC组分与HSO4-和NO3-的混合程度都有明显的上升,说明污染有利于有机气溶胶的老化.由源解析结果可知,PM2.5污染时段,细颗粒主要来源于燃煤、机动车尾气和扬尘,而O3污染时段细颗粒主要来源于燃煤、生物质燃烧和扬尘;此外,两种污染时段燃煤源对细颗粒的贡献都有较大提升.研究显示,控制燃煤源的排放对污染物的降低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4.
我国农药行业的水污染排放管理长期以来缺乏对特征污染物的控制要求,特征污染物产生、处理和排放的数据基础也非常薄弱.鉴于农药活性成分对作用对象极其敏感但又具有高选择性的特点,可以立足于对敏感作用对象以外的水生生物加以充分保护的思路,建立基于非靶向物种保护的农药水环境急性基准,作为我国现阶段农药排放限值的推导基础.基于对几十种农药活性成分毒性数据的分析,将物种毒性数据敏感度变化最显著的位序点(累积概率在5%~30%之间)作为“靶向物种”与“非靶向物种”累积概率的分割点,提出保护非靶向物种目标的水质基准计算方法,并以毒死蜱为例,应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对特征污染物毒死蜱水质基准值进行示例推导.筛选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植物等9门39科59种共109个急性毒性数据,经计算得出,毒死蜱对我国水生生物的HCt(靶向物种的危害浓度)为4.35 μg/L,基于HCt得到的毒死蜱排放限值为20 μg/L,与美国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指南与排放标准中毒死蜱对现源的日最大排放限值(经换算为8 μg/L)较为接近.研究显示,基于非靶向物种保护的农药水环境基准方法推导的排放限值与发达国家排放控制要求接近,通过有效的污染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具有可达性.   相似文献   
995.
甲萘威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保护我国淡水水生生物,收集、筛选出5门23科44个物种的急性毒性数据和1门1科2个物种的慢性毒性数据,分别采用毒性百分数排序法和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对我国甲萘威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进行推导. 结果表明:我国淡水水生生物物种的急性毒性平均值范围为2.25~27 609 μg/L,甲壳纲急性毒性平均值范围为2.25~1 000 μg/L,鱼纲急性毒性平均值范围为700~27 609 μg/L,最敏感的物种为棘爪网纹溞,最不敏感的物种为胡鲶. 毒性百分数排序法推导出的基准最大浓度和基准连续浓度均为2.6 μg/L,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出的短期危险浓度和长期危险浓度分别为3.3和1.6 μg/L. 中美甲萘威的水质基准值差异归因于两国生物区系的不同. 甲壳纲对甲萘威的敏感度大于鱼纲. 初步统计表明,在22个天然水体样品中,有50%样品的甲萘威浓度高于淡水水质基准,存在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996.
环保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智能应用,是促进战略性新型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中国页岩气产业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提高页岩气开发环境污染防控效率,以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示范基地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页岩气开发环境管理现状,介绍页岩气开发环保物联网基本架构,探讨环保物联网在页岩气开发环境监管中的应用,促进涪陵页岩气示范基地环境保护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  相似文献   
997.
浅析石油炼制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石油炼制行业生产工艺,采用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法、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该行业无组织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现场检测.测试结果表明:无组织排放的厂界非甲烷总烃浓度达标,VOCs主要组分为烷烃、苯系物、烯烃、含氧化合物、卤代烃、炔烃,其中主要特征污染物为戊烷、丁烷、苯、二甲苯、乙苯等,并根据监测结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98.
微生物在汞的甲基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关于野外微生物活动对甲基汞分布的影响研究较为缺乏.通过对贵阳市不同污染类型水库中硫酸盐还原菌(SRB)、铁还原菌(DIRB)、甲基汞(MeHg)及相应水质参数分布规律研究,探讨了水库中SRB和DIRB活动在汞甲基化及其分布中所起的作用.在水库上覆水体中,SRB与甲基汞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98,p0.015,n=37),表明在上覆水体中,SRB为主要的汞甲基化细菌.在污染严重且差异明显的沉积物中,两种微生物对甲基汞分布的影响各不相同.在受矿山酸性废水污染的阿哈水库,由于其过高的SRB含量及其硫酸盐还原活动,导致夏季沉积物表层硫离子大量积累,严重抑制了汞的甲基化过程,使得沉积物孔隙水表层甲基汞明显低于其它两个水库,也低于阿哈水库上覆水体甲基汞含量.在红枫水库,沉积物表层适宜的SRB活动促进了汞的甲基化,硫酸盐还原物硫离子和孔隙水甲基汞存在显著相关性(r=0.674,p0.001,n=31);在百花水库,由于沉积物曾受到严重汞污染,甲基汞峰值主要受到沉积物总汞的影响,和两种微生物活动及其产物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9.
作为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四川省面临着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和应对新增气候变化风险的挑战.文章在简要介绍气候变化对四川省的影响、系统梳理其在适应气候变化中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四川省省情和气候变化适应行动现状,提出了从健全法律法规到完善适应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从加强适应基础建设到强化适应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生态安全是生态承载力的“底线”,超过该临界值,生态安全就会崩溃。通过对生态足迹需求和供给的计算,得出该区域生态系统的供给量超过了/不足以该区域人们正常生活的需求量的结论。在生态足迹法中引入技术资源的生态足迹计算,全面评估在技术资源的影响下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计算技术资源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02年珠海的发展属于不可持续性;通过计算珠海2002—2020年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值来追踪各个时点的可持续程度,弥补了生态足迹法中指标静态性的缺陷,结果表明2020年珠海发展属于不可持续性,但有了较大的缓解,其主要因为充分利用了技术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能源效率。技术资源是评估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技术资源的生态足迹研究对于城市的生态规划和建设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