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21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49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吡啶类离子液体对青海弧菌Q67的混合毒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污染物产生的累积与毒性相互作用具有潜在的环境与健康风险。以6种吡啶类离子液体(IL):丁基溴化吡啶([Bpy]Br)、己基溴化吡啶([Hpy]Br)、辛基溴化吡啶([Opy]Br)、丁基氯化吡啶([Bpy]Cl)、己基氯化吡啶([Opy]Cl)和辛基氯化吡啶([Opy]Cl)为混合物组分,应用直接均分射线法(EquRay)和均匀设计射线法(UD-Ray)分别设计4组二元IL混合物和2组三元混合物,每组混合物包括5条具有不同浓度配比的混合物射线。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法测定6种IL及其30条混合物射线对青海弧菌Q67的发光抑制毒性,以浓度加和(CA)为加和参考模型分析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Logit函数能有效地拟合6种吡啶IL及其30条混合物射线的浓度-效应数据。若以半数效应浓度的负对数(pEC50)为毒性指标,6个吡啶IL对Q67的毒性与烷基链上碳原子数目正相关,且每增加2个碳原子,其毒性约增加1。IL的阴离子(Br-或Cl-)对毒性没有影响。除己基氯化吡啶([Hpy]Cl)和辛基氯化吡啶([Opy]Cl)的二元混合物呈现明显拮抗作用外,其他二元及三元混合物都为加和作用。  相似文献   
82.
青藏高原东麓贡嘎山东坡土壤中Pb的来源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青藏高原东麓典型山地——贡嘎山(东坡),根据不同海拔梯度(海拔2 000~4 500 m)差异设置8个采样点,根据土壤发育情况分别采集O层(有机层)、A层(矿物质层)和C层(母质层)样品,分析土壤中w(Pb)的海拔分布特征,并利用FA-MLR(因子回归分析)法、地球化学指标法和Pb同位素三元混合模型定量判识表层土壤中Pb的来源. 结果表明:①各层土壤中w(Pb)表现为O层〔(41.73±4.38)mg/kg〕>A层〔(30.47±2.17)mg/kg〕>C层〔(23.04±1.50)mg/kg〕(P<0.05). 随着海拔的增加,O层和A层中w(Pb)总体呈升高—降低—升高趋势;C层中w(Pb)随着海拔的变化无显著差异,表明贡嘎山东坡土壤中w(Pb)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基本一致. ②各层土壤中206Pb/207Pb表现为O层208Pb/206Pb表现为O层>A层>C层. ③Pb同位素三元混合模型结果显示,表层(O层和A层)土壤中Pb可能受到化石燃料燃烧和矿物开采及金属冶炼活动的影响;根据FA-MLR法、地球化学指标法和Pb同位素三元混合模型这3种方法,得到O层中污染Pb所占比例分别达到84.9%、66.0%和63.7%,A层中分别为56.6%、27.8%和44.9%;在海拔分布上,Pb的污染在海拔2 770 m以下主要归因于当地化石燃料的燃烧,而在林线(约3 700 m)以上则来自矿物开采及金属冶炼活动.   相似文献   
83.
以制药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葡萄糖、蔗糖、玉米秸秆粉及其混合物作为外加碳源,研究不同类型的外加碳源对堆肥系统一次发酵周期内温度、有机质等理化参数变化及青霉素的降解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堆体中有机质含量与外加碳源的量呈正比,堆体中有机质的质量分数随堆肥时间不断下降且趋于稳定.温度是青霉素降解的主要影响因素.外加碳源增加了堆体溶解性有机质质量分数,生物可利用碳源的增加促进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转化作用,并有助于提高堆肥过程温度.在堆肥周期内外加碳源可以提高青霉素的降解速率(15 d内对照组青霉素降解率为94.44%,其他组均大于95%),且外加蔗糖与玉米秸秆粉的混合碳源处理组青霉素降解速率最快(15 d内降解率可达到99.08%).堆肥过程中升温阶段(中温阶段和高温阶段)青霉素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P0.01),与溶解性有机碳呈正相关(P0.01).15 d内所有处理组青霉素降解率均可以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84.
为探究和量化在水流冲刷下,排水管道中不同粒径颗粒物冲刷沉积的过程,本文模拟排水管道内沉积颗粒的冲刷过程.冲刷过程中,粒径较小的悬移质颗粒(小于0.1 mm),在管道沿线取样测得水流中悬浮固体质量浓度(SS);粒径较大的推移质颗粒(0.1—2 mm),测得管道沿线不同位置沉积的颗粒质量.并建立两个数学模型分别计算排水管道内两类颗粒物的冲刷率.研究发现,悬移质颗粒,以水流中SS为依据,可计算出输送通量和冲刷率;推移质颗粒,以管道不同位置沉积下来的颗粒质量为依据,拟合出了管道中的沉积分布函数,是以e为底数的指数函数,可计算出冲刷量和冲刷率.模型计算出的冲刷率呈现出规律性:悬移质颗粒被冲刷成悬浮状态,随水流迁移过程中部分会再次沉积,使得悬移质颗粒的冲刷率从管道前段至中后段逐步降低,如初始沉积质量为100 g的0.045 mm悬移质颗粒,在0.30 m·s-1的冲刷流速下,计算出管道前段冲刷率为78.94%,最终在管道后段降至13.89%;对于两类颗粒而言,颗粒物粒径越小,冲刷流速越大,初始沉积质量越小,冲刷率越高.  相似文献   
85.
难溶性钾矿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我国钾肥紧缺和天然难溶性钾矿资源状况,论述了几种主要难溶性钾矿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方法和工艺,以阐明我国难溶性钾肥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86.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为原料,采用磷酸活化-微波热解法制备得到污泥活性炭,并将其用于吸附水溶液中的Cr(Ⅵ)。分别采用元素分析仪(Vario EL cube)、比表面积孔径分布测定仪(ASAP2020)、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仪器对原污泥及污泥活性炭的表面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探讨污泥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参数和表面化学性能。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溶液初始pH,接触时间,初始Cr(Ⅵ)浓度对污泥活性炭吸附Cr(Ⅵ)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污泥活性炭去除Cr(Ⅵ)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pH越低吸附效果越好,吸附平衡时间为100 h。不同温度下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30℃时最大吸附容量为27.55 mg/g;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速率方程(R2>0.99);污泥活性炭对Cr(Ⅵ)的去除是一个吸附-还原耦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87.
添加剂对牛粪堆肥不同阶段真菌群落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物理添加剂对牛粪堆肥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牛粪和小麦秸秆为原料,以生物炭、火山石作为添加剂,进行了为期30d的堆肥实验.结果表明,好氧发酵基本实现牛粪无害化和稳定化的要求.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堆肥原料中Wallemia占主导地位,相对丰度达到86.85%;堆肥高温阶段,空白处理和火山石处理中Wallemia、Aspergillus为优势菌属,而生物炭处理中Scedosporium、Acremonium相对丰度较高;降温阶段,Mycothermus和Thermomyces占优势,添加生物炭的处理中Thermomyces的相对丰度较其他两个处理高.腐熟阶段,3个处理中Mycothermus的相对丰度均为最高,而火山石的添加增加了Remersonia及Trichosporon的相对丰度.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牛粪堆肥过程中Mycothermus与GI、TN、TP、NH4+-N、含水率、pH值、VS、脲酶显著相关(P<0.05).本研究从真菌变化的角度,为牛粪好氧发酵机理研究与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在研究传统湿法脱硫塔的除尘效果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旋流雾化的协同脱硫除尘技术。该技术利用切圆布置旋流雾化器的湍流与雾化作用,使得烟气与浆液产生强烈碰撞,混合更加均匀,强化了细微颗粒湍流凝并作用,同时加剧了微细颗粒的相变凝并,提高了脱硫效率、雾滴及粉尘捕集效率。采用该技术对某300 MW火电机组进行脱硫除尘改造,现场测试结果表明:使用该技术的脱硫效率可达到99%以上,粉尘排放浓度由脱硫塔入口的50~60 mg/m~3降低到6~12 mg/m~3,旋流雾化技术在脱硫塔内具有脱硫降尘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89.
“安全执法和监督不到位,一些地方安全监管职责不清、监管不力,安全监察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查处不力。”这是今年年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分析造成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高发的八方面主要原因之一,可谓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依法治安”成为国务院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的12项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90.
周俊  周立祥  刘奋武  任云  王电站 《环境科学》2011,32(11):3400-3404
采用嗜酸性硫杆菌,通过摇瓶试验研究了不同硫杆菌及其复合生物沥浸对含固率为3.4%的沼液脱水性能的影响.设置了如下5个处理:①原始沼液(作对照);②4 g.L-1 Fe2+(不接菌);③2 g.L-1S0+25 mL A.t;④4 g.L-1Fe2++25 mL A.f;⑤2g.L-1 S0+4 g.L-1 Fe2++12.5 mL A.t+12.5 mL A.f.考察了不同的处理生物沥浸过程中的pH、Fe2+、Fe3+、总Fe、比阻、毛细吸水时间(CST)、沉降性能及沉降12 h后上清的浊度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原始沼液+Fe2+、原始沼液+Fe2++A.f和原始沼液+Fe2++S0+A.f+A.t这3个处理沼液的比阻和CST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综合沼液的脱水性能、沉降性能以及沉降12 h后的上清液浊度,结合经济成本分析,建议选择原始沼液+Fe2++A.f作为沼液生物沥浸处理比较合理.生物沥浸后沼饼中的有机质、N、P、K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14%、0.09%、0.05%、0.1%,不影响肥效,对沼饼中的重金属Cu、Zn的去除率分别为63.2%和91.3%,同时对沼液中的总大肠杆菌的杀灭率超过了99%.可见,生物沥浸技术为沼液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